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营杰
又有十多年没提笔写文章了。许是看的文章较多,别人的文章过于精彩,自愧弗如,畏于提笔;或许是自我感觉没有重大意义题材,没有感兴趣的话题,漠然置之,屑于提笔;亦或许人老思维滞呆,反应迟钝,甘愿沉寂,惰于提笔。可春节里老母亲的一席话,刺激了我的写作欲望,触动了我的提笔热情,于是提起了久违的拙笔。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很少在家庭聚会中讲很多话:一是文化程度不高,只有高小毕业;二是母亲本为性格内向之人,平常言语较少。可今年春节前半月,母亲就交代我们兄妹,大年初二有话要说,于是我在腊月二十三预定了慕西荷融合餐厅的一个大包间。
初二这天,正是老母亲85岁寿辰之日,全家人到得十分整齐。午餐前,母亲招呼大家坐好,开口说到:“今天大家到得很齐,我很欣慰。我们这个家庭是一个很和睦、很孝顺、很自力、很幸福的家庭。儿女们没给我添麻烦,而且很孝顺我,孙子们个个不错,都奋发向上,重孙子们也都活泼可爱,健康成长。我很自豪。为了奖励你们兄妹,我提前把我这20多年从牙缝中省下的存款平均分配给你们。另外把我的一些金银首饰给孙媳孙女保管,这些要传给重孙辈,为的是留个念想。”
其实这是母亲第二次分配家中财产了。第一次是在13年前,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母亲将家中仅有的两套房产分配给我们兄妹,目的是为了不让我们兄妹在她身后因财产继承而产生矛盾。父母本都是工薪阶层,家中并无多少财产,我们兄妹对家中财产也并无多少期待。但母亲是个活得很通透的人,她把问题看得很细,很远。
做完这些,母亲又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腊月二十四,大妹夫和大妹带着他们仅两岁半的孙子谭章烁(乳名团子)来给母亲辞年。见重外孙来了,母亲随手给团子拿了一块甜饼吃。过了一会儿,团子吃完了,就朝母亲童声童气地喊道:“太太,还有吗?”母亲耳有点背,但重孙子的话,她听得真真的。便说道:“你还要吃吗?”团子大声道:“我不要吃了,我要给姐姐棉花(大妹孙女乳名)带一块。”
母亲接着道:“你们听听,一个两岁多的小孩儿,自己在外吃甜饼,还不忘了给姐姐带一块。不要看这是一件小事,这是一个家庭的美德。兄妹之间、姐弟之间要时刻牵挂,相互包融,和睦相处。当然,这些你们都做得不错,我是希望你们把这种家庭美德永远传承下去。”
母亲虽说文化程度不高,但也是出生书香门第。也许从小受到大家庭的熏陶,十分注重美德的修养。母亲的祖辈朱氏是湖南武岗的大家族。民国时,母亲的祖父(朱公贤,字文芹)曾先后任湖南省武岗、邵阳、郴州等邮政局局长,祖母操持家务。他们可能认真研究了曾国藩的千古家训,懂得读书是起家之本,家中虽说有近百余亩良田,可母亲的祖母不愿让她的孩子们(母亲的父辈八兄妹,四男四女,我外公排行老大)成土财主,宁愿卖田也要让他们读书,我外公八兄妹除四外公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中专生,其他七人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学毕业生。朱家卖田不仅没败家,新中国成立前还有几十亩良田,还留下一座庄园(名为“也园”)。新中国成立后外公八兄妹中有的是教授,有的是银行家,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医生,而我外公因弃政(当时在常德电报局任科长)投戎,参加他姨夫高惠民(另名高超,国民党122军少将副军长,廉任217师长后任15军副军长,来龙警备司令)的部队,成为15军上校电讯处长。新中国成立后成了伪职人员(1956年7月不堪受辱过早离世)。母亲的父辈们虽居天南海北,可彼此牵挂,通信频繁(20世纪80年代我替代母亲加入这个通信行列),一有机会就聚集在我母亲的祖母身边,让她老人家享受天伦之乐。
外婆萧爱莲因外公(朱达瑾,又名朱斌)过早离世,独自一人养育着母亲三姐妹。外婆虽出生在武岗肖氏大地主家庭里,但她的祖辈却有着与朱氏家族完全不同的思想,他们奉行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子会做饭菜,会针线活,只要生育子女就足够了。所以外婆几乎没啥文化,但她很明事理,很懂得家庭和顺的重要性,自打嫁进朱家,她就尽了一个大嫂的本分职责,虽然她的文化层次最低,她也能和弟妹们和睦相处,正常沟通,获得全家人的尊重。新中国成立后,朱家肖家的族人们虽分居在祖国各地,还不忘接济我外婆一家人。外婆虽没文化,但她很勤劳,很睿智,她靠一双手养活自己的3个女儿。母亲是在外公去世前嫁给父亲的。1956年6月,母亲随父亲到北京煤矿设计院工作生活。1958年9月,父亲响应刘少奇主席的号召从北京煤矿设计院下沉到河南焦作工作。那时外婆和两个姨妈正沉浸在失去外公的悲痛之中,父亲从孝顺和关爱的角度把外婆和两个姨妈接到焦作生活,并给外婆找了一个食堂炊事员的工作,至此母亲的一家团圆了,并在一起生活许多年,我是由外婆带大的。外婆南北奔波,先回武岗老家生产队放牛,后又由二姨夫接到辽宁辽阳生活。外婆一生经历过战乱和各种困境,她心中一直深藏着家庭和顺的概念,所以她坚韧不拔,波澜不惊,处事泰然。2013年正月初十,在她老人家年满百岁的前9天与世长辞。那年年三十我和两个妹夫赶到辽阳笫三人民医院,陪了她两个晚上,外婆是在幸福中安祥离去的。
2014年5月遵外婆生前嘱托,我陪母亲、三姨及三姨夫到湖南长沙、邵阳和老家武岗分别看望了她的萧家兄弟姐妹,在大舅爷家我意外看到了萧家的家谱,原来外婆是“初汉三杰”萧何的笫七十九代子孙。春节前夕,我应邀将外婆起止的五代子孙名单上报了萧家家谱修撰人。
今年大年初一,就接到三姨家的儿孙给母亲的拜年电话,三姨在电话中对我说,她一刻也不能忘记父亲对她母亲和姐妹的恩德,要不是当年在她们最困难的时候将她们接到身边关心照顾,让年幼的她能进学校念书,让二姐和母亲找到工作,她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饮水思源,她时刻感恩我的父亲。我对三姨说,照顾外婆和姨妈是父亲的天职,外婆一生没有儿子,但一个女婿半个郎,父亲既然是朱家的女婿,他照顾家人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父亲从小也是在一个温暖和谐、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长大的。祖父母生育有9个孩子,6男3女,父亲在兄弟中排行老二。1946年前,家庭还是比较殷实的。祖父母很善谋经营之道,他们在武岗城汉西门外经营一家糖货铺子,在乡下还有近30亩良田出租,所以全家说不上锦衣玉食,也还是吃穿不愁的。但到了1946年,父亲的家庭出现了变故。这一年祖父因积劳成疾,不到50岁就撒手人寰。离世前他本想把乡下的良田卖掉,在武岗城内建一栋楼房扩大糖铺的经营,可病魔比计划来得快,至死未能完成夙愿。也是这一年大伯因于1945年3月带领他所管辖的区的百姓躲避日寇的屠杀(据父亲说大伯上过洋学堂,会英文,他大学毕业后在武岗下辖的一个区当区长。是夏家花重金培养的家中栋梁),在撤往雪峰山的途中,其颈部被日寇枪弹擦伤,身心遭到打击,一蹶不振,加之缺医少药,于1946年春天不治身亡。同年大伯唯一的儿子夭折。这一年夏家痛失祖孙三代人。由此我想到了家庭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这一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全国人民还没来得及品尝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又陷入战乱的水深火热之中。我父亲家的变故也是全国苦难百姓的一个缩影。
1946年,父亲已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了,由于祖父、伯父的去世,他成了一家的主心骨。那年初夏,他欲前往邵阳伯母处(伯母是教师)寻求家庭发展的计谋,不幸在途中被抓壮丁,成了孙立人青年军的一名士兵。随后父亲所在青年军开往台湾基隆受训。1949年初,上海战事紧张,蒋介石将孙立人的部队调往上海归汤恩伯管辖,企图力保大上海。同年5月,在保卫上海国际大饭店的战斗中,父亲所在的班排投诚,父亲于1949年6月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第九兵团,成了警卫连的一名战士。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党中央号召人民子弟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三野第九兵团编入志愿军序列。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第九兵团警卫连调入26军77师229团7连7班任副班长。1950年11月19日在军长张仁初、政委李耀文的带领下雄纠纠气昂昂开赴了朝鲜,参加了著名的长津湖战役。在数次战斗中父亲获得三等功三次,在四次、五次战役中荣获二等功一次。1951年9月在驻守鸡雄山的防役战中因负伤被俘(右眼被炸伤几乎失明),之后被关进南朝鲜巨济岛战俘集中营。在集中营父亲忍受美帝的折磨和美蒋特务的威逼利诱,坚决反对去台湾。他思恋祖国大陆,更思念母亲和自己的兄弟姐妹。通过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志愿军被俘人员艰苦卓绝的努力,1953年7月27日,中朝双方与美韩双方在板门店签定了《朝鲜停战协议》。同年8月,父亲与被美军关押的7000多名志愿军战友,经过九死一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因受伤致残,父亲被评为革命残废军人。1954年7月,经过东北军区近一年的学习,父亲服从组织安排,复员回到阔别近7年的故乡武岗县武陵镇。这7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母亲和家人,但他深知“和顺”的含义:“和”就是祖国的和平,家人的和睦、和谐、和气,一个军人的职责就是要用生命和鲜血来捍卫这个“和”字;“顺”就是顺从、孝从、服从、听从。顺从、孝从是对父母,服从、听从是对国家。
没有“和顺”,家庭无从齐,国家无法治。
1956年4月父亲被招干到北京煤矿设计院工作。其后在组织的照顾下,母亲到北京煤矿设计院从事幼师工作。1958年9月父亲响应刘少奇主席的号召,第一批报名支援三线建设,从北京到河南焦作工作。第二年9月重新安排父亲工作时,本有两个选择:一是到河南洛阳地质煤炭局工作;二是到北京煤矿设计院驻上海办事处工作。可父亲说自己走南闯北多年,能否安排离老家近的地方?这样便于弥补对母亲的孝道。后被组织上安排到湖北省地质煤炭厅工作。之后又被下派到省183地质勘探队到荆州、荆门、宜昌等地为国家探找煤矿,最后到松滋工作直至去世。他的一生时刻在服从祖国的召唤,组织的安排,同时又时刻不忘自己作为儿子,作为女婿的责任和义务。
1968年,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父亲因抗美援朝被俘之历史,被列为重点清理对象,并定为“叛徒”。在被审查的几年里,父亲每月只有生活费36元,他和母亲的工资合起来也不到70元。那时我和两个妹妹都是长身体的时候,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即便在那种情况下,父亲每月坚持给祖母、外婆分别邮5元钱生活费。他的那种孝道,在今天的孩子们看来真是天方夜谭。
在那特殊的年代,力行孝道是一件细小但十分不易的事情,就连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和和气气地生活都是奢望。记得1969年的一个冬天,那时我刚满10岁,还要照顾两个妹妹。那天深夜,突然听到一阵凄惨的哭叫声,哭得撕心裂肺,令人胆颤心惊。我从睡梦中惊醒,听着那喃喃自语的哭叫声,我确认是经常帮助我家的杨阿姨(县化工厂的炊事员,无生育能力)收养的女儿去世了。惊吓中我看着熟睡的两个妹妹,突然想到,要是我的两个妹妹像杨阿姨的女儿不幸去了,父母该是多痛苦呢?于是从那时起我就发誓要好好活着,要照顾好妹妹。那时我才10岁呀!我多想在父母的怀抱中,得到父母的呵护啊!可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悲剧。后来我的同学和朋友给了我一个让我很受用的评价,说我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男人。也许这个责任心就是那个时候萌发的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对父亲的管制稍松了些,他每半月可以回家一次与家人团聚。依稀记得父母的一次夜话,父亲说:“晓云(母亲叫朱晓云)啊,这个家让你辛苦了,让你受罪了。”母亲说道:“我这不是很应该的吗?倒是你啊老夏,你要挺住,千万别学那些人自寻短见。”父亲说:“晓云你放心,我是经过战争考验的人,朝鲜那么残酷的环境我都挺过来了,眼前这点儿折磨算啥?我不会让我的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不会让我的儿女没有父亲,也决不会让你年轻守寡!”
父亲真的挺过来了!后来中央专门下发文件,为抗美援朝中被俘志愿军战士落实政策。1979年,父亲终于平反昭雪,返回工作岗位。笫二年父亲就急匆匆地赶回武岗老家看望久别16年的母亲与弟妹,这是劫难后一次难得的重逢,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父亲渴望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啊!1985年松滋县委组织部根据中发(1980)74号文件和中组发(1982)11号文件精神,为父亲落实了离休待遇。
1992年96岁高寿的祖母重病卧床不起,父亲携母亲赶回老家,同时父亲的弟妹们也赶回老家,守候在祖母床边,为她老人家递水倒尿(祖母已无法进食),尽着最后的孝道。祖母看着自己的儿女久久不愿离去,苦苦撑了19天,在我赶回老家的当天夜里才恋恋不舍地含笑离去。按照老家的习俗,父母去世下葬前夜,儿女有个一柱香的绕棺仪式。父亲那年年近70岁,虽有头晕和低血糖的毛病,绕起来满脸苍白,额头冒冷汗,但他坚持带头履行了这个仪式。祖母下葬后,要对祖父母遗留财产进行继承分配,父亲带头放弃继承,他的理由很简单:一是他常年在外,对祖母尽孝照顾不多;二是家中事务管理不够;三是自己离休后的待遇还过得去。父亲的几个弟妹也相互推让,最后一致决定让三叔家和满叔家继承祖父母老宅,父亲和3个弟妹仅从祖辈遗留下的40块银元中带回两枚以作纪念。
时间到了2008年,78岁的父亲因朝鲜战场留下的心肺病根,加之大脑里残留弹片的折磨,其身体状况每况日下,一个夏天的傍晚,父亲在洗澡时因脑部弹片的原因,大脑疼痛难忍,不幸摔了一跤,致4根肋骨骨折。自那以后其各个器官都已衰竭。无情的病魔使父亲再无了昔日的雄风。在其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几乎每年都住院两三次,全由我和妹夫、儿子、侄儿精心照料,他每每看到我们耐心细致地护理他,他都愧疚地说给你们添麻烦了。父亲是个很刚毅的人,但也是个为人很谦和的人,哪怕对子女都一样。
父亲在临去世前半个月的一个晚上,由我陪护他,那晚他精神特别好,兴奋地给我讲起他的往事,他说:“杰儿呀,为父我此生走南闯北,历经过世间的各种苦难,也享受过人间无于伦比的亲情。我这一生也不枉在人世间走了一趟,值了!”
当我问到父亲,这一生还有什么遗憾的事时,他想了想说:“这一生陪伴母亲的时间太少,孝道尽得不够,兄妹相聚的时间太少,享受的手足情不够。唉,这些都是那个时代造成的,中国的普通百姓都是如此,这是我们无能改变的。要说真正的遗憾,就是我没有看到重孙子,没有享受到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说到这儿,父亲哽咽了。
2016年儿子结婚生子。为了纪念父亲,满足父亲的遗愿,儿子给他的儿子取乳名“汤圆”。父亲生前喜欢吃糯食,汤圆是他的最爱,汤圆也是元宵节的代表性食物,它象征着家人团团圆圆。
大妹的儿子结婚后生的大宝是女儿,取乳名“棉花”,其意也是渴望家庭要像棉花那样温暖柔和。二宝是男孩,取乳名“团子”,其意也是希望家庭要像团子一样,要有粘连性,包容性。
我想父亲他老人家应该含笑九泉了吧。虽说他生前没有享受到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可他的子孙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纪念他。
现如今,我们这个大家庭坚如磐石,老少和睦,孝道有加,其乐融融。母亲尽情享受着四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和顺,这个齐家之本,这个家庭美德,会使我们这个家庭走得更远,更加兴旺发达!
责任编辑/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