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普通高中破困发展的本土实践与经验启示

2024-06-17 15:44刘佳韩佳悦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县域学校发展

刘佳 韩佳悦

摘 要 挖掘县域普通高中(县中)走出“陷中”困境的本土经验,对更有效推动我国县中振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总结成功避免“陷中”的13个省份18所典型县中的办学经验的共性与差异,概括出三种县中避免“办学滞后”的办学模式:以政策帮扶、制度改革、财政支持为典型做法的政策激励型;以高质量教师培训和重视学生需求为典型做法的以人为本型;以衔接高校和县中、加强校际合作为典型做法的交流赋能型。借鉴实践经验,得到部分启示:走出“陷中”须重视县中政策落实,助力县中管理改革;注重教师人文关怀,增强任教归属感;转变县中育人理念,多渠道促进教育补偿;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提高县中教育吸引力。

关 键 词 县域普通高中;县中;县中振兴;本土实践

引用格式 刘佳,韩佳悦.县域普通高中破困发展的本土实践与经验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4(10):13-18.

近年来,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发展受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影响,出现了优秀师资和生源流失、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也即县中塌陷(以下简称“陷中”)。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普通百姓对县中教育的信心,也对县域的社会经济有不利影响。县中发展以及“陷中”情况受到公众广泛关注,国家已经出台举措以改善县中教育现状,促进县中振兴。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县域高中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措施[1],为提振县中发展质量注入强心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县中是县域家长对教育及向上流动期望的重要载体,对带动县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有重大意义。县中学校数量在全国普通高中数量中占比超一半,其发展与教育公平密切相关。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大背景下,落实好县中振兴要求,加大对县中走出“陷中”困境有效路径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各地县中发展实际情况的考察中发现,面对同样的发展难题,在许多县中出现“陷中”情况时,依然有许多县中在高中竞争中保持优势,它们敏锐感知变化,或积极进行“自救改革”,或依靠外界帮助,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在学生培养质量、教师素养提升、教育管理创新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实践经验,避免了“陷中”困境出现。因此,梳理优秀县中避免“陷中”的本土经验,可为尚处在改革节点的县中提供思路借鉴,助力振兴实践。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县中振兴的必要性、县中困境及发展对策,缺少对成功避免“陷中”的本土学校实践经验的梳理,因而从这一角度进行探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县中发展困境,围绕所选择的13个省份18所典型学校案例,梳理总结其避免“陷中”困境的有效经验,以此探寻县中走出困境的实践路径。

一、县中到“陷中”的现实演化

回顾县中发展历程,县中因受益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办好重点中学、建设示范性高中等政策东风逐渐发展壮大[2],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其高升学率承载县域群众的教育期待。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县域内生源不断外流,加之招生制度等政策的执行偏差,加快了县中陷入困境的速度。同时,面对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县中的育人方式和办学模式等教育弊端也日益显现。分析总结县中到“陷中”的现实演化,有助于深入分析县中发展乏力的原因,针对性寻找改进的本土经验。

1.从承载教育期待到生源流失

县中的发展,顺应了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的诉求与期待。家长希望子女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实现“改变命运”,认为读书是拥有更好生活的途径[3]。且由于县、乡教育资源种类较单一以及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信息获得渠道单一,县中的学生对学校教育依赖程度高,升学路径依赖高考分流。有学者认为,这类学生具有“底层文化资本”[4],即更强的自主奋斗意识,能够通过“吃苦”在高考中获得更多的比较优势。县中的高升学率与教育质量为学生升入大学提供较为可靠的保障,以时间换分数的县中因适应普通百姓谋求更好发展的需求而得到发展。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愈加便利,加之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比县镇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城市由于其教育平台的广阔和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吸引力不断增加。城乡差序发展背景下,生源从乡镇向县城的流动转向县城向省会、中心城市的流动。一方面,许多乡镇居民选择到大城市打工以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适龄学生跟随父母外出务工;另一方面,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与资源配置失衡[5],家长主动选择让子女离开乡镇,到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城区学校读书,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6]。因此,县中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持续减少。

2.教师流失与招生制度变化加速县中衰败

当前,教师的就业选择更加多样,县中与中心城市相比,在教育资源、薪资待遇、工作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着不足[7],这影响着县中对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薪资待遇、发展路径通畅与否成为县中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走出县中的推动性因素。教师供给方面,与乡村学校所面临的教师“曲线进城”[8]类似,在城镇化大背景下受到城市的吸引,许多新进教师也倾向于将县中作为积累教学经验的“中转站”。县中的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持续减少,限制着县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拥有较多教育资源或招聘招生自主权的民办学校、省市学校抢挖优秀教师,跨区域在全市甚至全省范围内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先录取优秀生源[9],加之在学籍管理方面存在人籍分离等现象,逐渐形成学校发展的马太效应[10],生源与教师的双重流失使县中的高升学率难以为继。掐尖招生使原有的县中招生秩序与县域教育生态受到挑战,县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3.县中教育自身弊端凸显进一步降低吸引力

县中育人方式中的弊端使县中的高质量升学难以为继。县中的校园文化中含有明确的制度激励与约束规则,以高奖励高约束促进升学率。显性的激励如校园标语,隐性的激励如考试排名。学生的时间、精力被严格规范,表现为课程安排、作息安排、请假制度[11]。师生在制度规约下形成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学生接受教师与管理者的角色期待,并表现出相应的角色行为,即严格管理自己的行为、时间、需求,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以获得更高成绩,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应试。这些都为县中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学校发展能力窄化为可测量的发展指标[12]。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新高考的推行,教育评价制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县中模式走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转折点上,但素质教育落实中的虚置反而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进退两难。

县中教育存在的弊端还体现在县中的学校与学校之间具有同质化的办学模式[13],取得优异升学率的学校往往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进而获得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在这一发展逻辑下,县中之间的组织结构出现了趋同和相似[14],进一步内卷式地提高对学生成绩的要求与期待。县中的同质化凸显了教育创新能力的不足,负面影响着教育吸引力。

概括而言,县中从发展到塌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的结果。城市化背景与升学导向思维下教育资源与办学水平的差异影响了学生择校,全县重点办好一两所中学、跨区域招生等政策执行偏差与逐渐发展的超级中学的“教育垄断”加速了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的流失。此外,教师待遇、职业、专业发展相关支持的不足也推动着教师的流失。县中的发展与塌陷与县域教育生态密切相关。

二、县中避免“陷中”的本土实践

尽管县中发展面临生源与教师流失、育人方式刻板、办学同质化方面的滞碍,仍然有许多县中成功避免塌陷,对这些经验进行挖掘具有意义和价值。本研究运用多点民族志、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利用互联网多个平台广泛搜集县中避免“陷中”的典型学校案例,共选取全国13省份的18所典型学校。这18所学校均面临学生流失、教师流失的普遍问题,但都积极进行改革实践,成功避免了“陷中”。本文基于典型学校所处情况及拥有办学资源的特殊性,通过总结其办学经验的共性与差异性,概括出三种县中学校避免“陷中”的办学模式。

1.政策激励型

政策对学校发展起着导向、调控作用。政策支持起到了加速资源整合、改善供给需求差异、弥合信息差的作用。政策激励型县中发展成功经验在于把握了政策机会,依托政策积极发挥学校优势特色,有效落实政策目标(如图1)。

(1)政策帮扶促进教育补偿

政策对于县中发展的促进作用,直接体现在各项招生政策的倾斜与对县中学校的帮扶上。在招生政策倾斜方面,例如高考三大专项计划(即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通过改善升学名额分配,使农村学生有更多就读更好大学的机会[15],直接增强了县中的教育吸引力。辽宁省清原县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中满足条件的就读学生可以享有辽宁省属重点高校农村招生计划等五项教育优惠政策。由于这些计划大部分规定了学生的户籍所在地,可以形成和其他市县学校的比较优势,对县中学生数量的稳定流入和县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在帮扶方面,教育部于2022年5月面向全国2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启动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重庆大学托管帮扶河南省夏邑县高级中学项目已于2022年7月落地交流。托管帮扶可以有效发挥高校的优质资源条件,是县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实现更高质量育人目标的契机。

(2)制度改革促进资源均衡配置

政策对于县中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助力学校管理改革、协调均衡区域资源等方面,间接帮助县中学校提质增效。县中学校管理改革既指向更科学合理的育人目标,又寄托着县中人民对于升学率的期望。在人员改革方面,落实县管校聘、教师流动制度,并细化工作方法,调动人员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比如,为响应和顺县委县政府“县管校聘”政策,和顺一中改革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职级薪酬制,保障校长办校自主权,制定《双向选择实施方案》,采取合同聘用制度。加强高中均衡建设,首先需要重视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规范招生秩序,有效缓解县域教育焦虑。比如,山西省晋中市发挥统筹作用,在高中招生中实行优质高中指标100%到校;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清晰规定高中招生考试阶段的规范程序,保证教育公平。推进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培养。比如,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等在清原高中开展送教下乡、联合视导,有效帮助县中学校针对性解决教师素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财政支持促进办学条件提升

财政支持是政策支持的重要方面,学校良性发展依然离不开教育资金投入。财政支持对于县中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学校建设、教师激励和奖助学制度三方面。在学校建设方面,江西省修水第一中学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心等立项项目总投资近5000万元,财政的投入极大地丰富了县中办学物质资源,缩小了办学差距,不仅强调基础设施建设更新,而且着眼于提升学习体验和高效教学;晋中市建立起学年度综合考核奖励制度,由市县两级财政负担,并专门设定“团队激励性资金”,规定其中用于班主任奖励的占比50%,以提高班主任的职业认同感。财政支持对于学生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奖助学金发放上,国家助学金、免学费免住宿费政策、校内资助等一系列完善的学生助学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保障了贫困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奖助学金来源主体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如抚顺市妇联、妇女儿童基金会分别主办、组织的“春蕾助学”系列活动,江西商会返乡助学“阳光慈善班”项目等,主要目标都是资助学优生或通过走访经认定的家庭贫困学生,对于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减轻学生负担、鼓励学生向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策的出台关键在于落实。有关县中发展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学校管理的活力,但县中的长足发展也离不开管理者的求变意识和创新理念。湖北省黄梅县一中坚持“学生全面升学、素养全面提升”转型发展路径。政策同时会与当地的教育氛围相互促进,利好县中发展的政策与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可以加强教师的归属感、获得感,吸引优秀的教师留在县中,形成县中发展的良性循环。

2.以人为本型

学生与教师是县中办学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效切口。以人为本型县中积极进行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入手,围绕育人质量提升目标,打造育人文化,使县中学校从趋同走向个性化创新发展(如图2)。

(1)高质量教师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是县中办学的中坚力量,该类型学校十分关注本校教师发展体系的构建。通过组织智慧系统培训、课题研究培训等内容多样化的教师培训,将教师素养提升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对于新进教师在入职前进行为期十天左右的入职培训,通过举办业务知识测试等活动,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学校工作环境,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对于青年教师实施老教师助力新教师成长的“青蓝工程”或“导师制”拜师结对活动,通过这种形式丰富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应对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能力。部分学校对于入职一定年限内的青年教师开展“教坛新秀比赛”“青年教师培训班”等特别活动,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技能大赛”“教学比武”,和顺县第一中学由校长牵头进行分学科教师专业知识考试等等,此类举措给予教师展示才能的平台,使教师不断自发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班主任这一承担多元类型工作的群体,有一部分学校,例如陕西省合阳中学,专设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班主任沙龙等活动,借以提高班主任的教师领导力和思想素质。

学校为教师专业素养成长提供支持,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科研能力提升: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举办研课活动,实践“集体备课”“一课一研”等教研形式,强调课堂与教学方法,以集体和外部督促的方式助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科研方面,许多学校提倡“科研兴校”,强调科研氛围,鼓励教师申报课题。例如在2022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申报中,修水一中4项课题成功立项,合阳中学28名教师在省级科研论文和成果评选中获奖。另外,学校重视对教师的精神奖励,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对表现优异的教师授予“功勋教师”“优秀备课组长”等荣誉称号。

(2)基于学生需求提高育人质量

提升育人质量是县中提质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发展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需求。针对县中学生特点与学习发展需求,采取校外专家讲座或开展生涯规划辅导等形式传达高考政策;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结合学校条件开展生命教育、入学适应课堂等关怀活动,加强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二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课余生活,开展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学校艺体特色,如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积极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招收体育特长生,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民勤县一中结合当地文化,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三是立足全面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志愿活动机会。如黄梅县一中、新县高级中学开展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开展德育和劳动教育;重视道德建设,如修水县一中制定《修水一中德育教育纲要》,以制度形式规范德育。

除此之外,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是广大师生员工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校园基础设施是校园环境的重要部分,黄梅县一中近年来进行多功能综合楼建设、校史馆等修葺,这些举措改善了师生的学习居住环境。

3.交流赋能型

县中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与教育系统中的其他学校如高等院校、民办学校、省市高中开展合作交流。交流赋能型县中就是通过交流赋能实现学校发展的(如图3)。

(1)高校与县中深度衔接促进人才培养

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资源上具有优势条件。县中学校积极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寻求和高校的合作,如河南省确山二高“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北京理工大学在安徽省太和中学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联合实验室”。通过联合培养、协同创新,与高校合作共赢,吸引人才,加强高中与大学的有效衔接。优质生源基地也是高校与县中的一种合作形式,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都曾在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设立优质生源基地。相较于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优质生源基地是建立在已有升学成绩上的,但对县中而言,这既是吸引优质生源回流的“金字招牌”,也是与高校建立互联互通关系、利用高校资源的契机。

(2)校际合作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辐射范围

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高中学校之间相互交流促进,在良性竞争中协同发展。多所学校通过教研室指导、名师讲座分享等帮助教师理解新高考内涵,调整教学策略。这类学校鼓励教师向其他学校学习,再将学到的经验在校内研讨。鼓励优秀教师参与教研活动,通过同课异构等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借助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东风,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传播共享。甘肃省民勤县一中引进成都七中、衡水二中、兰州一中等名校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协同教学的方式,开设直播班,充分利用网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交流赋能型学校充分发掘并积极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以校园为中心,将教学共同体各个环节链接起来,在交流共建中补齐短板,提高了教育质量与发展潜力,形成县中的独特吸引力。

三、县中走出“陷中”的经验启示

县中避免“陷中”的主要经验有针对性政策帮扶、学校管理有效改革、财政合理利用、形成人文导向的育人文化、高效开展校际交流合作等等。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从招生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县中发展困境的任务与措施。结合上述案例中的学校本土经验分析,可以助推政策要求细化与落实,在学校管理、教师待遇、育人文化、学校特色等方面为县中振兴提出更加具体的启示。

1.重视县中政策落实,助力县中管理改革

县中改革发展不会一蹴而就[16],县中走出“陷中”离不开政策统筹保障与经费支持。随着一系列宏观教育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县中拥有了从依靠政策辅助发展向自身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契机。县中应主动对接社会资源,弥补发展短板,把握招生倾斜政策和县中帮扶等政策契机,主动进行提质改革与发展。第一,从政策层面畅通县中优秀教师的培养与供给机制、疏通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为县中人才资源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加强县域内教育资源的统筹与学校发展的共同体建设,积极与高校互联互通,同时合理利用新技术,有效利用沟通交流的渠道,在良性竞争中与其他高中、大学实现合作双赢。第三,加强校长培训,提升管理水平,完善学校教师管理的工作机制。保证校长在教师聘用等方面的自主权,打破学校管理局面的僵化。

良好的社会舆论与县中学校自身的改革发展相辅相成,社会舆论影响着县中学校管理者及师生的自我评价[17],应合理使用政策工具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使关注点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到关注质量上,引导家长理性择校。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到严禁以各种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喜报”等[18],这对改变民众的教育评价观念、缓解县域内升学焦虑有重要意义。宽松的社会舆论有助于提升县域教育自信,同时赋予县中管理者学校改革的勇气。

2.注重教师人文关怀,增强教师归属感

只有实现教师对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发展才真正具有了内生动力,进而提高县中教师专业能力,打开县中良性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可以从改善教师激励方式、创新教师研修方式、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三方面增加对教师发展的人文关怀,增强教师归属感,促进教师在县中长期任教。

教师激励方面,从重视物质激励向兼顾物质与精神激励转变。“功勋教师”等荣誉有助于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认同度。在制定激励标准时,应综合考虑教师的个人生活、职业发展期待,规范激励程序。教师研修方式方面,为教师提供学习与反思的环境,丰富教师培训的形式,提高培训有效性。从新手教师的补充、培养到在职教师的培训、熟手教师的教学反思培训,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有温度地助力教师自我提升与终身学习。引导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提高学科教学理论水平。在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方面,撤销影响县域教师协同发展的藩篱,促进县域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结合实际需求积极引导教师主动交流[19]。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辐射带动作用,开展新老教师“青蓝工程”配对、优秀教师同课异构活动、建立名师工作室等,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

3.转变县中育人理念,多渠道促进教育补偿

在科技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研究取得快速进展、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为提高县中办学对潜在生源择校的吸引力,必须积极转变育人理念与方式,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针对县中学生大多来自乡村这一学情,县中应在教育层面尽力避免数字鸿沟,为文化不利学生创造更多受教育机会与就读体验。

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和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需求出发设计课程与课外活动,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造基础设施,加强智慧系统建设,提升教学效率,改善师生的校园体验。

就读机会方面,县中应规范奖助学经费投入。制定完善的校外社会团体奖助学金资助机制,对奖助学金资金来源、申请、评选等具体程序做出明确规定并形成规章,使奖助学金更大范围更准确地应用于帮助保证学生基本学习生活、激励学生取得学业成就、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就读体验方面,县中应为学生打造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培养数字思维的平台。县中可以借助互联网、数字化平台,破除由于视野局限带给学生的思想陷阱,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平台。

4.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提高县中教育吸引力

应对城市化带来的“虹吸效应”,县中有值得发掘的自身比较优势,如政策依托、办学特色、历史悠久等。发挥县中优势,打造学校特色,有助于形成对学生、家长择校的吸引力。

县中应主动加强对其有比较优势的社会宣传,如高考专项计划、奖助学金政策等教育优惠政策,打破学生家长的信息壁垒,改变家长对于县中教育升学机会不足的认知。同时打造个性化特色化校园。县中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一直以来有同质化倾向,可以通过依托当地文化、学校历史,开发县域资源,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也可以灵活发挥地理优势,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开展体验活动、探究性学习等,在劳动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拓宽人才培养方式[20],形成县中发展的独特路径。同时应注意为特色校园建设“祛魅”。在打造特色校园过程中容易出现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这不仅是对财政预算的浪费,也是育人目标的偏离。

提升自身吸引力的同时,县中应承担起作为县域教育高地的社会责任。县中承担着农家子弟上好大学的期待,长期以来社会对其教育质量以升学率作为评判标准[21],避免“陷中”并不等于放弃对升学率的要求。由于一切改革措施、下一步行动计划均围绕教育目标、理念进行,因此,县中管理者和领导者须明确学校定位与理念,平衡好学生素养全面提升与学习成绩提高的关系,不宜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1-12-16)[2022-11-30].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6/s7053/202112/t20211216_587718.html.

[2] 雷望红.我国县中发展的运行逻辑与振兴道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6):14-21.

[3] 李涛.“县中模式”的囚徒困境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4] 程猛,康永久.“物或损之而益”——关于底层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言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04):83-91.

[5] 杨发祥,闵兢.“鸡娃”的生成:现实图谱、制度型塑与文化建构[J].学术论坛,2022(03):83-96.

[6] 李永萍.“一家三制”:教育城镇化背景下的亲代陪读与农民家庭形态调适[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2(06):75-84.

[7] 安雪慧.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小学管理,2022(02):10-13.

[8] 胡玲.曲线进城: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革下的教师流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9] 喻小琴.县(区)普通高中发展困境与治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01):97-102.

[10] 高迎爽,李崇华.智慧教育视域下“县中塌陷”破解路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3(04):41-48.

[11] 史若琳.新高考背景下县中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其变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12] 王坤.从知识贫困中突围:论县域普通高中的塌陷与振兴[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1-7.

[13] 邱伯聪.县域普通高中发展困局的破解[J].教学与管理,2022(19):24-27.

[14] 王黎芳.高考惯习的塑造与重塑:对县中现象的社会学解读——兼论对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3(08):14-20.

[15] 吴秋翔.从“县中塌陷”到县中振兴:高考专项计划如何改变县中困局[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8-14.

[16] 褚宏启.县中振兴需强化市级政府统筹[J].中小学管理,2022(02):62.

[17] 周秀平.跨越“县中困境”的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15-21.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EB/OL].(2022-01-27)[2022-11-30].http://www.gov.cn/

zhengce/zhengceku/2022-01/30/content_5671320.htm.

[19] 郭洁,饶忠祥,李国强.基于耗散结构的县域教师跨校交流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03):21-24.

[20] 方凌雁.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建议——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调研报告[J].人民教育,2020(01):15-19.

[21] 冒荣.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作为公平的正义[J].江苏高教,2021(08):1-6.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县域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