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琳
【摘 要】作业是延续课堂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与手段,有巩固知识与指导教师准备教学活动之用。随着教育迎来新一轮改革,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育也赋予作业更深的内涵。近年来,作业设计理念有所转变,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对目前小学语文作业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对作业创新设计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发挥作业的作用,切实做到“减负提质”,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后作业 作业设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对作业总量及设计质量提出明确要求。由此可见,作业一直是教育及教学的重要研究及改革对象。设计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符合“双减”政策的语文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并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量大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师常采用题海战术,易给学生带来身心负担。大量的作业挤压了学生休息、课余活动的时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及能力的全面发展,也给家长带来了焦虑情绪。
(二)形式单一
语文作业多局限于再现训练,抄、默、背贯穿于语文作业中,形式单一。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僵化训练下,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为了成绩而写,主观能动性逐渐下降,作业也失去了其育人的意义。
(三)忽视个性
虽然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语文作业设计在理念、多样性上有所转变,但仍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缺乏思维能力训练等问题。虽然目前许多教师都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布置作业时仍是选择统一的作业,并未根据学生差异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
(四)脱离实际
就目前的教育实践而言,作业布置主要集中在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上,实践作业和合作作业相对较少。
在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下,即将产生一场新的教育变革。学生应具备什么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毫无疑问,记忆、复述等低阶认知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并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而逻辑推理、建构创新等高阶认知能力方能提高竞争力。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国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推进“五育融合”,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毕竟影响久远,如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或多或少受“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作业布置及评价方面的设计会更关注应试内容,而忽略作业的实用性、延展性,忽略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的认识与能力
有的教师对作业的认识比较片面,依赖原本的作业结构及资源,照本宣科或换汤不换药。部分教师已基本形成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对于新事物、新观念不愿接受,因此仅靠丰富的教学经验也难以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另一部分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更包容,也愿意接受新事物,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及作业设计上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研究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影响深远,作业设计亦应当如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优势、兴趣爱好进行分组,设计符合其年龄特点、学习规律的作业。可以采取自然、有趣的方式进行分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布置《燕子》的预习作业时,采取进阶激励式分层作业,将预习作业整体设置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生字词的注音组词及课文朗读,第二部分为课后题的思考,说一说“的”字结构短语。完成第一部分获得一张贴纸,完成第一部分且正确获得两张贴纸;完成第二部分获得一张贴纸,完成第二部分且正确获得两张贴纸。在贴纸的激励下,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自信心也得以增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预习结果调整教学侧重点、改进教学方法,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相应的学生回答问题或者作为“小老师”解答疑惑,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
(一)创新作业设计多样性
针对目前语文作业形式单一的问题,作业设计应向形式多样化转变,采用学生可接受的、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形式。
以《西门豹治邺》为例,教师可以设置生字作业、朗读作业、阅读作业、课本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完成。《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选自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查询资料了解《史记》,阅读摘取部分篇章与同学、老师分享。学生也可以跳出《史记》,思考还有哪些文章讲述了主人公惩恶扬善的故事,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拓展课外阅读。擅长讲故事的学生可以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词进行复述。对写作及表演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课后的“阅读链接”改编课文并表演,“智育”与“美育”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
(二)创新作业设计趣味性
作业无新意,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消失殆尽,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作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要素,充分发掘教材的有趣点,结合学生学情进行创新设计。
在学习诗时,教师往往会用读诗歌、解诗题、明诗意、悟诗请的方法,让学生课后背诵并完成书面练习。但学生真的体会到诗之美了吗?不见得。模式化的学习、作业迷惑了学生,也迷惑了教师,学生觉得自己读懂了,教师觉得学生读懂了。诗之美,必须亲身感受。因此,在学习完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各扬其长。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诗的理解给诗配上图画,可以是其中一幕,也可以是整个场景;可以是水彩画,也可以是铅笔画;可以完全按照诗意创作,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想象。喜欢诵读的学生,就融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出来。懂乐器的学生还可以配上背景音乐。如此,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看到的、感受到的就是一首活的诗,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顺势得以激发。
例如,《寒号鸟》这一课文最后,寒号鸟死了。作业设计可以结合剧本杀,以游戏形式让学生探究寒号鸟深层的死因。让学生完善人物资料卡,并给学生下发残缺的、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的线索卡片,最后探讨“杀害”寒号鸟的凶手。这样的作业体量小、内涵大,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创新作业设计实践性
作业设计若只流于形式,则空有外壳,毫无内涵。因此作业设计还应与实际相结合,回到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不仅在书桌前完成作业,还要到更广阔的世界完成作业。
在《乌鸦喝水》一文的教学中,有学生在课堂提问:往瓶子里投石子,水面真的会升高吗?为什么往瓶子里投石子,水面升高了呢?作业顺理成章地出来了。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作业,既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又将作业融合于生活中。学生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解决了水面升高的真实性问题;通过询问家人、上网查阅资料,解决了水面为什么升高的问题。学生在文中学、在做中学,质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肥皂泡》一文时,还可让学生尝试从生活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回答从课文中学到了如何制作肥皂泡,并在生活中试验成功了。这就是将理论运用于生活,即使可能不是本篇课文的重点,但学生从中学到了生活常识,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四)创新作业设计合作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考虑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出发点,解决问题也有不同的方法。创新作业设计的合作性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增进感情。这里的合作需要关注合作方式。作业设计的主体除了是教师还可以是学生。学生和教师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学生结合自己的学情以及对班级情况的了解设计作业,向教师“投稿”,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修改、采用。这种合作方式不仅能提高投稿学生的积极性,对整个班级而言也会产生“鲶鱼效应”,能激活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参与度,提高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时,学生分组选择不同传统节日进行探究。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确定作业的展示方式——自由展示。教师提议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于是便出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研究组、中国传统技术研究组等新的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最后自由选择成果展示形式,有的小组展示手抄报,有的小组展示自编的舞台剧,有的小组用橡皮雕刻展示“活字印刷术”。学生在合作中了解文化,了解彼此。
当然,作业设计的创新方向并非割裂独立的,而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比如在《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习作作业中,习作是表达方式,只有亲身体验学生才能有收获、有感悟。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准备相关实验材料,动手操作。作业设计的多样性、趣味性、实践性、合作性相互融合,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学习、复习的快乐,而快乐也是主动学习的动力之一。
作业评价方式也非常重要。作业评价会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往的分数评价不够全面,教师应及时转变理念与创新评价方式,可以用画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评价,也可以将学生作业展示到班级宣传栏上,还可以邀请学生作为“大众点评团”共同参与。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习空间得到扩展,教师要重视作业检验学习、提高能力、调整教学的作用,调整作业设计计划,避免作业形式单一、忽视个性、脱离实际等问题,围绕多样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合作性创新作业设计,并在实践中及时反思、总结,以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阶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谢诗进.“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