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智能化将成为新方向。数字化赋能区域教师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包括理论逻辑、技术逻辑和实践逻辑。当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区域教师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有:教师数字化教育理念、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不健全、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教学及评价不够完善、数字化教师发展体系尚未建立。基于此,提出规划数字化教师发展管理体系、打造智能环境支持体系、建设数据支持的教师“精准研训”体系、建立智慧教师测评管理体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创新教师培训方式的策略,以此推进区域教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数字化转型;区域教师;高质量发展;网络研修生态
引用格式 胡艳蓓.数字化转型赋能区域教师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4(10):32-35.
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颁布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人工智能是实现智能化的主要途径,教师队伍建设的智能化将成为新方向。随着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逐步深入,对教师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数字素养是当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教师高质量发展,保证教师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确保教师教育政策的正确执行,亟待加强对区域教师发展的问题审视和推进路径进行研究,为我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区域样本经验。
一、数字化赋能区域教师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
1.理论逻辑:交往对话与共生发展
(1)交往对话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孤立的在世界中存在,交往是人与人、与外部世界关系展开链接的基本现实形式,它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是一种思想和经验的交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哈贝马斯以“言语行动理论”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动理论”,他认为交往行为是“按照语言活动类型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交往行动”[2]。通过交往对话,教育者能够共享知识、互相启发,进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共生发展。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交往对话来进行合作与协作。他们可以分享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此外,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们还可以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团队合作,提高教育质量。交往对话也可以促使教师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估。教师们可以借助对话的机会,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的挑战和问题,并寻找改进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反思和交流,教师们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交往对话是促进区域教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强调个体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注重教师与数字化技术之间的互动。通过积极参与交往对话,教师们能够共同探索和创新,实现教育的共生共赢。
(2)交往对话的基本特征
交往对话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鼓励各种不同观点和经验的分享,教育者可以自由表达他们的看法和想法。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助于促进创新和多元化思维。任何形式的交往,都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系统才能发生发展,特别是借助于技术、方法、媒体等,才能实现信息的交流与转换。要使交往行动顺利进行,关键还在于改善对话环境,教育者之间不仅要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还要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这种双向性有助于建立互信和建设性的对话。交往对话的另一基本特征是互动性。交往对话的互动性是指不同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性质。在交往对话活动中,交往的双方相互之间实现着物质、能量、信息、情感等的交换,每个主体在影响着另一方时,也受到对方的影响。
(3)共生共融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共生,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也需要共生。共生共融强调了教育者之间的协同合作。教育者可以共同探索数字化转型的机会和挑战,共同制定策略和行动计划,以实现更好的教育结果。智能时代的教育形成人师—机师与学生的三维关系,由此造就了双师协同交互育人的新格局[3]。
2.技术逻辑:技术变革与教育生态重构
(1)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技术改变的不仅是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打破了‘学校=教育的教条”[4],打破了学校的边界,使得学习无时无处不在,帮助所有的学习者具有持续学习能力,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成为能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数字化技术使得个性化教学更为可行。教育者可以利用学习管理系统、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工具,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法。数字化辅助系统能够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分析,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从而帮助教师提高精准教学的水平,助推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技术变革与教育生态重构
技术已经成为重塑和改变学生、教师、学校、道德、价值等重要力量[5],技术变革不仅改变了教学方法,也重构了学习环境。数字化技术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电子书籍、在线视频、模拟实验等。这种数字化重构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提供了更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技术强大的惯性日益影响着教育发展,“从教育技术发展的维度看,高质量教育是受智能技术影响、基于智能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智能化教育体系与教育生态”[6],智能时代带给人类文化与教育最大的挑战,很可能将会发生多重转型和变化[7],在此背景下,探索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未来教育体系构建,共同塑造有益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卓越的可持续的未来教育生态尤为重要[8]。
3.实践逻辑:整体推进与均衡发展
(1)区校协同整体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区域层面顶层设计,系统开展数字化环境建设、设计数字赋能教师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智慧教育培训;学校层面打造“智慧校园”,主要包括创建数字化教学环境、探索教师数字化、个性化成长评价系统、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区校协同,数字赋能,整体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2)助推区域内教师均衡发展
区域内由于各学校差异,导致教师发展的不均衡。一般来说,优质学校的名师、优秀教师比较多,薄弱学校的名师、优秀教师比较少。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交流,由于校际差异,往往会遇到种种问题,如生源不同、学情校情不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等等,给双方师生都带来较多困扰。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汇聚优质资源覆盖区域内薄弱学校,推进名师与普通教师开展协同教研、优质资源共享等,为构建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提升提供长期可靠支持,如开设空中课堂,助推区域名师与薄弱学校教师开展同课异构、采用名师MOOC辅助教学、开展线上教学研讨等帮扶薄弱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大大提高了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推动了他们的专业发展,对促进区域内教师均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强化基于数字化的沉浸式教师培训
数字化技术使得教师培训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体差异。借助数字化技术,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弹性时间安排。这种个性化学习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因为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学习他们感兴趣和需要的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虚拟教学环境进行实际教学模拟,平台系统会提供即时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帮助教师改进其教学方法。这种实时性的反馈有助于提高培训的效益。在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面对远方的学生,从“指导教师如何开展教学”转变为“面向学生直接开展教学”[9],因借助数字化技术,将真实的教学过程转为教师培训的现实场域,从而增加教师培训的情境性,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由此可见, 基于数字化的沉浸式教师培训,区别于传统的教师培训(专家讲授、学员被动接受的模式),大大激发教师的参与性、能动性,最终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二、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区域教师发展的现实审视
1.教师数字化教育理念、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
作为中小学人工智能应用的主体,教师的数字化教育理念、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从整体上看,目前这一情况并不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首先,部分老师对于数字化教育理念的认识有待提高。基本的信息素养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基础,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对数字化教育理念认识不足,认为数字技术与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工作无关,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技术使用能力较弱,技术运用助推教学的效能不明显。其次,新、老教师存在技术与教学互补问题,运用能力的迭代提升有待加强。目前许多学校新入职教师普遍存在信息素养比较好,技术使用较强,但教学能力较弱的问题;资深老教师则存在教学能力强,但技术使用上比较弱的问题。第三,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教师局限于使用常规的技术设备,如电脑、PPT、IPad等辅助日常教学,但对如何使用数字化技术精准分析课堂教学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实现人机交流与对话等等,尚不具备足够的能力。
2.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不健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数据为支撑的管理创新是区域教师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存在三个问题:其一,“数据孤岛”现象。各部门间数据采集相互独立,无法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体系。其二,“管理维护割裂”现象。由于资源较为分散,跨部门协作难度大,出现“管理维护割裂”现象。其三,资源建设不够成熟。数字教育资源(比如数字课程、平台资源、教学工具等)尚处于建设开发阶段,优质资源较少,还没有真正被一线教师常态化使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进入教育教学,但各种技术应用如何落地,如何实现智慧教学、智慧服务、智慧治理等有待进一步探索。
3.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教学及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是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现有的平台大多是低层级的教学案例与评价的播放与展示系统,尚未形成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案例诊断、学生学情诊断等智慧应用系统。其次,教学诊断、评价不够精准。多数还是基于教师本人直接的诊断、评价,没有建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以健康成长为核心的科学指标体系,并对这些体系的检测方法进行持续的细化优化,尚未重视分析数据背后隐含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导致整体上基于数据分析支持的个性化教学及评价水平质量不高。
4.数字化教师发展体系尚未建立
当前各区域教师发展正处于对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探索、适应与依赖阶段,但尚未建立起以技术为支撑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各级部门自建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系统,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与规范,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教师的数字化意识不强,数字化应用水平不高,教师培训数字化建设迟缓,包括教师培训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的数字化体系也尚未建立,教师培养和培训协同关系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也还没有考虑,因此难以从根本上更新教师发展模式,实现教师发展的高质量提升。
三、数字化转型赋能区域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1.规划数字化教师发展管理体系
“人的发展是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最高点”[10],而教师是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所在。数据驱动教师发展管理系统,有效优化教师信息管理过程,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分析专项图形和系统建模,如校际教师发展差异、教师队伍建设均衡指数、教师发展问题检测等,为区域教育决策者及时发现问题与即时干预提供精准信息。另外,利用大数据可以准确挖掘教师深层次的学习需求,研究教师成长规律、专业发展新问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科学性、政策性支持。 智能时代,还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的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智能分析、多维分析、查询回溯,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11]。
2.打造智能环境支持体系
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体系,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提高管理效率。打造数字化沉浸式远程互动教学课堂创新研修空间,建设结构合理、内容优质、丰富多样的数字课程资源库。全面推进学校各类学科功能室、创新实验室、图书馆及教育装备的智能化、场景化升级与改造,构建智慧学习空间;协同高校、创新型企业搭建联合实验室,组织教师开展面向复杂问题解决的高水平、高质量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及未来社会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搭建智慧装备,丰富学生实验、实训数据采集,即时记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及结果,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业质量。
3.建设数据支持的教师“精准研训”体系
智能时代,能力本位的大规模精准研训成为教师发展的追求方向[12],各种硬件设备、智能助手等技术设备为减轻教师负担,支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大支撑。首先,构建全链条、专业化的教师培训数字课程体系。基于数据支持的教师分层培训体系,构建新任、骨干、名师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全链条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同时在智能技术支持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汇聚与共享,支撑专递课堂、网络课堂应用,促进多形式协同精准教研,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其次,构建数据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动态管理体系。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是教师培训的重要支撑。依托智能技术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全面支持区域教师研训和专业发展,实现报名、考勤、学时生成、专业成长数据记录等功能,实现对区域教师的教研、培训、活动、会议的过程管理,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全过程数据和成长档案,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4.建立智慧教师测评管理体系
探索基于大数据平台,对教师个体及群体进行精准画像,对教师学习前、学习后的情况进行测评,采集教师在各个活动环节的行为数据,智能化测评和可视化分析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研、培训、评价、管理的深度融合。区域层面按照分类分层的教师录入信息、建立电子化档案,动态监测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德素养、教研培训、教育科研、示范引领、荣誉奖励等情况;采集数据,每学年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报告,为教师发展提供指导与决策。
5.开展智能教育培养模式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其他各因素则是通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而起作用[13]。2022年,我国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五个维度构建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14]。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举措,而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必备条件[15]。组织参与智能教育领导力、智能教育素养培训,提升学校管理者、学科教师关于智慧教育的规划、建设、管理、应用等方面的专业水平。创新教师培养形式,鼓励中小学、高校、创新型企业等单位协同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基地,组建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发面向前沿技术领域、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应用等领域的系列课程,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新挑战的教师。
6.营造链接、共享、赋能的教师网络研修生态
智能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还应具有高水平的智能教育素养,以支撑其开展协同研修、高效教研、教学实践等应用。第一,建设教师培训大网络资源。教师研修遵循“共建、共享、共赢”的互联网精神,通过网络平台链接、开发课程、学习MOOC、课堂直播等方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整合的能力。第二,共享以MOOC为核心的网络研修平台。从课程开发与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学生学习、教学服务、教务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全学习周期”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使得教师选课学习与学时获得全数字化、规范化管理,并以此推动全区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第三,推动技术赋能。教师利用技术媒介在互联网上学习、交流、分享、成长,逐步从教学走向教育,关注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从而形成师生健康持续发展的局面,实现“为未来而教” “为创新而教”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8.
[2]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39.
[3] 李政涛.智能时代是“双师”协同育人的新时代[J].当代教师教育,2021(01):1-4.
[4] 杨晓哲,赵健.技术变革教育的全球演进与中国历程[J].教育研究,2023,44(08):82-90.
[5] 尹后庆,祝智庭,顾建军,等.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未来教育与基础教育学建设(上)[J] .基础教育,2022,19(04):14-38.
[6] 范国睿.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价值、内涵与制度保障[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5-13.
[7] 李政涛,吕雪晗.智能时代的文化转型与共生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22(06):37-38.
[8] 赵健.技术时代的教师负担: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新视角[J].教育研究,2021,42(11):151-159.
[9][12] 闫寒冰.信息化助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施为路径与实践逻辑[J].人民教育,2023(07):11-15.
[10] 王民.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建设和共享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58.
[11] 朱旭东. 加强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部署[J].人民教育,2022(10):15-17.
[13] 蒋永贵.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的基本问题与应然系统设计[J].教师教育研究,2023,35(02):9-14.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EB/OL].(2022-11-30)[2023-08-23].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2/
21/content_5742422.htm.
[15] 曾国权,王光强,宋萑.培养数字化卓越教师: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校本路径[J].中小学管理,2023(09):20-23.
【责任编辑 王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