摘 要
中小学图书馆应该成为学校信息资源高地和师生智慧中心、成长中心、活动中心,但长久以来,其重要性和育人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本研究提出“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将传统的图书馆课程围绕图书馆功能及图书馆学的开发逻辑转变为课程育人视角,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及学科课程需求为出发点,学科教师与图书馆员相互配合,将图书馆资源与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融入教学物理及文化环境、融入教学过程的策略,通过共同确定课程目标、设计学习任务、支持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果的路径加以实施。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推动课程设计由学科立场向育人立场转型。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阅读素养;育人理念;图书馆资源
引用格式 马佳.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4(18):71-76.
中小学图书馆是广大学生、教师获取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学校中,图书馆是“熟悉又陌生”的存在,熟悉是因为绝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城市学校,都具备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建设的图书馆,其馆舍面积、配套设施、馆藏书目等方面都已完备甚至是超标准。但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和资源使用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学校将图书馆功能定位于储存书籍、借阅书籍,仅仅对于学生教师的借阅时间、借阅流程、书籍损毁赔付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定。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信息时代数字资源获取的便利,学校中的图书馆久而久之逐渐远离了教师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陌生,甚至成为了迎接检查的“摆设”或是单纯的自习室、阅读室。
中小学图书馆应该如何使用?早在2016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使图书馆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成为学校信息资源高地和师生智慧中心、成长中心、活动中心”,“要围绕深化课程改革目标任务,推进图书馆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深度融合,将图书馆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教学资源”。可见重视图书馆的内涵发展、利用好图书馆,实现图书馆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于学生的阅读素养、信息素养、合作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一、从资源观到系统观:图书馆与学科课程融合的发展历程
以“图书馆课程”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呈现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研究内容关注于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图书馆在线资源支撑课程教学等。而对于中小学图书馆与教育教学融合主题的研究偏少,且成果发表时间较早。本文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将图书馆与学科课程融合过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图书馆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在2001年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时,其标志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并明确图书馆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按照其功能特点,可以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种。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条件性资源则是作用于课程但不是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图书馆作为课程资源,兼具两种资源特点,同时还是一种基础性资源,是校内其他课程资源再生和扩展的基础[1]。
提出图书馆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概念是由于此前我国长期采用课程由国家集中开发的方式,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处于缺位状态,一线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多局限于单一的教科书及教辅材料等。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用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因此,积极探索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变得十分迫切。这一阶段,图书馆主要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形式参与到学科课程建设中来,以此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和数字化教育信息服务的一体化[2]。
2.课程整合图书馆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及其重要性的凸显,学校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日益得到关注,信息素养教育也成为了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一阶段提出的课程整合图书馆教育,指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把利用图书馆进行知识检索的方法与技能等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图书馆员和任课教师密切合作,设计与图书馆相关的研究性任务,在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以及对任务成果的评价中,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这一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科课程体系,在学科教学中落实信息素养培育目标,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意识[3]。课程整合图书馆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即培养学生基于学科的信息素养知识与能力。
另一种课程整合图书馆教育,是以数字图书馆为载体进行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便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适合基础教育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后,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存储、传播和接收的虚拟化图书馆[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数字图书馆内容整合于课程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数字图书馆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提升认知能力的工具。
3.图书馆嵌入学科课程教学
在高等教育中,由于图书馆资源建设较为完备,且图书馆员一般具有较为专业的知识背景,因此有较大的优势开展嵌入式课程教学服务。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将“嵌入式学科课程教学服务”定义为:把图书馆及其资源的利用教学,作为学科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5]。这就需要图书馆员深入到教学中,与师生紧密合作,提供教学的全程跟踪服务,例如与教师同步进行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整体设计,合作开展授课,在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素质培育、专业学习指导中,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深层次的课程知识咨询和教育信息产品相关技术支持服务[6]。嵌入式服务打破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中按文献工作流程组织信息的方式,转变为按照学科、专业、项目、课题等来获取、组织、检索、存储、传递与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使信息服务学科化,服务内容知识化[7]。所谓“嵌入”,重点在于真正地、深度参与教学和学习过程,使图书馆资源、技术与服务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随时支持和解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提供馆藏与数字资源。国外有学者将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虚拟式嵌入,即把图书馆资源和相关服务嵌入用户所在的网络环境之中;第二种是物理式嵌入,即把图书馆服务嵌入教学、科研、实践等领域,提供所需信息支持;第三种是组织式嵌入,即由图书馆员进入用户组织,在合作中开展服务[8]。
经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见,图书馆从开始被认可成为一种课程资源,到课程整合图书馆教育,发展至如今的图书馆有机嵌入学科课程教学,其融合度、紧密性愈发提升,愈发接近课程育人的实质。当前,对中小学图书馆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图书馆课程的设置,可借鉴高校普遍采用的“嵌入式”理念,加以调整使其符合中小学实际与需求,将图书馆资源有机融入课程之中。
二、中小学图书馆资源与课程的融合现状
国内关于中小学图书馆课程建设,北京及上海部分学校已经有所实践。梳理这些实践经验并进行反思,对于课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有着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
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其附属学校,在中小学图书馆课程建设方面做了诸多探索与实践,他将“图书馆课程”界定为:以图书馆为课程资源,图书馆专业人员与学科教师合作为课程基础,任务驱动式活动课程为课程形式,采用团队合作、问题导向、交流反思等方法,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意识、阅读能力、图书馆礼仪、文献研究能力、信息化社会责任与图书馆情感等综合素养。其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图书馆基础知识、学科与图书馆融合两个维度。所设计的图书馆课程虽受到学生的喜爱,但也存在与学科融合不够深、课程体系设计零散、师资缺乏等问题[9]。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的图书馆课程建设初期,老师们从讨论“图书馆课程与语文阅读课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入手,最终明确了图书馆课程建设的方向,相较于语文阅读课程侧重于“读什么”,图书馆课程更加关注“怎么读”,即重在培养学生检索整理文献资料的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学校的图书馆不仅作为阅读场所,更成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场所。同时图书馆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场域[10]。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开发了系列图书馆信息研究课程,旨在培养具备图书馆素养、阅读素养、信息素养和研究素养的学生。学校依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特点,分别设置了小学图书馆课程和中学图书馆课程。小学图书馆课程共16课时,学习目标设定为加深学生对书籍的认识和理解,包括书的特征、分类、出版过程等,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查找利用图书资源;中学图书馆课程共32课时,学习目标为通过对书籍知识、信息检索、阅读方法和研究方法等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图书馆素养、阅读素养、信息素养和研究素养[11]。
有学者通过梳理以上几所学校图书馆阅读课程在与课程融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理念并给出实践指导。如阅读课程的内容设置较为单一,学生自主选择权不大;阅读课程的组织形式仍然以教师为主导,缺乏对学生阅读思考进度差异性的关注,忽略了阅读过程中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照;阅读课程的效果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经阅读后理解所产生的信息输出,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形成性诊断和阅读水平的个性化分析不足等,提出图书馆课程在阅读内容、组织形式、阅读评价等方面,要更加强调“兴趣先导”“自主选择”“多元评价”的教育理念。并调整实践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挑选备选书目,数量为学生数量的两倍,学生采用个体阅读与小组分享的形式,在图书馆安静而自由的环境中开展阅读,由同伴、老师和测评软件对学生阅读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建设性反馈[12]。亦有学者提出图书馆课程目标应以阅读素养为导向,通过阅读素养培育发挥图书馆的育人价值。但这里的阅读素养是一个统领性概念,具体分解为信息素养、学科素养和研究素养。当前,图书馆课程的门类包括:认识图书馆课程、图书馆阅读课程、文献搜索课程、图书馆活动课程、学生特需课程和图书馆服务性课程[13]。
通过梳理以上中小学图书馆课程的实践经验及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可以看出,中小学对于图书馆的利用和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大多数学校将图书馆课程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多与语文学科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其中北京教育学院及其附属学校共同开发实施的图书馆课程较为系统,关注到了图书馆与学科课程融合,能够提供专业的图书馆人力及物力资源,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
基于对大学中普遍采用的图书馆嵌入学科课程教学服务的理解,结合中小学图书馆课程开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本文提出“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并提出课程实施策略,以实现图书馆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信息素养、合作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三、从学科立场走向育人立场: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的实施策略
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是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及学科课程需求为出发点,学科教师与图书馆员相互配合,将图书馆资源与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融入教学环境、融入教学过程的方式,通过共同确定课程目标、设计学习任务、支持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果的路径来加以实施的。其中图书馆资源包括图书馆员、书籍文献和数字资源(电子文献、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网络资源等)。
1.图书馆资源嵌入学科课程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通常包括物理环境的设置,例如教学场所、教学设施设备及用具等,以及主体所处的文化及心理环境设置。图书馆资源嵌入学科课程教学环境,就是要将图书馆的人力、图书文献、数字资源,融入教学物理环境和师生的心理环境之中。物理环境和文化心理环境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教学环境的布置和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学习空间中应放置学生可自由拿取的学科书籍,作为教师也应有意识地鼓励和培养学生利用书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另外,在信息化时代,数字资源丰富且易于获得,学校在设计及布置学习空间时,应提供电脑、平板等设备,方便学生随时搜索、获取、整理多元信息。一些学校在布置学科教室时,会有意识的选择相关书籍放置在学生触手可得的位置,方便学生随时翻阅。学科教师和图书馆员也应关注这些图书的及时更新,也可听取学生意见,按需求进行补充和丰富。一些学校的电脑等电子设备只在信息科技课等时间定时定点开放,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转变理念,认识到它们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性价值,让这些图书馆资源得以充分运用,有效融入教学环境中。
2.图书馆资源嵌入学科课程教学过程
利用好图书馆资源,将其与学科课程教学充分融合,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以及学生阅读素养、信息素养、合作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前文中通过对于现有中小学开发的图书馆课程的梳理,可以看出现有课程主要依据图书馆工作为逻辑设计,注重图书馆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运用。掌握检索图书文献、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在当今复杂世界中确实十分重要,但依据图书馆学知识体系设计的中小学图书馆课程,不易实现图书馆资源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深层融合。基于对此现实问题的分析并依据课程的逻辑,将图书馆资源的人力、图书文献、数字资源,融入课程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和评价等教学过程之中来改善上述情况。
(1)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的目标设定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应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以育人为导向,依据学生学段特点,设置课程目标。在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中,明确了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掌握检索与利用文献信息的知识与技能;组织学生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关注学生文献检索与利用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的认知,现阶段在开设图书馆课程时多以阅读素养培育为导向,通常仅仅与语文学科建立关联,很大程度上窄化了图书馆课程的价值。
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目标,是通过图书馆资源融入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信息素养、合作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同时蕴含每个学科独特的学科核心素养,将两者有机融合,且清晰可衡量。在目标设定方面,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AASL)发布的《学校图书馆国家标准》,可提供参考借鉴,它为学生在图书馆或是通过图书馆学习提供了六个共享基础和四个学习领域,以及所涵盖的详细核心能力描述。该标准虽不是一个技能清单、一个严格计划、或一门课程,但能够为每一所学校在量身定制课程时,提供有价值的专业参考[14]。美国《学校图书馆国家标准》强调学校图书馆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一个以教育和学习为中心的环境,为个性化学习提供空间和资源,鼓励每个人积极而深入的探索与个人成长相关的问题,培养学习者的多重素养和探究技能以支持终身学习[15]。
(2)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及学习过程支持
图书馆资源融入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之中,通常在某一项目或主题下,以个人或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开展。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也提出,“作为校内的教学和学习中心,学校图书馆可提供与课程内容接轨的有效教学项目”[16]。其中,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应用较为普遍,但也容易存在“假探究”现象,导致课堂虽然活跃度高、参与度高,学习质量却下降的问题。探究式学习不是放任学生无目的、无边界的开展,而是需要教师设计并提供科学、完整、有效的学习支架。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提供图书及网络资源供学生建立初步认知,为后续自主广泛探究奠定基础。以美国课堂中一节“世界文化课——探寻非洲部落”课程为例(见表1),制定如下“学习任务单”。
美国、芬兰等西方国家,在课堂教学中较早开始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对于学习过程的设计也较为完善,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主动充分地利用书籍、网络等图书馆资源,参与度、获得感较高,其中的诸多做法及经验均值得借鉴。以上面的学习任务单为例,学生可以清晰地知道学习目标、任务、信息获取渠道、评价维度等,便于在图书馆以及其他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可通过图书馆资源进一步拓展知识边界。图书馆资源自然且深度地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既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
(3)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的学习结果评价
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是否聚焦及培育了核心素养,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评价。设定清晰合理的评价指标,也可对学生学习发挥导向性作用。上一部分举例的美国课堂“学习任务单”中,其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描述清晰,但评价部分仍有进一步细化的必要。评价量规是许多学校探索使用的评价工具,也称为“表现量规”,马扎诺将其定义为“与特定标准相关,能表达不同水平的知识和技能的连续体”[18]。在针对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设计评价量规时,应体现核心素养的维度与要求、等级,以及本课程所体现的具体标准。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为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维度。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探究式学习,设计清晰结构化的学习任务单,在课时内安排学生走进图书馆进行书籍文献及数字资源查询。在此过程中,既达成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责任感的课程目标,也培育了学生的人文情怀、信息素养、探究能力、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对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达成度可设计如下评价量表,见表2。
需要强调的是,在针对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设计评价量表时,应再次与课程目标的设定呼应,学生在运用图书馆资源完成学科学习任务过程中,个人阅读能力、关键信息提取能力、协作能力等关键能力的习得和运用非常重要,但作为教师要更有意识地将其提升至素养层面,关注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统合,实现图书馆课程的育人价值。
四、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实施的难点
当今信息化时代,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并不囿于学校之中,而是强调图书馆资源对于学生终身成长的价值需要被教育者关注和有效利用,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广泛的线上线下资源都可以为我们所用,与学科课程发生深度融合,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但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在实施中可能会面临师资和课时两方面的难点。
一是师资方面,嵌入式图书馆课程需要专业的图书馆员与学科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阶段开展深度合作,但我国多数中小学图书馆员不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一般只具备某一学科背景,缺乏指导、参与图书馆资源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意识和能力,且因编制原因,每所中小学通常只配备一至两名图书馆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科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开拓思路,充分利用好图书馆资源,融入学科教学过程;另外需要图书馆员发挥好支持配合作用,依据学科教师提出的资源需求,进行前期搜索与调配,供学科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转变职责定位,使他们具有自觉、主动服务于教育教学一线的意识和专业能力,在教学环境营造和教学过程中,由被动逐步转变为积极主动地为学科教师提供书籍文献和数字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信息运用。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协同家长、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力资源,促进图书馆走进课堂,成为学校师资的有益补充。
二是课时方面,嵌入式图书馆课程既可以在既定的学科课时中安排,也可以在学校统筹下利用新课标中预留的10%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开展。在课时问题的背后,体现的是学校和教师的育人理念。如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识到在嵌入式图书馆课程中,学生通过阅读与批判性思考、信息搜集、筛选与整合的过程,对其终身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获得的重要价值,自然会将图书馆资源有效、自然地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如果教师依然将学生视作只能被动接受、储存知识的个体,那么教师也许就会担心在规定课时内无法将课本知识原原本本、事无巨细地传授给学生。由此可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对于包括嵌入式图书馆课程等课程改革的探索至关重要,课程建设由学科立场到育人立场的转型势在必行。
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将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开展“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特别强调加强青少年读书内容方面的数字资源建设。教育数字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赛道,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及各校数字平台,打破时间空间的桎梏,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广泛的资源中开展个性化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课程设计需要,为学生提供优质多样的数字阅读资源,支撑和辅助课堂教学。与此同时,愈是在数字阅读资源丰沛的条件下,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愈发需要被关注,不仅仅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检索和阅读的方法,教师自身更要具备资源转化的能力。因为资源并不等同于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一定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何为教育意义?就是资源具有使用的意向结果,同时使用者具备自我发展目标,这两者间发生耦合,才能说产生了教育意义。嵌入式图书馆课程正是数字资源发挥教育意义的重要载体,这里的图书馆突破了实体的界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通过教师前期的阅读指导,学生逐渐可以依据自身学习目标,自主在线上线下资源中检索并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以数字资源赋能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 韩绪芹.新课程体系视野中的中小学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03(04):110-111.
[2] 冯静仪.中学图书馆参与新课程资源建设探究[J].图书馆论坛,2005,25(04):81-83.
[3] 杜安平.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进展——课程整合图书馆教育[J].图书馆建设,2006(02):70-73.
[4] 张宇东.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2):53-57.
[5] 龚芙蓉.国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之“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0,30(03):147-149+178.
[6] 俞德凤.美国大学图书馆的课程服务及其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4,
34(08):121-124.
[7] 司莉,邢文明.我国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策略选择[J].图书情报知识,2012,29(04):46-52+63.
[8] 刘淑贤.高校图书馆嵌入学科课程教学服务模式及实践探讨——以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4,34(06):6.
[9] 邢素丽,罗琳.中小学图书馆课程:培育学生综合素养[J].中小学管理,2017(07):19-20.
[10] 侯京钰.用课程建设唤醒沉睡中的学校图书馆[J].人民教育,2016(07):67-69.
[11] 章能.面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中小学图书馆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04):31-34.
[12] 贾继娥,王晓玲.兴趣·自由·规范:国际学校图书馆阅读课程的实施经验[J].中小学管理,2016(11):42-44.
[13] 成尚荣.图书馆何以“亲爱”——初论中小学图书馆课程体系的构建[J].福建教育,2022(06):23-26.
[14]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National School Library Standards[EB/OL].https://standards.aasl.org/wp-content/uploads/
2017/11/AASL-Standards-Framework-for-Learners-pamphlet.pdf.
[15] 朱明,廖熙铸,彭婧.新版美国《学校图书馆国家标准》解读及其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20(07):86-92.
[16] 温芳芳,王齐羽,应珊珊,等.澳大利亚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与启示[J].图书馆,2022(02):60-68.
[17] 王晶华.美国学堂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138-141.
[18] 卡拉·摩尔,莉比·H·加斯特,罗伯特·J·马扎诺.编制与使用学习目标和表现量规:教师如何作出最佳教学决策[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4.
[作者:马佳(1988-),女,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赵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