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可是隋朝比较短,只是开了一个头,没有做完的事由唐朝接着做。唐朝的科举考试仍处在一个试验摸索的阶段,而中国科举制度真正定型是在宋代。
一个了不起的变革和创举
真正经过严格的文化考试来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做官、能不能管理国家,并把进士出身的文官作为国家管理人员的最主要来源,这种科举制度是在宋代开始定型的,一直沿用到清末,前后历经千年。这在中国的政治制度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变革和创举。
和唐代不同的是,宋代的进士考取后可以马上做官。一开始是分配到基层,从县长助理做起。县长助理有两个职位:一个是县主簿,管一县之文书簿记,相当于今天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兼县财税局局长。另一个是县尉,管一县的社会治安,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总而言之,都是科级干部。任期通常为3年,到期或者换岗,或者升迁。
如果官做得好,可以从县长助理一路升至县令、知县,再到州府,也就是今天的地级市、省辖市、省会城市去做教育局局长,兼州府官办学校的教官,当时正式的官名叫作州学教授或府学教授。这个“教授”不仅仅是教师,同时也是这个州府主管教育的官员。宋代有一个比较好的制度,那就是地方官员在升迁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做过州学或府学教授。这充分体现出宋代统治者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可以说,宋代是一个高度重视文化、高度重视教育的朝代。
进士考试比高考还要严
由于一考中进士就能做官,所以宋代的进士考试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到什么程度?比我们今天的高考还要严。
宋代的进士考试比今天多了一道程序——誊录,也就是由专人负责把每份考卷都重新誊抄一遍,再给阅卷官员去评阅。这样,宋代阅卷官员根本看不到考生的笔迹,也就不会发生徇私舞弊的现象。此外,一旦开始考试,阅卷官员就都被关起来,这叫“锁院”。等阅完所有的卷子,名次定了,才可以离开。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经做过主考官。当时国家最高学府——太学中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学生叫刘辉,他的文风险怪,文笔艰涩。欧阳修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主张写文章要平易近人,所以很不喜欢刘辉的文风。他在考试前放出话来:刘辉要是敢来考试,一定让他落榜!欧阳修在阅卷时发现有一份考卷的文风酷似刘辉,就把这张卷子批了不及格。结果一拆封,这张卷子不是刘辉的,刘辉反倒是高中了。所以,从程序上来看,宋代的进士考试还是力求公平公正的。
宋代的进士考试和唐代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最后一次考试的规格不同。唐代的终极考试是“省试”。这个“省”,是尚书省的“省”,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尚书省的考试就是国务院级别的考试,具体负责的部门是礼部。由于唐代进士科举的终极考试是省试,录取大权在主考官手里,因此唐代每年科举的主考官和他选拔出来的进士往往会形成一个政治集团。所有同科的进士都会认主考官为老师,称其为“座主”,自称“门生”。
宋代从太祖开始,就把终极考试的级别提高了,“省试”之后又加了一场考试,叫作“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马来做主考官。从此,进士都成了“天子门生”。
宋初,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1/3到2/3不等,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省试合格的考生到殿试时被淘汰的情况。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殿试,宋仁宗亲自主持,宣布殿试不淘汰考生,凡是参加殿试者一律录取。从此,殿试不再淘汰考生,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
考试主要考策论和诗赋
宋代的进士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录取的人数为三五百人不等。唐代的进士考试一般每年一次,但是每年录取的人数只有两位数。所以宋代虽然放缓了考试节奏,改为三年一次,但每次录取的名额比唐代扩大了十倍,这样平均算下来,宋代的录取规模是唐代的好几倍。
进士考试前三个等第叫作“三甲”。一甲是考试成绩最优秀的人,人数极少,一般是个位数,最多也就一二十人,状元、榜眼、探花——前三名都是属于一甲。二甲、三甲是考试成绩比较优秀的人,人数也更多一些。
宋代进士考试的主要科目有两大项。
一是考“策论”。“策”是对当时国家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发表意见和建议。要治理国家,就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状况,要拿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考“策”是非常必要的。“论”又是什么?如果说“策”比较务实的话,那么“论”侧重于务虚,在“策”的基础上提升到理论高度,更宏观、更全面。“论”有时还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表见解,因为治理国家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而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可以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见识。
二是考“诗赋”。诗、赋都是文学创作,这个考试内容在我们今天看来颇有一些纳闷:你有文学才华,诗赋写得好,就一定有治国的才能吗?为什么要考“诗赋”?其原因大概是一方面律诗、律赋的规矩是非常严格的,要讲究平仄,要押韵,要对仗。这和做官要奉公守法、守规矩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光守规矩不行,还得在守规矩的前提下写出创意。文学是创作,需要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写出来的诗赋陈陈相因,成绩不会好。所以说,考“诗赋”,其实是在考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科举制度当然也有不足之处。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化精英都是聪明的有能力的人,但是道德品质并不是文化考试能够考出来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宋朝科举考试的状元,宋朝“天字第一号”奸臣秦桧也是进士考试的优胜者,所以说,历史制度的设计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今天,如何使人才选拔的考核机制更加科学,如何更全面地考察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多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摘自《领导文萃》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