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文 择一剧,终一生

2024-06-20 03:11:59黄伶伶
中华儿女 2024年6期
关键词:宁波

黄伶伶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初夏时节,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同三村,十里八乡的村民喜上眉梢、欢聚一堂,还未开场便早早等候在临时搭建的戏台旁。

王锦文一身戏装,笑容满面走在路上,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打招呼、合影留念。走进相对简陋的后台,演员们对镜梳妆,服装师熨烫衣裳,一片忙碌景象。

锣鼓声起,好戏上场……

这是王锦文下乡演出时的常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甬剧的当代领军人物,她笑称“希望这样的下基层演出再来100场”!

“无心插柳柳成荫”

甬剧始于清代乾隆后期,初称“串客”,1950年5月正式定名为甬剧,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及上海一带。甬剧擅演清装戏、近代戏、现代戏,表演细腻,语言、唱腔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郁。

时光倒流四十年。王锦文与这个古老剧种结下不解之缘,纯属一次美丽的“意外”。

王锦文出生在宁波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由于父母从事地质工作,工作流动性很大,因此,她从小生活在外公外婆家。

1979年冬天,一张“甬剧艺训班招生简章”贴在宁波五中(现效实中学)门口,正在念高一的王锦文被同学拽着去陪考。考场上,一位主考官慧眼识人,发现了这个外形条件优越的好苗子。毫无准备的王锦文按照要求唱了一首歌,没想到,竟一路唱到最后——她从上千名考生中被破格录取。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她,面临人生中首次重大抉择。王锦文从小成绩不错,就读于省重点中学,原本的目标是上大学。“当时我去考试家长都不知道。没想到考上了,要去报到了,吓死了。”

事关重大,外公外婆也无法做主。得知消息,父母从杭州回来,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见父母亲持反对意见,对文艺怀有憧憬和好奇的王锦文对父母承诺,去试一个星期,不会影响学业。

谁知,这一试就是一辈子。

这一周艺训班的生活对王锦文而言,堪称“如鱼得水”。“没有过过集体生活,一帮十几岁的小孩住在一起,还是高低铺,很热闹很有趣”,对她来说,到处都充满新鲜感。于是,她写信给父母,决定留下来。开明的父母,最终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当谈及1980年的这届甬剧艺训班,王锦文直言“非常幸运”。这是时隔多年甬剧第一次招生,师资力量雄厚——甬剧第一代老艺术家如金玉兰、徐秋霞、王文斌、黄君卿等,都被请来授课。

在艺训班,老师指定文化课成绩最好的王锦文担任班长。她深知自己年龄最大,基本功练习晚,要当表率就必须付出更多的汗水。“班里最小的11岁,大部分是13岁,我要有大姐姐的样子。压腿压腰时很痛,学弟学妹可以哭,我不可以。”每天她都是第一个到练功场,又是最后一个离开。

很快,异常刻苦的王锦文便从班中脱颖而出。因而被派往上海,得到“甬剧皇后”徐凤仙的亲自传授。“我一个人坐火车,到徐老师家里学戏。学甬剧的唱腔,学习徐老师的行腔方法,新的唱段。”

1982年,年仅17岁的王锦文首次登台,参加浙江省戏曲“小百花”汇演,凭借折子戏《杨淑英告状》获得艺术生涯中第一个奖项——“小百花”奖。面对不错的成绩,她反而愈加清醒,并树立了下一阶段的前进目标。

九年后,王锦文摘得“优秀小百花奖”,并荣获全省十佳“金艺奖”。

“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

1984年,艺训班学习期满,王锦文正式成为宁波市甬剧团的一名演员。然而艺术之路并非都是坦途,她也迎来了一段长达数年的蛰伏时期。

自进团后,王锦文一直处于跑龙套、幕后伴唱的状态。“60年代、70年代进团的那批老师都非常棒。我们刚毕业的年轻演员肯定轮不到戏,就当当群众演员。”她没有气馁,将对表演的渴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耐心打磨着自身的技艺。受父母影响,王锦文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那时候自学《汉语言文学》《艺术概论》等”。其余时间,她就一门心思守在排练场,认真揣摩老师前辈们的表演,不放过任何学艺的机会。

是金子总会发光。1989年,王锦文在甬剧《爱情十字架》中担任幕后独唱。虽然没有角色,但她每天都在排练场观摩,对剧情、角色的情绪了如指掌,并融入伴唱中。在参加浙江省第四届戏剧节演出时,她精彩的伴唱感动了观众,打动了评委。为此,那届评委会专门设立了“幕后伴唱奖”。特别是一位评委老师还特地前往后台,去一睹伴唱女孩的真容。

渐渐地,剧团上上下下注意到了这个默默做事的女孩。历经七年不断积蓄的力量,王锦文终于迎来“破茧成蝶”的时刻。1991年,她在甬剧《阿寿哥》中首次担纲主演,饰演一个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女孩。王锦文十分珍视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用心用情完成对角色的塑造。凭借本剧,她在当年全省现代戏汇演中,获得青年演员一等奖。

五年后,因在甬剧现代戏《邻舍隔壁》的精彩表演,王锦文荣获艺术生涯中第一个全国性奖项——第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

她在剧中饰演了一个盲人女孩亮亮。为了真实地塑造人物,王锦文还专程去宁波减速机厂体验生活。此外,艺训班中教授唱腔的老师也是位盲人,“是位非常棒的艺术家”,老师的言谈举止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锦文常年的积淀和充分的准备,令这个特殊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立”住了。

此届“白玉兰戏剧奖”也成了王锦文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通过颁奖典礼和后续讲座,她结识很多行业的前辈大家,如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潘伟行、著名剧作家罗怀臻等。他们成名已久却依然孜孜不倦地汲取百家之长,深深地影响了王锦文。学艺15载已有所成,此时的她并未沾沾自喜,而是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取得更大的超越,于是萌生了继续进修的想法。“听了罗老师的讲座,我觉得戏曲演员应该去更高的学府深造,学成后更好地为甬剧服务。”

1996年下半年,王锦文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之所以学导演,是因为导演需要全方位思考问题,我想学更多的戏剧理论。”在此期间,她潜心学习,淡出舞台;拓宽视野,充实自身。悄然间,为日后带领甬剧走出困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受命于危难之际

正当王锦文的艺术之花迎来盛放时节,甬剧却逐渐遭遇了萧条的寒冬。

20世纪90年代,大众娱乐形式日益多样化,甬剧等戏曲剧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度从城市退守乡间,观众锐减、举步维艰。与王锦文同年考入艺训班的同学,大都选择了转行。而她此前曾一度接触影视行业,但心里始终无法割舍对甬剧的牵挂,最终选择了回归。“如果我们都离开,甬剧就没人唱了。第一代甬剧老师全身心地培养我们,我觉得离开非常对不起他们,所以我还是要坚守。”

两年后,带着系统的戏剧理论知识,最前沿的戏剧理念,还有满腔的斗志与激情,王锦文重返故里。

2000年,王锦文临危受命,担起宁波市甬剧团团长的重任。“当时,团里演职员有的转行,有的搞副业,我们基本上只能演儿童剧来养甬剧。我们当时文化局的周局长,就讲了一句话,‘锦文,你受命于危难之中……”

上任伊始,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心涣散问题。王锦文召开上任后第一次全体会议,作了“解放思想 凝聚人心 开创甬剧团新局面”的发言。当年年底,团里没有资金发年终奖,王锦文带头,与班子成员自掏腰包8万元,借给团里为职工发放奖金。尽管每人到手仅有800元,但这一举动令所有演职员倍感温暖,“大家的心就齐了”。

人心凝聚后,王锦文的下一步工作是开拓演出市场。彼时的她,经常乘坐公交车下乡跑场次。一年冬天,剧团要去山区演出《半把剪刀》,作为主角的王锦文却病倒了。医生再三叮嘱不能受风寒,但演出机会来之不易,她还是抱恙前往。“后来每年能演出120场左右,吃住都在乡下。”

当人员、市场都具备后,“接下来就是要出戏了”。除了保持《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借妻》等传统优秀节目的上演,王锦文还始终有个梦想——寻找一部能真正代表当代甬剧的大戏,希望借此挽救、振兴这个小剧种。

上任两年后,她终于等到了这出大戏!

在周局长的推荐下,王锦文最终选择了革命作家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策划、创作、主演了甬剧《典妻》。

被王锦文对甬剧艺术的执着所打动,著名剧作家罗怀臻、中央戏剧学院博导曹其敬教授、舞美设计上海戏剧学院周本义教授、灯光设计邢辛、音乐设计汝金山、服装设计孙耀生、形体设计孙大西等国内一流的戏剧艺术家纷纷加盟。

创排期间,为了角色塑造得更加丰满,王锦文穿着增高的戏曲鞋天天苦练。为此,她的趾甲鲜血淋漓,甚至趾甲盖掉了两次。“但是奇怪的是,演出时没有感觉疼。演出结束时鞋里都是血水,老师看到心疼极了”。

《典妻》的主创团队兢兢业业,怀着简单、朴实的初衷,“我们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部戏,为甬剧做一个作品”,历经一年半的时间,成就了这部甬剧里程碑式的作品。

《典妻》上演后几乎囊括了中国戏剧界的所有奖项,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最高大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曲学会奖、文华新剧目奖、鲁迅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并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实现了宁波在全国最高戏剧奖项中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是标志着甬剧艺术由低迷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主演王锦文凭借此剧荣获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和第十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很激动,这么多年的坚守没有白费,领导信任我让我当团长,我没有给他们丢脸。最高兴的是,挽救了这个剧种——我们这个剧让大家觉得甬剧有存在的价值。”

积极探索创新路径

从艺以来,对于传统艺术如何做好现代化表达的难题,王锦文一直在思考与尝试。她认为,甬剧的未来,必须去往更大的舞台,由乡镇文化向都市文化转型;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传媒手段,让年轻人易于接受。为此,她努力探索剧种创新发展,结合学术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创作实践:挖掘、复排甬剧“七十二小戏”宝库中的《呆大烧香》;研究艺术内在规律,新创甬剧《甬港往事》;拓展甬剧表演空间,打造首部沉浸式实验甬剧《小城之春》;研究剧种移植改编,排演甬剧轻喜剧《秀才过年》《父子奇缘》《农夫与皇帝》;探索影像实时投影等创新方式,创排小剧场甬剧《琉璃乡》;挖掘宁波红色基因,创排红色甬剧《众家姆妈》,入选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文艺作品展演,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21—2022年全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扶持项目,并荣获“2021浙江十佳红色经典剧目”。

她以创排剧目为案例,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从学术层面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艺术科研成果,为剧种传承发展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王锦文说,剧场演出观看人数有限,电视等现代媒介的辐射力度、广度是远超剧场的。因此,她创新甬剧的传承形式,利用现代传媒进行多方位宣传推广。如与宁波电视台合作,首次拍摄、播出甬剧情景剧《药行街》《老爷升堂》《邻舍隔壁》《四明人家》等,每周六在宁波电视台播出,收视率高居榜首;与宁波电台合作,推出《甬潮剧社》栏目,传播甬剧艺术。“从2015年到现在,甬剧情景剧已经拍了两百多集了,还在拍。”

她还带领甬剧创造了许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带领甬剧迈出国门,出访美国、德国、匈牙利、法国、奥地利、韩国等国家;第一次让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观众,认识到甬剧的魅力;第一次带领业余民营剧团与专业院团同台演出;第一次将甬剧搬上大银幕,拍摄了甬剧电影《典妻》;在慈城筹建周信芳戏剧艺术馆,第一次使宁波的三个国家级非遗剧种——甬剧、姚剧、宁海平调在一个展馆内集中展示,彰显宁波文化底蕴,传承地方戏曲文脉。

其中,最令王锦文欣慰和自豪的是让甬剧有了自己的家——她创建了宁波市甬剧艺术博物馆。从2016年开始选址、筹办直至开馆,她全程亲力亲为,完成几代甬剧人的夙愿。除了藏品展示外,该馆还成为甬剧艺术传承、培训、研究基地,不定期开展甬剧直播课、甬剧室内音乐会、沉浸式庭院戏曲表演等公益活动。如今,甬剧艺术博物馆已成为甬剧文化传播的窗口。

2017年7月,国内第一部甬剧电影《典妻》在酷暑中开机。作为主演,王锦文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开始化妆,冒着四十几度的高温从早拍到晚。生怕中暑影响拍摄进度,出门前她都预先吞服大量人丹;为使面部轮廓更加接近角色,她每天要吊发达16个小时,没多久头皮就开始红肿,疼痛难忍……王锦文无怨无悔,只为所有甬剧人得以梦想成真。

电影《典妻》延续了同名舞台作品的精致唯美、感人肺腑,也为甬剧荣获不少荣誉:第十届浙江电影“凤凰奖”优秀戏曲片奖;浙江省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

以传承甬剧为使命

2008年,在王锦文的不懈推动下,甬剧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剧种得到保护和重视,她和甬剧人备受鼓舞。“特别激动,甬剧肯定会传承下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领导把我推上团长这个职务,自己又是主要演员,怎样把甬剧传承好,一定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和使命。”

为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2016年,作为甬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锦文创建了宁波第一家专业性甬剧艺术科研机构——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以下简称“传习中心”),并担任主任一职。

在王锦文的带领下,传习中心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抢救性保护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挖掘整理甬剧传统音乐,编撰出版九旬甬剧老艺人李微的书籍《宁波甬剧及其音乐的演变》;首次系统归纳整理甬剧韵脚,策划出版第一本有关甬剧韵脚的工具书——甬剧老艺人俞志华的《甬剧韵脚》;策划出版著名剧作家王信厚的《王信厚剧作选》,留住甬剧的文脉。

传习中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抢救、采访、录制甬剧老艺人视频录像,真实还原甬剧在不同时期的境况与发展,并策划出版甬剧老艺人研究书籍。“有的老艺人在书籍出版后就去世了。戏曲就是‘人走艺走,非常可惜,要把这些抢救好,以前没做的事情一定要补上。”王锦文动情地说。

为了更好地传承甬剧,扩大甬剧的受众面,王锦文整合业余民营甬剧院团,建立了“甬剧联盟团”,创办一年一度的“甬剧艺术节”;开设甬剧培训班,指导民间甬剧人,并为他们搭建演出的舞台。作为主演,她带领民间院团的演员们赴香港沙田大会堂、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演出,广受赞誉。

王锦文深知,甬剧的未来在于后备力量。因此,她在鄞江镇中心小学、宁波经贸学校设立甬剧传承基地,时常辅导学生们身段和唱腔。她多次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为学生们播撒戏曲艺术的种子;她坚持深入基层,奔走在“送戏下乡”的第一线,为宁波城乡百姓送去高水准的甬剧盛宴,为甬剧的普及尽心尽力。

疫情期间,为了更好地传播甬剧,王锦文在甬剧艺术博物馆开设了10堂线上甬剧直播课,向广大戏迷朋友们讲述甬剧的历史发展阶段,并传授甬剧经典唱腔与发声技巧,逾3万人次在线同步观看。

去年,王锦文还将甬剧带到了有“彝族母语文化之乡”美誉的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以文化走亲的形式,让彝族文化与宁波地域文化得到一场激情碰撞。因宁波与凉山在2021年正式确立了东西部协作关系,文化走亲既是两地友好结对帮扶的重要形式,也是两地文化互动、取长补短的重要途径。

从艺四十余载,王锦文一直为甬剧的普及、传承与发展奔走努力,通过艰苦而独特的探索,为地方小剧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现代化和都市化转型,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宝贵的经验,使濒危的剧种焕发出绚丽的生机。她也从一名甬剧演员成长为浙江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宁波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浙江省首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宁波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女性·领军人物”、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新世纪 新名家”等荣誉称号。

谈及未来,王锦文仍在思考,用何种方式让甬剧再出好的作品,流传百世。择一戏,终一生,因为热爱,她永不疲倦。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宁波
宁波第二激素厂
猪业科学(2022年2期)2022-04-21 02:18:26
2020 CEDIA/CIT培训(宁波站)顺利举行
一图读懂宁波
宁波分店
艺术品(2019年9期)2019-10-26 06:42:14
拖起明天的希望
北方音乐(2019年13期)2019-08-21 02:14:32
聚焦·宁波
宁波分店
艺术品(2019年4期)2019-05-30 04:47:30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
喜相迎
艺海(2014年1期)2014-09-03 23:35:37
宁波三门湾新区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