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君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残疾人联合会院内的涟水县康乐儿童康复中心,创办18年来,为涟水1170多名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服务,深得残疾儿童家庭的好评。很多家长、康复学生为表谢意,赠送康复中心锦旗达64面。这些锦旗背后,是它的创办人王玲关爱残疾儿童的大爱故事。
偶识康复工作
王玲原来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早先因为婆婆身体不好,加之自己双胞胎孩子没人带,便辞职在家带孩子。2000年2月,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南下苏州,在一家医院做后勤工作。一次,一名医生在和她聊天中了解到她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并有五年的工作经验,便介绍她到苏州听障儿童康复机构做康复教师。
刚一接触听障儿童康复工作,她就觉得这是一份神圣又很神奇的工作。带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她刻苦努力,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2005年9月的一天,一名来自家乡涟水的听障儿童佩戴昂贵的助听器走进康复机构,咨询了半天,但因为花不起更昂贵的康复费用而失望地离开时,让她流泪了。既为那个孩子流泪,也为家乡更多残疾的孩子流泪,她问自己:“我还能安心在苏州工作吗?我家乡的残儿怎么办?”于是,她萌发创办自己家乡的康复中心的想法。
创办康复中心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王玲更加勤奋地学习、工作。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王玲对残儿康复工作有了熟练的技能技巧。2006年王玲毅然回到家乡,通过半年时间的筹措,开办了涟水县康乐儿童康复中心。不知不觉,康复中心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如今,康复中心从开办之初的4个孩子到每年100余名孩子,从80平米房屋到2000多平米的校舍,从两名工作人员到40余人的专业团队,从凭经验教学到正规的专业康复。她带着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每个脚印里都印刻着康复中心残儿成长的故事。
她和她的团队,每天接待不同类型的儿童及家长。这些儿童有的是听力障碍儿童,有的是智力发育迟缓儿童,有的是孤独症儿童……他们来康复中心的共同原因是因为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孩子们都是懵懂无知的笑脸,而每一个咨询的家长却是愁容满面。怎样让家长们走出阴霾,让孩子们顺畅交流,成了康乐儿童康复中心奋发前行的目标。
康复中心开办的第二年,有一个叫兰兰的孩子,父母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家中没有人陪她康复训练,就把孩子全托给王玲。兰兰来的时候4岁,王玲每天上班时间带着兰兰康复训练,下班回家也要带着兰兰,除了要照顾她的日常生活,还要帮助做家庭康复训练。当时王玲的孩子8岁,因为没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们,孩子们觉得王玲不爱他们,嫉妒兰兰夺走了他们的爱。每每想起这些事,王玲都会觉得愧对自己的儿女。
王玲记忆最深刻的是磊磊的故事:磊磊18个月时,父母离异了,爷爷在乡下种田,奶奶在康复中心附近租房子带磊磊做康复训练。当时,奶奶想帮磊磊购买一对助听器,因为一时拿不出3万多元钱,请王玲帮忙。王玲立即帮奶奶筹齐3万多元钱,在最短时间内为孩子带上了助听器,为孩子抢救性康复赢得时间。有时奶奶农忙回家收割耕种,无法按时带孩子康复时,王玲便对磊磊奶奶说:“奶奶,您回家忙吧,放心把孩子给我带。”经过三年康复,磊磊说话还不是很流畅,最后,奶奶因为要回家照顾80多岁的老婆婆,不得不带着磊磊离开康复中心,为此焦急万分。王玲告诉磊磊奶奶:“不要着急,我来想办法。”后来王玲带着老师,一次跑几十公里路,每周都到磊磊家里为磊磊康复训练。磊磊奶奶感动得无以言表,逢人便说:“王玲就是磊磊的妈妈啊。”磊磊上学前,奶奶送了一面锦旗给康复中心。多年来,每年都有儿童家长赠送锦旗。
热心公益事业
王玲在成功创办残儿康复中心后,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对家庭无人接送的残儿,她的康复中心实施上门康复服务,还曾为10余名残疾儿童送康复进家庭,多次进社区宣传助残政策,为困难家庭儿童争取补贴往返路费。
2020年新冠疫情刚发生时,不能线下开展康复服务,王玲就积极加入北京心理咨询志愿团开展线上服务,每天在线上为有疫情心理障碍人士作咨询。2021年,她带领全体员工为地方做防疫志愿者,持续一个月在社区值班筛查疫情状况。
如今,涟水县康乐儿童康复中心已是远近闻名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18年来,它服务了1170多名残疾儿童,被中国社会组织评估为“三A”等级,被确定为涟水县听力语言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南通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基地、慈爱基金会康复训练资助单位等。康复中心还多次被市妇联表彰为淮安市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三八红旗集体”和“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被县教体局评为民办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王玲本人还荣获2020—2022年度涟水县“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编辑 郑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