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一
尾仲浩二是享誉全球的摄影师,他长期以短途旅行的方式拍摄创作不同地方的街景,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面貌和创作风格。2004 年的春夏之际,尾仲浩二来到上海,拍摄了大量有关世纪之初城市变迁的照片。
彼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伊始,中国的开放活力吸引着像尾仲一样的众多外国人来探寻这片神奇的土地,同时中国经济进入一个空前上升的腾飞期。当然与此同步的,是在不断更迭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恰巧的是,尾仲用镜头记录了一些片段,让观者可以借助这些影像回到“彼时彼刻”。
“再曝光:悠航影志 SlowBoatJournal”尾仲浩二手工彩色相片原作展
展期:2024.04.30—2024.05.30 周二至周日10:00—16:30
地点:HLiiC 恒立影像中心
本次展览展出日本摄影师尾仲浩二手工彩色放大相片(C-Print) 原作 30 幅, 来自他2004 年及 2019 年两次在南京旅行时所拍摄的底片,呈现他行走中山码头(下关码头)、江心洲、浦口、玄武门等地的城市记忆,这也是尾仲浩二以南京为拍摄主题的摄影作品的首次展出。
展览题为“ 悠航影志 SlowBoat Joumal”,“悠航”即慢船,是尾仲本人偏爱的意象,也是对村上春树同名短篇小说的致意,他曾多次以慢船作为展览和书籍的主题。他用“船”的航行来比喻自己的生活和摄影方式,人生如行船,在不可逆的航线上,尾仲悠然而自由地感受着生活的一切。“影志”意指摄影日记、影像日记,以其所拍摄的相片来记录和表达,影像是另一种书写的形式。
展出的作品均为手工彩色放大(C-Print)限量原作,以其浓郁的、鲜亮的高饱和度色彩被称为“尾仲色”,极具个人特色。而其于 2004 年所拍摄的底片,在放置20 年后再冲印在过期相纸上,变成褪色的暖色调,呈现出比以往更加柔和的色彩风格。
也许是他对于航船、城市、街道、河流所具有的独特亲近感,而后溯江而上,途经无锡来到南京。他在南京拍摄了下关中山码头、三汊河、江心洲洲尾渡口、浦口老火车站以及玄武门、南京火车站等地的街景,无意间记录了上述地区 20 年前的样貌。而令人不无感慨唏嘘且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江心洲、浦口码头到下关三汊河一带,因为这三个地方在都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心洲从之前的“农业岛”变成了“富豪岛”,经历了大拆大建后,已经彻底地现代化城市化,随着江心洲大桥、隧道和地铁的贯通,原来几个渡口也被停运。这个作为南京艺术家后花园的江中沙洲,也变成了隔江相望的另一座岛屿。每次路过渡口都会想起之前踩着点赶船的情形,短暂、喧嚣、浓烈,现在在江上漂浮的,只有安静的趸台,却等不到一艘渡船。
挹江门、渡江纪念碑还在,但已不再是当年的空间尺度。周边的工厂、烟囱、城中村,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商场公寓。下关合并到了鼓楼,江边路一线改为鼓楼滨江区,要打造成为南京小外滩。中山码头到浦口的轮渡升级变成了新型游艇,随着旅游打卡的人越来越多,原先本就不多的、日常的摆渡人群,不断被“特种兵”和旅行团稀释、中和,如同人们的记忆一般。
浦口火车站消失的不仅仅有父亲的背影、情深深雨蒙蒙,还有南京港靠泊的货船、忙碌的吊机以及满载货物的老火车。周边众多的民国建筑被翻天覆地地换了新的涂装,不断模糊着从前的映像,围挡的另一边,大量的拆迁还在继续,一切都是新的模样。
2019 年在尾仲拍摄第一批照片 15 年时间之际,Place M 曾邀请他再来南京拍摄,许多同样的场景早已物非人也非,善用温情的暖色调传达语言的尾仲先生,在冲印出这批照片时候,也透露出了些许空寂与悲凉,不再是充满温暖的怀旧和柔情。虽然他没有说什么,但是在他内心里可能会有些许波澜吧。
Q: 你的摄影风格受到了森山大道的哪些影响?你是如何将他的影响融入你的作品中的?
在刚开始摄影的时候,我在影像风格上确实大量模仿和吸收了森山大道的风格,但是在 2000 年左右转为彩色摄影之后,我完全改变了过往的风格。那时候森山大道和石内都似乎都不再喜欢拍令人怀旧的照片了———像石内都的《绝唱·横须贺》等等,于是我就想我来拍拍看吧,而大家确实也对那些怀旧和感伤的东西很感兴趣。
Q: 你独特的“尾仲调”在摄影界备受赞誉,能否谈谈这种风格的形成过程和它背后的艺术理念?
我仅仅是把颜色制作成我喜欢的样子而已, 当时像高桥本(HommaTakashi)等日本新彩色的摄影家们,都喜欢那些浅浅的明亮的色调, 而我则是更加喜欢浓郁的颜色。
Q: “悠航影志”这个展览的主题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个展览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这次的展览主题是 20 年前的南京。
能够把 20 年前在南京拍摄的照片带回到南京给大家看,是这次展览最重要的事情。
Q: 《去中国的慢船》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它与你的其他作品有何不同?之前出过两本画册《慢船》和《双船》,为什么这么喜欢用船来作为主题?
因为之前我出版过一本叫做《慢船》的书,所以就沿用了之前的名字稍作改动。虽然现在的照片拍完可以立刻被人看到,但是我花时间慢慢坐着船拍下的照片,过了很久再拿出来让大家慢慢地欣赏,这正是我摄影有趣的地方。其次我也很喜欢船这个意向。比起被设定好路线的铁道,船没有既定方向,慢慢航行的船更加有自由的感觉。
Q: 在数码摄影盛行的今天,你依然坚持使用胶片进行创作,是什么让你如此执着于胶片摄影?你认为胶片摄影与数码摄影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本质的不同?
可能是因为胶片作为物质可以长久存在吧,我也很喜欢在暗房里作业,虽然现在年轻人要搭建一间自己的暗房有些困难。我觉得胶片摄影和数码摄影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数码摄影更加“便利”吧,但是摄影的全部魅力并不仅仅是便利而已,而是照片可以更长久地留存。
Q: 你在拍摄过程中,是如何平衡艺术创作和纪实摄影的?
出于摄影中的记录性,我觉得即使是同样的一张照片,当时无论多努力想要表达摄影中的艺术性,在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后,照片里的记录与纪实性就会自然地浮现,所以我觉得我的摄影应该不是艺术,可能更接近纪实摄影吧。
Q: 你认为摄影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的?
现在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使用智能手机拍摄的摄影时代,照片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可以简单地拍下照片这件事我觉得非常好,但是可能大家会越来越不珍惜照片了吧,从前大家会把自己的照片好好保存着。
Q: 你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你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
能够持续创作和放制自己的作品,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件事情应该就是最大的挑战了吧。
Q: 在你的摄影生涯中,有哪些作品或者项目是你特别自豪的?它们对你个人的意义是什么?
我最近出版的作品集《褪色的旅程》,包括这次南京展览的《悠航影志》,都是我使用20多年前褪色的彩色负片放大制作而成,有着迷人的特殊色彩。当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彩色负片褪色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失望,但是我尝试着将它们变成了新的作品,之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这让我很高兴。
Q: 你如何看待当前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等)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啊……很难的问题呀,单纯是摄影的话变化非常大,从刚被发明到现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像绘画、雕塑、音乐等门类没有经历像摄影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现在摄影的技术手段上来说,与其他门类融合的可能性确实大大提高。
Q: AI 技术在摄影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你对此有何看法?你认为AI会对未来摄影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目前为止还没有尝试过 AI,不是被拍摄下来的应该就不算是照片了吧?但是我觉得这也是 AI 摄影有意思的地方,未来大家能够拥有很多不是被拍下来的“照片”了吧。
Q: 你对未来的摄影创作有什么计划或期待?
我想去没有去过的地方看一看,想去拍摄第一次遇见的东西,按下更多的快门。
Q: 你对中国的摄影文化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中国摄影师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如何?
非常抱歉我对于中国摄影师知道得比较少,我之前只看过魏子涵的作品,她真是一个疯狂的摄影师,或许称之为“摄影笨蛋”也不为过,在我们这里只会摄影的“摄影笨蛋”是最高的褒奖噢!她的展览与展陈都非常的有趣。
1960 年生于福冈县直方市,毕业于东京写真专门学校。师从森山大道,2002 年获东川摄影奖新人作家奖。2006 年获得日本写真协会奖新人奖。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通过在自主画廊连续举办个展和频繁出版摄影集等活动,不断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
Q: 你对年轻摄影师有什么建议?他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摄影技巧和审美观?
多了解摄影之外的东西,看书、看电影、听音乐,当然还有喝酒,照片是经过了时间洗礼后才会更有价值的东西,请不要立刻对照片做出结论。摄影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大家加油拍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