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尧 何宝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北京、上海、深圳、佛山等城市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布局新赛道、挖掘新潜能,在探索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成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北京: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人工智能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作为国家批复建设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北京在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成果数量质量上都居于全国首位,拥有人工智能领域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2023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核心产值突破2500亿元,辐射产值规模超万亿元,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头羊。
强化政策供给。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在国内率先出台加快科技创新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发布北京智源行动计划,推动北京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学术思想、基础理论、顶尖人才、企业创新和发展政策的源头;聚焦人工智能等领域新设4只百亿级政府投资基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产业。
坚持人才引领。北京有14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25所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32所高校拥有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为全国输送了近一半人工智能相关人才。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学术机构排名中,前15名有4所位于北京;启动实施“智源学者计划”,每年支持100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选拔并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英才。
坚持平台赋能。成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国内率先布局大模型技术,发布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系列,孵化出智谱AI、面壁智能、深言科技等大模型创业企业;组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由价值与因果驱动的通用智能体“通通”;建设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发布百亿级原子间势函数模型。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北京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2200余家,约占全国的40%。
上海:做好全面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
金融是链接产业和科技的重要工具。作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上海的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截至2023年底,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300多万亿元,金融持牌机构增至1771家,其中外资持牌机构达到548家。
聚焦服务培育初创期、成长期科创企业,搭建起专业金融供给平台——上海科创金融联盟,推出《上海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创设“新动力贷”担保专项产品等,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在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方面,创新科技型企业联合融资支持机制,加强“股、贷、债、保”“银、政、投、担”联动合作,推出“贷款+股权”“贷款+信托”等跨机构的融资支持,为企业不同阶段发展需求提供联合融资支持;推出“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研发贷保险”“员工持股计划”“认股权转让”等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色金融产品。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方面,推动建设多层次全周期的基金矩阵,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积极参与天使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S基金等,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在畅通沟通渠道方面,上海还建立了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了解科技型企业的需求,反映行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多方合力,推动政策迭代优化。
深圳:以“产业出题、科研答题”发力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当前,深圳正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3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45万亿元、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9%。
练好基础研究策源“基本功”,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委,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等3类基础研究,坚持每年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创新供给。目前,深圳各级各类创新载体达3600多家。
下好产业部署“先手棋”,深圳出台相关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主动培育“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并根据国内外产业集群演进趋势前瞻研判,动态科学调整集群门类、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集群特色发展。目前已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33家企业入选2023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数量位居全球城市第六。
打好产业创新“组合拳”,实施“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出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答题—成果共享”运行管理模式,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开展企业“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联合攻关。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例,该院与招商局集团、华为公司、联影医疗、商汤科技等企业累计共建231个联合实验室,签约近1200个横向项目。
佛山:数智化助推数字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着力点。2023年,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成为仅次于深圳、苏州、上海的“工业第四城”;近二十年工业比重稳定在50%以上,去年更是在全国制造业大市中表现抢眼。作为以家电、铝材、陶瓷、家具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大市,佛山取得抢眼表现的法宝之一,便是围绕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数智转型推动制造业迭代升级。
近年来,佛山先后出台《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佛山市加快制造业产业集群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作方案(2022-2025年)》《佛山市推进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制造业转型发展基金,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开展全链条“大技改”。
佛山工业技改投入总量近年来一直处在广东省前列。2023年,佛山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1.8%,其中工业技改投资892亿元、同比增长33.7%,投资额居广东省第一。截至2023年底,佛山已培育出2家灯塔工厂,打造出48家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146个示范车间;58%的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智化转型。在佛山已实施数智化改造的规上工业企业中,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6.5%、产品交付周期缩短20.2%。
(作者均系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