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职业教育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中德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是制造强国建设背景下,通过引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国际化课程资源和人才评价标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确保技能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求。
关键词:制造强国;中德合作;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制造强国是我国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就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发布,明确中国要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并确立了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联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意见》明确技能人才在中国制造中的重要地位,是支撑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围绕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技能形成,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区分,认为前者主要形成理论知识,后者则强调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技能。在实践中,以企业为中心的技能培训或以学校为中心的技能培养各有利弊。以企业为中心,其优点是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针对性、实用性强,形成有效技能供给;同时也存在培养的“功利化”问题,企业投入不足,培训时间短,培养的人才技能单一,行业、社会适应性技能培养不足。以学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能够实施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避免了企业培训的短期行为,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培养,技能人才思想品德、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更为全面,其弊端是投入大、培养周期长,且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脱节,企业适应性差。
如何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从学校到企业岗位的转型,将学校所学运用到企业生产,建立中间的连接机制,在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扬长避短,是制造强国背景下技能人才培养必须梳理的重要问题。
(一)如何重新定位制造强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
制造强国建设带来了职业教育新时代的定位命题。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服务“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使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技能要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复合型技能特征和创新素养;第二,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有一支与产业转型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第三,服务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呈现出新要素、新迭代、新形态、新业态、新模式的特征,需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具备数字化知识结构、数字化动手能力的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势在必行。
(二)如何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中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占比不足40%。而社会每年新增的技能人才需求约为700万,人才缺口约300万。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应为“金字塔型”:10%为高端研究人才,20%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少于70%。从现实的技能人才需求以及合理的人才结构来看,大力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不仅有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三)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包括3个方面:社会适应性、行业适应性和岗位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强调职业教育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需求。行业适应性,强调职业教育内容应与行业发展同步,确保学生掌握行业所需的关键技能和知识。岗位适应性,则要求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特定工作岗位的要求。职业教育要全面增强适应性,必须同时培养社会适应性技能、行业适应性技能以及岗位适应性技能。
职业教育的新定位、新调整,以及如何增强其适应性以顺应新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思考之一:如何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技能人才?思考之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技能形成体制各有特点,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如何从中选择适合中国特点的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一)世界各国技能形成体制比较
根据国家对职业培训的公共承诺及企业对职前培训的参与程度,笔者认为,技能形成体制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
一是集体主义技能形成体制。以德国为代表,其特点是国家对职业培训的公共承诺程度高,同时企业对职前培训的参与程度也高。
二是分割主义技能形成体制。以日本为代表,其特点是国家对职业培训的公共承诺程度低,但企业对职前培训的参与程度高。
三是国家主义技能形成体制。以瑞典为代表,其特点是国家对职业培训的公共承诺程度高,企业对职前培训的参与程度低。
四是自由主义技能形成体制。以美国为代表,其特点是国家对职业培训的公共承诺及企业对职前培训的参与程度均较低。
这4种技能形成体制各有优缺点,而德国的集体主义技能形成体制一直被视为发达工业化国家职业培训和技能形成的范本,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集体主义技能形成体制下,国家与企业共同参与,有利于培养社会适应性、行业适应性和岗位适应性技能,支撑德国成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制造强国。因此,德国双元制成为各国职业教育效仿的对象。
(二)中德合作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
2018年7月,中德两国签署《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性声明》,中德两国在“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框架下实施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鼓励职业院校及企业联合培养,共同制定教学及实训大纲,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在制造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德合作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联合培养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通过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使之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确保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二是推动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中德合作可以在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同时,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地方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强调产教融合,通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过程,确保职业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四是开展人才培养标准的认证,参考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和认证体系,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一)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路径
2019年11月,在中德职业教育领域合作框架下,深圳技师学院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在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培训与技能提升、人才认证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引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才评价标准、行业标准、真实项目、国际化课程资源等,共同开展职业教育改革,探索具有国际水平的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2021年11月,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又共同成立西门子国际机电工程师认证中心。2023年12月,双方再次升级深化合作,共建西门子新工程师学院。
深圳技师学院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可以用“三个一”来总结:一是共建一个数字化机电工程专业群,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牵引,逐步建立聚焦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专业集群;二是共建一个国际机电工程师区域工程师认证中心,引进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才培养标准及人才评价体系,实施技能人才的分级评价;三是共建一所新工程师学院,联合培养具有扎实操作能力,具有数字化运用与创新素养的技能人才,共同打造职业教育先行示范基地。
(二)构建中德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新体系
西门子新工程师学院围绕新一代智能制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行“高起点架构、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实施”,建设集人才培养、人才认证、教学科研、专业展示功能的技能人才培养新体系,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服务能力。
一是建立西门子新工程师学院工作运行机制。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与深圳技师学院中德智造学院共同建立一个战略融合、标准引领、机制保证、功能对接、信息互通、人员共享的运作机制。
二是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认证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引领了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维度的重构,重新定义了制造业人才的概念。根据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定义变化以及能力维度重构的要求,引入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国际机电工程师的10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学习领域课程按照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构建,学习内容对接企业工作内容。
在人才认证体系方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共分为4个等级,其中,L0技术专员,需懂得基本的技能操作。L1助理工程师,需掌握90%的设备及工艺复杂故障的处理方法,并且懂得使用数字化工具。L2工程师,需掌握新产品及新设备的导入和持续改进,并能够对数字化项目进行推广和持续优化。L3系统工程师,需掌握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使用,具备数字化创新仿真、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等专项能力。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和深圳技师学院根据深圳产业情况对原有标准做了修订,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使之更加适应中国国情,相关证书在德国及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生态圈企业中均获得认可。学生在完成全部10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后可申请国际机电工程师认证考核。
(三)西门子新工程师学院的建设效益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西门子新工程师学院致力于创新数字化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样板,创新师资队伍培养示范,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从而收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通过合作,一是面向深圳技师学院教师培养了一批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认证的讲师和考官;二是完成了首期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人才认证,首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通过率达91.7%,获得优秀等级的达到44%,获得良好等级的33%。
通过合作,结合德国双元制本地化再造,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和国际机电工程师人才认证标准融入教学中,构建了国际化的“课证融合”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了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青睐,提前一年被企业抢订一空。双方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以来,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西门子、大族激光、万机仪器等世界500强和龙头企业就业,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深圳技师学院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的合作,引入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深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特点,将德国双元制进行本土化再造,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这种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紧密连接,提高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结合以产业为中心和以学校为中心两种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形成了有效技能供给,为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技能人才基础。
[1]王星.走向技能社会:国家技能形成体系与产业工人技能形成[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
[2]莫俊峰.试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4(1).
[3]杨钋.技能形成与区域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功能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作者:罗德超,深圳技师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