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萌
“吉林市是世界级的冰雪产业基地,基于这一点,一旦形成产业高地,冰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会得到金融资本的青睐。”5月25日,在第十九届中国经济论坛“新质生产力塑造冰雪经济新优势”分论坛上,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晔在谈及“冰雪投资”话题时说。
冰雪产业如何吸引资本?“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产业发展经验来看,首先是政府搭台,从政策制度上给予强力支持,为吸引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做好从底层逻辑思考到顶层设计落实,还要成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李晔表示,冰雪产业整体提升后才能引来资本,金融企业进入后,可以做资源协调、股权投资、发行产品、风险管理、品牌管理、保险服务等工作,甚至是公关营销都能胜任。
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盘活金融资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论坛结束后,李晔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专访。
“金融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金融机构自身而言,一方面需要紧密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提升对新质生产力运行特点的认识,形成新的业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另一方面需要转变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率,打造适应新业态的人员队伍。”李晔表示。
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高质量经济增长?“具体而言,就是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领域,提供优质的融资支持。”李晔说。
李晔说:“政策环境、人才、技术等都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需要强调的是,在产出方程中,Y(产出)=A(技术水平常数)K(资本投入量)L(劳动投入量),K是不可或缺的。现在,需要充分发挥K的作用,让不同形式的高质量产出都能得到K的强力支持,这就需要多层次融资体系。”
在企业层面,“在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金融需求,各类金融工具都能找到对应的用武之地。例如,传统产业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中,除了要解决‘卡脖子问题,还需要进行转型升级,那么信贷作用更大。”李晔解释说,从具体操作来看,企业依托既有产品和营收能够保障信贷资金滚续和利息偿付,同时可通过增加信贷,投入创新领域,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新的营收增长点。
“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的新产业中,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手段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此外,债券融资也不可或缺,如绿色债券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就起到了积极作用。”李晔认为。
企业类型不同,所需金融工具也不同。“初创企业更适合风险投资和创业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除科创类产业基金投资外,也可以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得融资,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科创债券、绿色债券等特殊债券获得资金。”李晔举例说。如果能够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企业可以通过IPO在股票市场融资。
对于成熟的大型企业,李晔认为,银行信贷等传统融资渠道可以满足资金需求,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这一过程中,股权基金、银行都能够发挥不同作用。
李晔表示,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政府资助等不同形式,为企业制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提供多层次的长短期资金,确保企业在市场拓展、技术更新、项目筹建等运营中有充足资金支持。同时,在融资过程中,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防范,避免过度负债,推动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针对金融机构如何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问题,李晔表示:“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形成新业态的过程,必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也面临着短期投入多、回报不清晰的问题。但从长期看,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可以带来有效回报。从行业总体而言,风险可控、收益可期。”
李晔建议,在微观层面,金融机构一方面做好分散投资,共享生产力提升的总体收益;另一方面机构需要找准各自职能,要做擅长的事;同时要优化考核机制,对科技投融资拉长考核周期。在“卡脖子”的关键领域,需要加大科技研究的财政投入,对企业给予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等。
李晔直言,金融机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因此业务与风险是会天然并存的。在金融机构内部,不管是何种业务,对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是相通的。
对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企业进行风险识别,李晔表示,这要求我们对行业非常熟悉,但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能力圈,从熟悉的行业入手,才能有效识别风险,才能对需要承担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才能对风险敞口进行限额管理。后续是对风险持续监控,定期报告和处置。
“当然,我们可能面临有别于传统的特殊风险,包括产业政策、贸易摩擦、科技革命等,对待这类风险,金融机构所能做的是加强政策研判,深化行业研究,将投资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散,降低单一交易对手风险敞口。”李晔说。
李晔预测,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金融体系、金融服务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期待未来几年,金融机构更优化,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更优更强,显现一批世界一流的投行;融资结构更为完善,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金融监管更加有力,金融乱象得到有效治理;金融开放得到进一步落实,金融机构‘走出去和境外金融机构‘引进来都显著发展;上海和中国香港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得到发展和巩固。”李晔如此展望。
责编:姚坤 yaokun@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