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晰
2016年4月,积极响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建七局”)青年员工刘刚主动申请赴海外工作,背上行囊,远赴异国。
今年已经是刘刚在海外工作的第8个年头了,“巴铁兄弟”巴基斯坦、南美“白银之国”阿根廷、“千河之国”孟加拉、“百花盛开”的尼泊尔,都留下了他在建设一线艰苦奋斗的身影。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似乎是每个背井离乡的工程建设者的写照。刘刚说,在海外的日子,有过惆怅迷茫、有过崩溃痛苦,也有过欢声笑语。如今回头看,那些曾经的失落、努力、痛苦、成就,让现在的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坚强。“‘出海意味着责任。正是因为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才能让我有机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共建国家建设者们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共同铸就团结、发展、繁荣、文明的希望之路,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刘刚现任中建七局尼泊尔KTFT一标项目经理。他介绍,中建七局尼泊尔KTFT一标项目是全线重要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尼泊尔境内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项目全长4.3公里,双向四车道,包括路基、路面、桥梁及隧道工程、照明工程及交通安全设施工程,是中尼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打通尼泊尔南北快速通道,成为尼泊尔境内南北连续贯通的经济大动脉,对助力尼泊尔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中尼两国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年5月,刘刚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尼泊尔 KTFT一标项目。这里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纳拉亚尼专区,森林密布、山路崎岖,毒虫、毒蛇时常出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也为项目建设带来很大挑战。
作为项目经理,首先要熟悉了解当地情况。面对物资匮乏、运输困难等实际情况,刘刚主动向在尼时间比较长的中资企业“取经”,依托优质资源,尽快熟悉市场;积极对接国内优质供应商,协助解决当地公司注册、材料运输等问题,保障项目顺利履约。
在项目临建前期,需要对现场进行实地测量,完成项目施工方案策划,刘刚和同事经常跋山涉水前往施工现场。路途遥远,有时候带的水喝完了,他们在大山里用蹩脚的尼泊尔语加上手势比划,询问过路的当地人,寻找水源。野山里没有路,他们只能抱着测量仪器,在灌木丛生的密林里艰难穿行。“休息时大家互相调侃,咱们爬得了高山,趟得了恶水,堪比搞工程的特种部队了。”刘刚笑着回忆。
期间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一次在采集现场数据时,因为太过闷热,刘刚就把袖套摘掉了几分钟,没想到不一会儿胳膊上就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红包。起初没太在意,以为是普通的蚊虫叮咬,没想到回到营地,他开始出现头痛、发热、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第二天也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同事们赶紧把他送到当地医院,经检查才知道是感染了登革热病毒。“当时血小板严重偏低,住院治疗了4天才完全康复。”刘刚说,“现在想想还是有些后怕的,在国内我们不以为意的普通蚊虫叮咬在当地可能会要了命。”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保障大家的生命安全,刘刚邀请当地医生针对防范登革热病毒开展专门培训。后来每次进山,大家都会全副武装,尽量避免蚊虫叮咬。“我们就这样在苦与乐中相扶相持,携手并进,圆满完成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刘刚说。
刘刚介绍,尼泊尔KTFT一标项目在建的长度3.5公里的隧道是尼泊尔境内断面尺寸最大、最长的隧道,围岩等级差,掘进困难。隧道穿越多个强风化破碎带和剪切带,施工难度极大。项目部联合设计院、一线施工班组多次组织专题会议,针对开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讨开挖方案,不断优化施工工艺。
尼泊尔交通路况很差,雨季现场施工难度更大,特别是工程机械和材料的运输。“刚来的时候,从尼泊尔的国道到施工现场还要走一段羊肠小道,大型运输车辆和设备根本进不去。”刘刚说,“一方面我们用自己的挖掘机拓宽道路、维修便道;另一方面积极和材料供应商沟通,保证协助运输车辆能正常进出。在路上,会经常看到运输车辆陷入淤泥,项目部抽调挖掘机前去救援。”
距离项目营地最近的乡镇也要开车一个多小时,雨季滑坡、泥石流和地质灾害频发,山上布满垮塌的碎石,山下是数百米深渊,来往人员、车辆面临很大危险。为了保障大家出行安全,刘刚和当地道路局联系,使用挖掘机拓宽道路,维修便道,在项目营地到施工现场的重要路段上摆放安全警示标志,安排项目安全员定期对重要路段进行检查。
“当地的分销商由于担心运输车辆安全,一开始不愿意和我们合作。我邀请他们到项目实地参观,当他们看到项目现场一系列周密的安全措施后,疑虑打消了,纷纷向我们竖起大拇指。”刘刚说。
项目团队还经常面临电力短缺、电压不稳的情况,设备无法正常运转,会影响施工进度。为了解决用电问题,刘刚在项目营地和施工现场配置了发电机、稳压器,每次停电第一时间协调现场切换发电机供电,并派专人和当地电业局沟通,反馈现场情况,协助他们尽快恢复电力供应,保障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团队提前完成了项目施工图的设计,以及隧道洞口专项施工方案等工作,速度位居全线第一。
刘刚告诉记者,尼泊尔当地专业工程人员短缺,施工如果只依靠中方工程师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克服项目用工问题,项目依托中建集团“鲁班工匠计划”招聘了200余名尼泊尔员工。为帮助当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对他们进行了入职培训,向他们传授工程技术和施工知识。项目部还设立了“工匠学堂”、职工夜校、职工书屋等,根据每位员工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常态化组织技能培训和文化活动。“他们笑称我们是中国老师”,刘刚欣慰地说,有一位叫帕万的属地员工很喜欢学习,入职后表现优异,已从司机晋升为属地综合管理师。
除了为当地居民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之外,项目团队也力所能及地帮助沿线人民,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尼泊尔当地医疗水平较为落后、医疗设备匮乏,再加上交通出行不便,当地人就医困难。刘刚回忆,一天傍晚,一位当地村民火急火燎地跑到项目部,求助刘刚帮忙送他的妻子去附近城镇医院就医。原来,村民的妻子因为雨天在田间劳作,不慎触电昏迷,情况十分紧急。刘刚立即安排司机送他们到医院,并将项目部的制氧机借给他们路上使用,幸亏送医及时、处理得当,人没有生命危险。事后,村民一家人专程来到项目部,对刘刚和同事表示由衷感谢。
之后在和当地村民沟通中,刘刚了解到很多村民家里的老人有各种各样的基础病,因为家境拮据,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医院治疗。于是,他积极对接联系了中国援尼医疗队前往项目营地开展义诊,并将义诊名额全部让给附近村民及尼方员工。为期两天的义诊覆盖了附近200余名老人、儿童、妇女。义诊结束后,还免费送给他们一些家庭常用的药物。刘刚至今还记得,义诊现场一位尼泊尔老人紧紧抓着他的手,激动地用中文说着“谢谢”。“那时我暗暗下定决心,不仅要把项目建好,还要多组织类似的公益活动,因为我们一个很小的善举,也许就能给当地人民带来不曾有过的帮助。”刘刚说。
“一带一路”将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整个世界的繁荣幸福连接起来。人与人的情谊、心与心的相连,赋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最温暖的底色。刘刚说:“出海8年,有一个越来越深刻的感触,那就是我不仅仅代表自己,在国外我们还代表着中国工程、中国企业、中国形象。作为一名中国工程师,我们要展现中国人的专业和担当。”
KTFT一标项目被誉为尼泊尔的“荣誉工程”,能参与其中的建设工作,刘刚感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当被问及如何让团队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高质量履约,刘刚回答说:“我坚信‘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作为项目经理,必须急难险重顶在前,苦活累活抢着干,只有当好标杆、作出表率,大家才能相信你、追随你。”
为了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工作,刘刚定期组织开展项目团队座谈会,大家一起坐下来谈谈心、聊聊天,分享近期工作感受、遇见的困难问题,第一时间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想方设法为大家排忧解难,他的办公室也随时向员工敞开。
项目部会对施工节点中表现优秀的班组和员工进行表彰,给大家提提气、鼓鼓劲;也会策划一些文体活动,比如组织大家一起看世界杯、乒乓球赛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吃好,俗话说得好,吃饱饭,不想家。我们从国内聘请厨师,换着花样给大家做菜,用美食满足大家对故乡的思念。”刘刚说,来到海外工作的同事基本都是自己主动申请出国的,敢闯、敢干、敢拼是大伙的精神特质,也是项目团队克服困难、优质履约的底气所在。面对各种困难,整个团队都能拧成一股绳,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
2009年,刘刚入职中建七局。他介绍,中建七局在20世纪80年代就多次以劳务输出的方式出征海外,迈出国际化第一步。2016年,响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建七局再次开启筑梦海外的征程。也是在这一年,他主动请缨投身海外工作。8年里,他先后在巴基斯坦、阿根廷、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家从事项目施工管理,和同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践行着中建集团“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推动一个个民生项目建成落地。每次在项目顺利交付时,看到参建的各方脸上洋溢的笑容以及业主方竖起的大拇指时,刘刚心底里的自豪感、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相比其他企业,中国建筑集团有着‘央企这样一个特殊身份,可以说我们是中国建筑行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拓展幸福空间是我们的企业使命。建筑行业常讲,‘干一方工程、交一方朋友、树一方口碑,我们不仅要把主责主业干好,通过优质履约赢得口碑,也需要把工程项目之外的公益活动做好,通过帮助属地人民、回馈当地社会,赢得友谊、支持。”刘刚说。
责任编辑 赵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