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对民航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对策探讨

2024-06-18 00:00:00于海涛
管理学家 2024年11期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民航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但是,民航人才的培养领域仍面临若干待解难题。文章致力于对“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中国民航人才培养进行详尽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改革措施,为政策制定和教育实施提供借鉴。文章聚焦我国民航人才培养体系,深度剖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民航人才需求的演变及教育模式的调整适应,通过对当前民航院校课程配置、教师队伍和实操教学的状况进行审视,识别主要的问题与挑战。经过对比分析,文章指出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的改革方向,以显著提高民航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实操技能。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民航业;人才培养;国际化视野;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11-0001-03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民航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民航业作为联通国内国际的重要窗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当前民航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亟须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精通航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民航人才,以适应新时期民航业发展的需要[ 1 ]。

文章拟在梳理“一带一路”倡议对民航业人才培养影响的基础上,剖析当前民航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民航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民航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民航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对民航业人才需求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极大地拓展了我国民航业的发展空间。随着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互联互通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内航空客货运输需求将持续增长,对民航运输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变,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民航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应急处置和异国文化理解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民航业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要求民航院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满足民航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二)对民航业人才能力要求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下,民航运输日益呈现全球化、网络化发展态势,航线布局从国内逐步拓展至周边乃至世界各地。在这一过程中,民航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具备扎实的航空工程技术功底,熟练运用现代化的导航、通信和控制系统,确保飞行安全。

二是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部门以及旅客进行良好的互动。

三是了解国际民航规则,熟悉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航空政策,具备在复杂环境中开展工作的能力。

四是勇于创新,善于学习,适应民航业技术更新和模式创新带来的变革。

因此,民航业亟须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掌握现代航空技术、精通民航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三)对民航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为适应国际民航业发展新趋势、满足行业转型发展新要求,传统的民航人才培养模式已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当前,我国民航运输正从单一的国内运输向国内国际并重转变,传统的“航校+航司”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为继,航校与航企联合培养机制亟须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渠道还不通畅。同时,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较为薄弱,国际化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体系[ 2 ]。这就需要民航院校与业界加强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要求为牵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航空公司、机场在人才实践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共同探索适应“一带一路”发展的民航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行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当前民航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

从目前民航院校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高校盲目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忽视了市场需求导向,培养计划缺乏弹性,未能及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脱节,实践能力不强,就业竞争力下降。

由于缺乏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市场接受度有待提高,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适应本职工作。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当前民航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待深化。

(二)人才培养方案更新缓慢

当前,我国民航运输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民航行业环境日新月异,但多数民航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未能迅速适应行业变化,未能精准捕捉行业的新动态与新需求。课程结构多沿用旧有模式,内容陈旧且缺乏创新性,导致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综合性明显不足[ 3 ]。同时,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实践教学尤为匮乏,难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校在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方面显得较为滞后,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相对薄弱,这不利于学生全球视野的拓展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优质教学资源的匮乏也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阻碍了民航业创新型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进程。

(三)师资力量亟需提升

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当前,民航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显著短板。

一方面,教师的学术背景和行业经验相对单一,高校缺乏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这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有效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另一方面,教师与行业的交流互动不够密切,无法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影响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此外,国际化师资匮乏,具备外语授课能力和国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偏低,这限制了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同时,教师的持续教育和能力提升机制有待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亦需加大,以适应教育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要求。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性教学对于培育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创新精神极为关键。目前,民航类院校在这一领域尚显薄弱。

首先,实习和实训的基础设施及设备缺乏,部分教学用具陈旧,难以满足学生实习和实训的需求。

其次,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设计有待完善,实际操作项目与企业的需求脱节,学生参与真实工程项目的机会较少。

再次,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评估不甚全面和客观,实践学时在总学时中的占比较低。

最后,校企合作的程度不够深入和广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不足,学校与航空公司、机场、制造企业之间在实习、就业、项目协作等方面的互动机制尚未完善,协同育人的路径不够畅通。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民航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对接“一带一路”发展需求

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民航院校要主动作为,与时俱进地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紧密围绕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对标国际先进航空教育理念,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是树立开放办学理念,通过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设国际化课程,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师资团队,为学生搭建开阔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平台。

三是发挥行业优势,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通过坚持需求导向、改革驱动、开放合作,民航业人才培养必将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4 ]。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国际化视野培养

面对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滞后和国际化程度不足的问题,民航院校需从国际化的高度重新审视和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追踪民航业的发展脉搏,针对岗位需求精准优化课程设置,及时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规范,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课程的前瞻性与适应性。

其次,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推行双语教学,增设外语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其在国际航空舞台的驰骋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深化与国际航空学校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交换生培养及短期访学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洞悉全球航空业的政策走向和市场动态,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航空精英。

最后,院校应大力支持教师的国际化发展,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深造,提升其外语教学能力,优化其专业知识结构,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5 ]。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新时期民航业发展迅猛、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之际,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成为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为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民航院校需采取多方面策略。

一方面,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广泛吸引国内外航空工程技术、飞行驾驶、机场管理等领域的顶尖人才,丰富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结构。

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培养与培训,组织教师前往航空公司、机场和飞机制造企业等实地挂职或顶岗实践,切实提升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建立健全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此外,积极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前沿的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这些内外结合的措施,民航院校将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兼备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四)搭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

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民航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多措并举提高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度。

一是要加大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力度,积极筹措经费,建设高仿真模拟机、维修实训平台等先进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训练机会。

二是要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争取合作企业的实习岗位,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业界一线,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锻炼专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

三是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与航空公司、机场、飞机制造企业深度协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实践项目、实习课程,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

四是要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表现纳入学业考核,提高实践学分权重,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善于实践[ 6 ]。

四、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民航业的国际化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更为高效和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应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强化实践教学和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提升跨文化的沟通与理解能力。为实现这些目标,教育部门和行业之间要紧密合作,加强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同时,随着全球民航市场的进一步扩展,我国的民航教育也应更多地考虑到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复杂性,构建以国际标准为参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新时期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要求,也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焕灵,王金利.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一带一路”文化认同: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承载[J].现代教育管理,2024(02):11-21.

[2]白玲,安立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成就、瑕缺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4(02):13-20.

[3]秦进,谈世鑫,沈义竹,等.“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国优势、挑战与关键路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09):1325-1342.

[4]杨建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逻辑思考及实践进路[J].江苏高教,2023(05):120-124.

[5]王云,崔彩霞.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09):18-21.

[6]郑丽娜,韩钰,叶金鑫,等.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5):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