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帆
房女士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阿鲲今年5岁,小儿子阿鹏今年3岁。兄弟俩几乎每天都要因争夺东西而大打出手,玩具、绘本、零食,甚至吃饭时更靠近妈妈的座位,只要不是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或同等的权利,兄弟俩都要纠缠一番。
“阿鲲是哥哥,应该有兄长的样子,大让小是中国家庭的基本规则,但他太让我失望了。”前来咨询时,房女士一脸无奈。
“分享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心甘情愿地共享东西,激发孩子的愉悦心情,拉近孩子间的距离,建立起温暖的关系。”我告诉房女士,“所谓大让小,表面看是培养哥哥的责任感,而弟弟是弱者,理所应当享受更多的爱,但实质上是损害哥哥的利益、溺爱弟弟,是双输的规则,万万要不得。事实上,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哥哥大多会主动让着弟弟,如果家长过于强调大让小,反倒会激起哥哥的对抗情绪,同时让弟弟有恃无恐,原本合理的大让小规则就变味了。”
“家有两个熊孩子,我实在招架不住。”房女士抱怨,“请您教教我,如何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
我建议她,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家长要努力构建亲密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孩子才会向兄弟姐妹释放爱、表达爱。
2.引导孩子在思考中共情。兄弟姐妹间玩耍时,家长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讲解具体的分享方法和分享规则。
3.教会孩子认识东西的所有权。兄弟姐妹间的冲突大多牵涉东西的所有权,家长应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同时还能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有利于其分享意识的发展。
4.建立分享原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分享,可能是担心分享后的东西不再属于自己。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分享原则,让孩子明确哪些东西可以分享、哪些东西不能分享。
5.用鼓励、表扬等方式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家长发现孩子有分享行为,要及时用鼓励、表扬等方式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使孩子将分享行为内化为习惯。
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对兄弟姐妹的分享表达感谢。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明白,分享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从而进一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