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迪
仙人掌绿、驼粉、山丘黄、落霞橘……低饱和的“绿洲色”为春夏系列带来清新感。日本独立设计师黑河内真衣子(Mame Kurogouchi)热衷于日本瓷器艺术,本季更是以从17世纪古伊万里瓷器原料中提取的天然釉色为灵感,用手工扎染等工艺制成泛着柔和光泽的连衣裙。瑞士品牌Akris受到奥地利陶艺家Felice Rix的自然主义手工作品启发,以细长的流苏模拟微风拂面的形态。Valentino、UmaWang不约而同地用更扎实的短流苏点缀宽大随性的服装廓形,如同瀑布流淌,富有节律。
无论是植物、布匹、陶器还是人类,都是从泥土中来,与世界相融,最终回到泥土中去,我们从2024春夏秀场上,感受到了这个再简单不过的现实。Max Mara将2024春夏系列命名为“An Army ofWomen巾帼之师”,用剪裁利落的风衣夹克、结实的棉质工装裤和类似园丁制服的围裙裙装致敬乡间的女性劳动者。Saint Laurent则受到第一代女飞行员的启发,将男士工装元素带入女装设计。Fendi将罗马女性低调的日常穿着搬上秀场,造型时髦的同时也适合散步或驾车。这些时装的色彩根植于大自然的沙土、岩石和树木,打造自然淳朴的风格,以此致敬那些既优雅又注重实用主义的新女性。
点、线、面,简单的三元素,通过巧妙的分割、编排、布局,构成复杂的大千世界,自然界的“平衡术”在时装界同样适用。镂空几何图形同时出现在Jil Sander和Coperni秀场,为传统的运动套装和西服带来呼吸感,而Louis Vuitton则用成排的纽扣制造视觉的对等。或许并不是有意为之,但Loewe毛衣上巨大的圆形纽扣不禁让人想起冥想课里的垒石头游戏。时装的平衡奥妙并不是对称,而是和谐 ——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平衡也往往存在于混沌之中。
在古希腊哲学的观点中,编织艺术来源于工匠对大自然中蜘蛛网的摹仿。几千年后,这门美学和惯性运动组合而成的古老技术,依旧在现代秀场应用广泛。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Deficeler与贵州册亨县的织娘深度合作,从布依族格纹头帕中提取元素,延展出为女作家量身打造的系列。Bottega Veneta延续“动态的工艺”概念,创造出一个自然原始的世界,热带树叶、拉菲草和绳索等可持续元素,充满游牧旅者情怀的色彩。南法渔民发明的编织网兜不止一次出现在2024春夏秀场,分秒间穿越进1950年代新浪潮电影中。
没有人能抗拒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在16世纪的欧洲,王室贵族就喜欢把天然的珍珠和宝石镶嵌在裙子或帽子上作为装饰,在今天,人类收集珍宝的热情有增无减。以3D纺织技术出名的日本品牌CFCL,每一季都会重磅推出“陶器”系列,2024春夏的一件黑色礼服裙,饰有2500枚装饰亮片,由工匠花费65个小时手工缝制而成。Chanel的孔雀蓝短上衣具有粗犷的天然纹路,如同大颗粒的矿石,泛着醒目的光芒。Loewe延续和美国雕塑界巨匠Lynda Benglis的合作,将珠宝蜕变为可穿戴的雕塑作品,以变革性的戒指、手镯、胸针、耳环和吊坠,映射不断变化的周遭世界。
严格意义来说,在时尚设计中应用手工艺并不是一种“趋势”,而是高级时装界始终存在的优良传统。在经济下行且信息爆炸的当下,越来越多人开始奉行长期主义,渴望真诚交流——这种对于返璞归真的期待也体现在2024春夏秀场上。
相较于以往,四大时装周秀场涌现了大量依赖手工制作和自然材料的新款,它们在造型上千姿百态,但无一例外地强调舒适、真实和有机:Loewe还原时装的基本线条,着眼轮廓,将细节放大雕琢。超大号的别针让丝绸长裙充满立体度和肌理感,奇异而有趣;Hermès以精巧刺绣工艺勾勒经典图案,柔软的皮革被手工打造出起伏的边缘与镂空造型;Saint Laurent看似简约,但那些对剪裁要求严苛的猎装夹克却是以棉、亚麻、薄纱等贴身材质制成——天马行空的当代设计理念让传统手工艺焕发全新样貌,也重新唤起人们对手工艺时尚的兴趣。
手工艺保护者Rebecca van Bergen曾经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讲过一个故事:她曾去印度北部的城市瓦拉纳西寻访当地手工艺。这里的手织丝绸拥有五百年的历史,人们需要花很多年才能精通织布机的用法,不计成本地在一块布上精耕细作。这样创造出的织物媲美艺术品,可总是在交易市场卖不出价格,即便当地匠人日复一日坚守手工信仰,也难以取得与艺术家或者设计师同等的成就。
手工艺的价值被低估的历史,要追溯到工业革命时代,机器的普及提高了生产效率,手工不再是造物的最佳方式,但流水线式的制造体系让物品失去了灵魂。20世纪初,欧洲曾经兴起过一场“工艺美术运动”,在英国纺织品设计师WilliamMorris的带领下,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呼吁重振手工艺,他们从自然形态中汲取灵感,用双手感受材料中蕴藏的潜力——这场运动虽然短暂,但长久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创意者。
Loewe的创意总监Jonathan Anderson是William Morris忠实的追随者——不止因为个人爱好,也因为Loewe品牌的创立便是源自“工艺美术运动”。2017年,Anderson从Morris公司的档案中挑选了4幅插画,并以此为主题创作胶囊系列,这些饱含自然气息的作品在今年被展陈于Loewe首个大型展览《匠艺天地》中。作为这次展览的策展人,Jonathan Anderson说:“我加入Loewe之初便怀揣着一个美好愿望:塑造能够打破工艺、艺术和时尚之间界限的品牌。我希望工艺能如同一门学科般得到更广泛的展现,进而提升人们对于手工艺的本质和潜力的共有认知。”
不仅是Loewe,奢侈品牌向来将手工艺视为自豪感的来源:Bottega Veneta在创始之初就因为intrecciato皮革编织工艺声名鹊起;Loro Piana古老的织造工艺,在新时代被视为“老钱” 的标志;Saint Lauren虽然以先锋姿态闻名,但时装越是锐进创新,越是需要对工艺有绝对的信心。更不用说忠于传统的Hermès,至今仍然保持用最结实优美的“马鞍针法”来制作铂金包……
除此之外,手工艺人也成为时尚大师们的灵感缪斯。例如,Issey Miyake经常提到陶艺工匠Lucie Rie,他曾如此描述与这位陶艺家的邂逅:“看到她的作品,我深深感受到这代表着‘创造的意义:在深受启发的同时,也感觉浑身充满了能量。”在1990年代某个系列中,Miyake将Lucie Rie制作的钮扣用于大衣的领口与门襟处。有意思的是,Jonathan Anderson自孩提时代便深受Lucie Rie启发,也一直尝试将Rie的创意元素融入时装和包袋设计中。以Rie的成就和地位,即便被誉为艺术大师也丝毫不夸张,但她始终拒绝媒体称她为“艺术家”。“我只是一介陶工,这是我的工作, ”Rie曾经这样说,“艺术理论对我而言没有意义,但美不一样。”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时尚品牌对民间手工艺的深深敬意不止体现在这一季的秀场中,这份承诺更是早已写进品牌的长期发展计划:2016年,Loewe基金会开设Loewe基金会工艺奖,此后每年会选出约30件应用艺术作品,包括陶瓷、珐琅、珠宝、漆器、金属、家具、皮革、纺织品、玻璃、纸张、木器等,入围作品可以在巴黎展出,最终获胜者将获得5万欧元奖金;Fendi于2020年发起的“hand in hand”项目,集结各国顶尖手工匠人与手工艺坊,将各地特色手工技艺应用到手袋上,其中去年的展览包括两位彝族非遗传人的作品;Bottega Veneta则发起“Bottega forBottegas”项目,在全球精选工坊,为他们提供广告版面、官方网站、新闻资讯和门店橱窗等平台,通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为它们提供推广支持,目前合作工坊中有5家来自中国。
ELLE:用传统工艺制造实用、现代且不失文化底蕴的物品,诀窍是什么?
Jonathan Anderson(以下简称Anderson):传统工艺的现代性完全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举个例子,在这次Loewe大展上,有一排邓希平先生打造的单色釉陶瓷金钟碗,灵感来自明清两代间极简的传统单色釉陶瓷美学,它们看起来非常具有现代性,但同时体现了四百年前的文化底蕴。我认为其中的窍门在于,当你决定活用一种传统工艺时,需要思考如何让这件物品持续四百年。当我看着这些瓷碗时,会扪心自问,我如何才能设计出和它们一样隽永的包袋?或许,这就是以古为师吧。
ELLE:为什么这次展览会详细介绍设计背后的创造过程?
Anderson:作为消费者或观展人,我们有时会忘记这些物件是由人制作的。公开设计的幕后故事,是希望大家可以意识到,产品的尺寸可大可小,可以涉及技术,也可以涉及手工,或两者兼备。手工艺是Loewe的重要基石,我们在销售一个包的时候,不仅仅要展示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展示这些令人惊叹的工艺是如何形成的。我希望这个展览能让更多人意识到我们的产品是值得信赖的,以及手工艺的宝贵价值。
ELLE:这次展览中不乏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物件,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启发你的创作?
Anderson:我的祖父热衷于收藏瓷器,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迷上了中国的单色釉陶瓷。它们的颜色实在太惊艳了,尤其是石榴红、麦绿……很难想象这些如同昨日刚刚出炉的物件竟然拥有几百年的历史。很多古老的手工艺都起源于中国。我很欣赏的一些西方创意者,比如陶瓷艺术家Lucie Rie、建筑师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和Philippe Starck,都从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汲取灵感。中国的手工艺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有实用价值,18世纪晚期中国瓷器出口到英国,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等领域,彻底改变了世界。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又持续塑造着我的创造性思维,它是古老的,同时也是现代的。物品的现代性不一定是SIM卡或计算机,一张桌子、一个瓷器也可以同样现代。
ELLE:你刚刚提到了Lucie Rie,她曾经说过:“我不是艺术家,我是一名陶工。”你从Lucie Rie身上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Anderson: 我爱Lucie Rie的作品。艺术家和工匠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创意,在我看来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更没有等级之分。最重要的是,Rie在不同生命阶段、不同的条件下都坚持使用同一种媒介进行创作,充分展现了一名创作者的坚韧性。她通过一生不断实践,找到了自己的创作语言。
ELLE:这次展览和荷兰鹿特丹的建筑OMA事务所联合操刀打造,可以聊聊为什么是他们?
Anderson:我曾经看过很多OMA操刀的展览,他们有一套独特的叙事逻辑:抓住故事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建筑和空间的形式,这样做出的展览具有清晰的思维线索。
ELLE:互联网文化到底是在助推还是摧毁手工艺的发展?
Anderson:我认为互联网有助于手工艺的发展,因为它能将工艺开放给更广泛的受众,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和参与其中,比如在居家隔离期间,编织工艺因为抖音这样的平台迅速流行起来。我从不排斥任何形式的新技术,技术是优化手工艺的方式,与弘扬手工艺的美好愿景并不冲突。比如在这次展览中,你可以了解到我们是如何运用技术分析一只包的磨损情况的,工匠可以通过这种前沿的方式预测皮具材料在未来十年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