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给高质量建设现代化黄河流域提供数据佐证和学理支撑,设置包括2 个子系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7 个维度(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黄河流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反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及各子系统综合指数,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估2011—2020 年黄河流域发展质量,采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分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状况,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黄河流域发展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11—2020 年黄河流域发展质量整体上稳步上升,但研究时段末仍相对较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 从黄河流域发展质量各维度生态位适宜度看,环境治理、资源利用达到中等适宜,协调发展和环境质量为低度适宜,共享发展属于低度不适宜,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属于中等不适宜;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等级已由勉强协调上升到初级协调,二者一直处于生态保护领先的失衡或严重失衡状态;4)在发展质量的7 个维度中,共享发展处于核心地位,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子系统的短板,资源利用、环境质量是生态保护子系统的弱项。在评价指标中,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 比重、人均进出口值、外资开放度、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农业产业劳动生产率、城市土地节约利用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是黄河流域发展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
关键词:发展质量;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反熵值法;生态位适宜度;耦合协调度;障碍因子;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F205;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 j.issn.1000-1379.2024.05.004
引用格式:吴旭晓.黄河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估及其主要障碍因子识别[J].人民黄河,2024,46(5):25-32.
0 引言
黄河流域贯穿我国东中西部,流域面积79.5 万km2,是南接青藏高原、中通黄土高原、北连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于2019 年9 月被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后,黄河流域发展状况量化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刘建华等[1] 运用SMI-P 方法分析了2009—2018 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程度,周成等[2] 从市域层面对2018 年黄河流域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史习习等[3] 对2008—2018 年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张金良等[4] 从河流、生态环境、社会经济3 个子系统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并对1980—2019 年黄河流域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有不少学者[5-12] 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有不少学者[13-19] 从省域和市域角度评价分析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状况,陈明华等[20] 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状况进行测度并分析了其原因。
对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已有研究大都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但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会因指标差异程度较大而产生过大或者过小的极端权重,导致部分指标的真实重要程度没有体现出来,而反熵值法可以有效避免此类情况发生[21] ;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已有研究大都采用传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王淑佳等[22] 的研究表明,传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不仅会导致耦合度的效度降低,而且会使计算的耦合协调度过分依赖系统本身的发展程度、弱化系统协调水平的作用、难以充分体现自身测度的价值及意义。黄河流域不仅是由9 个省份组成的复杂经济社会巨系统,而且是以流域为纽带的生态命运共同体。因此,本文从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建立黄河流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反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及各子系统综合指数,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估2011—2020 年黄河流域发展质量,采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分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状况,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黄河流域发展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以期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黄河流域提供数据佐证和学理支撑。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1.1.1 指标体系
遵循数据可获得性、指标的综合性及典型性等原则,本研究重点选择质量型指标。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要求,设置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 个子系统、包括7 个维度的黄河流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为了避免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指标重叠,将“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融入生态保护子系统的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3 个维度中进行指标设置,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子系统的4 个维度进行指标设置。生态保护子系统中,从能源、土地、水资源节约利用角度设置资源利用维度评价指标;从废水、废气的排放强度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角度设置环境治理维度评价指标;基于结果导向、参考环保攻坚战考核标准,从用水安全、空气质量、生态建设等角度设置环境质量维度评价指标。在高质量发展子系统中,基于创新链理论,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创新成果转化角度设置创新发展维度评价指标;从人口空间分布、城乡融合、产业协调等视角设置协调发展维度评价指标;从进出口水平、外资开放度、外贸依存度和旅游等角度设置开放发展维度评价指标;从经济水平、财政支持以及医疗、教育、信息、交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角度设置共享发展维度评价指标。
1.1.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时段为2011—2020 年,采用的指标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逐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国家环境状况公报、沿黄各省份相关统计年鉴及环境状况公报等,对个别指标的缺失数据用均值法予以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