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鹏 隋小山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画中的石祠画像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生产能力、战争方式、道德观念、精神信仰等内容,是一幅汉代历史的生动画卷。
《诸神的时代:汉代石祠画像叙事》一书旨在通过汉代石祠遗迹的整理复原、建筑构件的分析研究、画像意义的考释、祠堂榜题的举隅等内容,以历史叙事学的视角阐释祠堂本身及其画像对汉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并探索汉代丧葬文化的历史渊源等问题。本书系 2023 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研究成果。
本书聚焦于汉代墓葬之地上建筑设施——祠堂,着重关注汉代中小型墓葬所配制的石制祠堂,而非两汉帝王、诸侯王等规模庞大的地上陵园遗迹。研究的范畴既包括建筑整体,也包括构石、画像、题记及丧葬建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导言部分首先从汉代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揭示汉画艺术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从金石学视角梳理了从北魏到清代诸多金石著作,如《隶释》《金石录》《金石萃编》《两汉金石记》《山左金石志》《金石索》《汉武梁祠堂画像考》等。
第一章为“汉代祠堂的叙事本质”。古代文献对墓园布局、祠堂及祭祀的称呼一直在变化,而祠堂作为祭祀之所、与先祖对话的场域则一直未变。第二章为“石祠建筑的空间性”。依据古建的屋顶样式进行分类,可将现存的石祠、可复原的石祠以及零散发现的石祠构件按照平顶式、石鼓形平顶式、单开间悬山顶、双开间悬山顶等几种类别综合分类。第三章为“解构:石祠构件与画像的空间配置”。石祠的建筑构件显然与某类画像内容存在着对应关系,东西壁石、后壁石、顶盖石、三角隔梁石、支枋石、承檐枋石、中霤柱石、供案石等构石的画像内容及空间关系反映了汉代人的宇宙观。
第四章“题记:一种叙事性文本”著述了汉代石祠上丰富的榜题。题记在印证历史文献和揭示丧葬习俗中的意义远超过其本身的书法艺术价值,展示出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第五章为“画像的叙事性表达”。祠堂画像本质是一种图形化的叙事方式。祠堂画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画像之间可能具有线性、因果、并置关系,也可能是几种叙事关系的杂糅。第六章“墓葬内外的双重空间”阐述了地下墓室与地上建筑群落之间的密切联系。
石质祠堂是汉代木构建筑的简化与折中,华北平原丰富的石材资源和高超的石雕技艺传统,塑造了这种既廉价又隐喻永恒意义的石质祭祀建筑,既展现了子孙对祖先的孝行,也寄托了汉代人对于逝后理想世界的想象。
(编辑/崔秀娜 设计/牟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