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笛
行政事业单位本质上是在政府引导与监管下的公共服务机构,其核心任务是为公众提供非营利性质的服务。这类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与市场运作机制截然不同,这也决定了其在资金的使用、管理以及分配上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和限制。然而,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公众需求的日益增长,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已成为这些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它们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更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持续改进、提升效能的重要工具。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协同的作用
一、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发展需求
绩效管理有助于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通过设定合理的绩效指标,可以引导员工朝着单位的发展目标努力。预算管理则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实现协同作用时,可以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效益。一方面,预算管理可以为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财务保障,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绩效管理可以为预算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对预算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预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单位管理制度
绩效管理通过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预算管理通过合理分配资金,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者的协同作用,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资源,实现工作目标。此外,还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对绩效和预算的实时监控和调整,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范潜在的风险。这种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也可以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效率
一方面,绩效管理通过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预算管理通过合理分配资金,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当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在确保资金有效使用的前提下,更好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预算管理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的全面规划和合理分配,确保资源能够流向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而绩效管理则通过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核,为预算分配提供重要依据。这种协同作用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加精准地配置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协同的困境
一、绩效与预算指标对接有效性差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复杂性和特殊性,往往难以制定出一套既符合绩效管理要求,又能与预算管理相衔接的指标体系。这导致绩效指标与预算指标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无法有效对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环境和政策变化较大,需要不断对绩效和预算指标进行调整和优化。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整机制和灵活性,导致绩效与预算指标的对接效果不理想。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对于绩效与预算指标的评价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层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反馈。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无法及时了解指标对接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二、预算编制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
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导致预算与实际业务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预算编制者对实际业务的不了解或了解不够深入,以及预算编制时间紧迫等原因,使得预算编制过于粗略,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需求往往随着政策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而不断调整,但预算编制却往往滞后于这些变化,导致预算资金无法及时、准确地投入最需要的业务领域,影响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也是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绩效管理侧重于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核和评价,而预算管理则侧重于对单位内部资源的分配和调控。如果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就容易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业务需求之间的脱节。
三、预算执行过程中监控与评估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时,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导致预算资金的使用不够规范,甚至存在挪用、浪费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可能滋生腐败现象。对于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估,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评估指标单一、片面,无法全面反映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这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无法准确掌握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也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信息反馈不及时的问题,导致管理层无法及时了解预算执行的最新情况,无法做出有效的决策和调整,影响了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四、管理协同机制建设滞后性突出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协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的管理理念往往将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构建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协同机制时感到无从下手。现有的制度往往只关注单一的管理环节,而忽略了整体协同的需要。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无法形成合力。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协同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然而,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协同管理的需求。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等环节存在很大的困难,无法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协同的路径
一、加强业财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首先需要明确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中的具体职责与分工。业务部门负责项目的具体执行和绩效目标的实现,而财务部门则负责资金的筹集、分配和监督使用。通过明确各自的职责,可以确保两个部门在协同工作中不出现职能重叠或缺失的情况。为了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应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这可以包括定期的会议、报告交流等形式,以便两个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工作进展和需求,共同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业务部门应提供详细的绩效目标和实施计划,以便财务部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资金。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密切关注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调整预算安排以支持业务部门的工作。
二、完善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流程
行政事业单位要实现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协同,完善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流程是关键路径之一。其预算编制应涵盖单位的所有收支活动,包括人员经费、日常公用支出、项目支出等各个方面。同时,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确保预算与单位目标的一致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明确各项支出的绩效目标,将绩效目标与预算资金安排相结合。通过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控,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此外,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避免预算分配中的矛盾和冲突。
三、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监控评估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对预算资金的使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确保预算资金的规范、合理使用。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力。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选取具有代表性、全面性的评估指标,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同时,注重评估结果的运用,将其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提高绩效的重要依据。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确保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重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管理层。同时,注重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四、逐步完善现有管理协同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明确绩效目标在预算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将绩效目标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学设定绩效目标,确保预算资金的分配与使用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单位绩效的提升。在此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包括绩效目标设定、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的规定。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动态监控。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协同还面临绩效与预算指标对接有效性差、预算编制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等一系列困境。未来,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做好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协同的优化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业财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完善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流程;另一方面,要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监控评估,逐步完善现有管理协同机制。[作者单位:山东省慢性病医院(山东省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