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绩铭青史 高风励后人

2024-06-13 18:47李德荷
世纪风采 2024年6期
关键词:李先念

李德荷

红安是“中国第一将军县”。它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25军和红28军;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走出了200多位久经沙场、威名远扬的高级军事将领。李先念是红安人民的好儿子,在他66年的革命岁月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

“我是为旧社会做棺材的”

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高桥乡李家大屋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李承元给他取名先念,号克念,乳名全伢。他是父母最小的儿子,从小过继给伯父李承盛为嗣。他襁褓中,没有母乳。大姐宝芝刚生孩子不久,母亲将他送了过去。李先念靠大姐的乳汁喂养才活下来。

李家大屋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李家靠租佃大地主吴立久山冲的几块薄田为生,在地主的盘剥下,一直挣扎在饥寒交迫的赤贫线上。李先念后来回忆说:“我小时候家里总是糠菜半年粮,就着干锅菜,有时用块布蘸点油,放在锅里擦一擦,就算改善生活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先念8岁就下田、放牛、拾柴,参加家务劳动,他的童年充满了苦涩。和所有父母一样,李承元将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他宁可吃苦受累,也要送李先念读私塾。当时,新学还没有在这贫穷偏僻的小山村兴起,李先念只能到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书籍,学打算盘,练毛笔字,仅达到认字识数的目的。即便如此,也要交一笔不少的学费。那时,很多穷人家的孩子,连上私塾都是一种奢望。

李家同族有的人对李承元送儿子读书很不理解,一时议论纷纷:“承元家里穷得连一把椅子都没有,怎么供得起全伢念书啊?”“这年头让孩子们帮忙干些农活,凑合着糊个口,不饿死就行,咱们穷人还想图个什么?”李承元是一位颇有见识的人,这些话传到他的耳朵里,回答道:“我家祖辈几代人都是种田佬,一字不识,不但穷得饿肚皮,而且还受人欺负,现在就是勒紧裤腰带,挤点谷子交学费,也要让孩子读点书,喝点墨水,将来即便成不了大事,能写写状子,为咱们穷人出口气也是好的。”李先念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聪明好学,时常得到私塾先生夸奖。族人的担心最终变成了现实。李先念因家境贫寒,仅读了两年私塾,便辍学到地主吴立久开的杂货店当学徒。

他起早贪黑,整日劳作,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吃的是残羹剩菜,穿的是破衣烂衫,一年到头还拿不到一文钱。一次,他劈柴不小心将手划破一道口子,鲜血直流。他跑到店里找破布包扎,被店主看见,怒骂他“磨洋工”,罚他两餐不准吃饭。他一气之下,偷偷地将地主家稻田里的水全放干了。地主恼羞成怒,对长工们逐个盘问,大家心里知道是李先念干的,但谁也不肯泄露。每当店主训斥和辱骂他时,他总是怒目相视,胸中燃烧起一团反抗的怒火。李先念不堪忍受地主的欺凌和过重的劳动负荷愤而辞工。地主给他一串200响的鞭炮,作为一年的工钱。为了继续谋生,李先念12岁拜师学木工手艺,先是在本村和邻乡走村串户,帮师傅打零杂、干木工活,人称“小李木匠”。3年出师后,他独自一人到汉口陈福记“寿器店”做木工活。后来有人和他开玩笑,说他是“做棺材出身的”,李先念则风趣地说:“我是给旧社会做棺材的。”

1926年10月8日,国民革命军攻入武昌城,北伐战争取得空前的胜利。李先念听说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在黄安宣传革命道理。他毅然返回家乡,迅速投身到农民运动的洪流中。这个苦大仇深的“小木匠”,决心为埋葬旧社会打造一口理想的“棺材”。不久,李先念任本乡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并经王积宽、王积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鄂东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受长期压迫的农民开始扬眉吐气,而土豪劣绅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李先念等人将紫云区大土豪吴芾村就地枪决。地主吴立久坐立不安,因李先念家几代人没少受他的剥削,李先念在他店里当学徒,没少挨他的打骂。为了保命保财,地主吴立久托人给农协送信,请李先念带领农民到他家喝酒,放他一马。李先念看完信,气得将桌子一拍,斩钉截铁地说:“不要相信吴立久的鬼话,账要算,酒要喝,人要捉!”农友们齐声拥护,手持锄头、扁担涌进吴家,罚酒三餐,捉人治罪。从此,李先念的名字传遍鄂东北,传遍千家万户。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927年春,李先念当选高桥区工会主席。他在该区中共组织负责人熊邦山、詹献庭的领导下,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工会组织,建立农民自卫队。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大别山区的农民运动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袭击下,遭到严重摧残,地主豪绅趁机疯狂反扑。李先念不灰心、不动摇、不解散农民自卫军,多次指挥农民自卫军,打退反动民团和红枪会的进攻,有力保卫了农民运动的成果。

“想不到这东西还这么值钱”

1927年11月3日,黄麻特委在七里坪召开会议,决定起义,并成立黄麻起义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他们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李先念任高桥区工人纠察队大队长,全力投入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在很短时间内,李先念等人便拉起一支3000余人的武装队伍。

13日晚,李先念等率领高桥区的农民武装,赶到距县城40里的羊子山集合。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这些手持大刀、长矛、扁担、锄头焦急等待下达攻城任务的人群。10时整,李先念站到一张桌子上作战前动员:“武装夺取县城,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我们一定要把千万仇恨,集中在刀口枪尖上,奋勇冲杀,决不后退,人人争当英雄好汉,为父老兄弟争光!”顿时,会场上口号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拥护攻打县城,推翻县衙!”“暴动杀尽土豪劣绅,为乡亲们报仇!”“组织农民政府,实行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万岁,农民革命万岁!”随着一声“出发”的命令,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向黄安县城开进。14日凌晨4时许,各路大军3万余人,将县城团团包围。吴光浩率领提前潜入城内的攻城突击队,打响了第一枪。信号传来,李先念和其他城外的队伍一起,立即发起猛烈地攻击。县城西北门首先被突破,守敌仓惶逃窜。起义队伍攻入城内,立即向县衙门发起攻击,活捉了县长贺守忠等贪官污吏及土豪劣绅多人,并释放了监狱里的全部政治犯。守敌第3军一个团此前闻讯逃遁。至此,反动政府被摧毁,黄安城首次落入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手中。黄麻起义的胜利,是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起义,开创了大别山区工农武装夺取政权和坚持武装割据的先河,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意义。

国民党军和土豪劣绅吃了李先念不少亏,对他既恨又怕。国民党军出几百大洋悬赏他的头颅。李先念知道后,拍着脑袋笑道:“想不到这东西还这么值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李先念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许多大仗、硬仗和恶仗,并取得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已经成为红四方面军一员骁勇善战、功勋卓著的战将。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引起蒋介石的觊觎之心。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进攻鄂豫皖苏区。由于张国焘在战略指导上的错误,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一天,红11师政委李先念在河口指挥部队正与敌展开激战,没想到小脚母亲竟然出现在战场上。母亲听说红军要转移,跑了几十里路,要看看她的小儿子。李先念担心母亲的安危,生气地说:“子弹不长眼呀,您怎么跑到战场上来了?”他安慰母亲:“红军不会走远,只是跳到外围去打击敌人,很快会回来的。”战斗结束,李先念发现大衣袋里多出了两块银元,原来是母亲给他留下的。母亲一生省吃俭用,这两块银元也许是她的全部积蓄。母子俩在战场上匆匆话别,没想到这竟是李先念与母亲的生死诀别,从此他再也见不到慈祥的母亲了。李先念因错怪母亲而抱憾终生。这两块银元他一直带在身边,也一直没用,现存放在红安县“李先念纪念馆”。这是一位伟大的红军母亲,留给儿子永远的纪念,也是儿子对母亲永远的祭奠。

1935年6月8日,红四方面军第30军政委李先念,指挥先头部队攻占了四川懋功(今小金),为红一.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红军下一步剑指何方?这是中央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6月18日,毛泽东和其他几位领导,在一座法式天主教堂的东厢房接见了李先念。这是李先念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心情非常激动。毛泽东打开地图,边看边问,李先念直抒胸臆,大胆地向毛泽东叙述了两军会师后的想法。他说:“岷、嘉地区,物产丰富,人烟稠密,是汉族居住地区,部队的给养和兵员都不成问题。从战略上看,东连川陕老根据地,北靠陕甘,南接成都平原,可攻可守,可进可退,回旋余地大。如红军进入这一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可以很快休整补充,恢复体力,再图发展。而川西北方向则不然,是藏族牧民区,人烟稀少,筹粮困难,高山连绵,谷深流急,大部队很难运动,不容易在这里站住脚。”毛泽东对这位26岁红军将领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深表赞许。大家兴致勃勃,一直谈到深夜。李先念的“懋功献策”,为中央确定向川陕甘发展的战略方针,提供了重要战略依据。

革命的航船,在大海的怒涛中劈波斩浪,艰难远航。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部,奉中央军委的命令执行宁夏计划,挺进河西走廊,打通苏联,取得必要的军事援助。部队不久改为西路军。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先念与厂大西路军将士,在冰天雪地与数倍于己的西北马家军进行了殊死作战,先后共歼敌2.5万余人,有力策应了河东红军和友军的战略行动。但是,因西路军众寡悬殊、疲兵屡战、弹尽粮绝而惨遭失败。李先念临危受命,统一指挥西路军余部3000余人继续战斗。部队编为3个支队,分两路行动。李先念等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开始了47个日日夜夜的悲壮征程,率左支队420余人到达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宝贵的火种。

毛泽东对李先念在西路军建树的功绩和英勇奋斗精神,曾给予高度评价:“李先念是不下马的将军。”徐向前元帅也称赞他:“李先念受命于危难时刻,处变不惊,为党保存了一批战斗骨干,这是很了不起的。”

“空城计”

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是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第5师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1940年1月上旬,豫鄂挺进纵队组建,李先念任司令员。豫鄂挺进纵队的创建,引起日军极大的仇视,不断加紧“扫荡”;国民党顽固派更是妒恨,反共气焰日益嚣张。在日、顽夹击下,李先念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保证了党和军队的生存和发展。大股日军“扫荡”,则分散游击;小股日军“扫荡”,则集中兵力予以歼灭。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磨擦,既针锋相对,坚决自卫反击,又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皖南事变后,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统一整编华中部队,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5师在夹缝里求生存、发展,是插入日、伪军事集结、物资供应基地武汉重镇的利剑,是鼓励中国大后方坚持抗日的一面旗帜。5师孤悬中原,面对日、伪、顽军的夹击,李先念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了两个生动形象的以弱制强的新战术原则:一个是“老婆婆吃柿子——拣软的”;一个是“榔头敲石头——硬碰硬”。他指挥部队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取得了重大胜利。华中局嘉奖5师“发展工作第一,独立作战第一”。李先念创造了很多经典战术,如1942年12月,日、伪军获得5师首脑机关驻大悟山的情报,集中1.5万重兵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大悟山发动了突然袭击。李先念决定实行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结合,战役上集中指挥与战术上分散指挥结合。战前,部队主力“化整为零”,兵分多路向敌后穿插,转移到外线。战斗打响后,内线部队采取“麻雀战”“推磨战”,袭扰敌人,让敌人攻无目标,战无对象,被动挨打。战后,主力部队“化零为整”,集中主力向日、伪军据点发动攻击,另一部主力和地方武装打敌伏击,由被动转为主动。经一天两夜激战,毙伤日、伪军200余名,粉碎了日、伪军对大悟山的“扫荡”。5师机关安全返回大悟山。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1946年,蒋介石集中30万重兵,把中原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压缩到以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域,企图制造第二个更大的“皖南事变”。6月上旬,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决定将突围方案提交中原局讨论。一是东进,至五河一带与新四军靠拢。但此着意图明显,敌易察觉,沿途会遭敌包围和截击。二是北进,沿平汉线向晋冀鲁豫地区转移,刘邓大军由北向南接应。但敌因交通方便,易于集结重兵对我围堵。三是西进,穿越平汉路,向陕南和鄂西北转移。但无大部队接应,要靠自己的力量与当地的游击武装会合。中原局将这3个方案报中央,并提出执行第三方案的倾向性意见。李先念关于中原部队突围方向和时机的全面构想,中央和毛泽东完全赞同。6月23日,毛泽东以中央的名义复电李先念等:“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战机。望团结战斗,预祝你们胜利。”

“兵者,诡道也。”战争不仅是双方军队力量的较量,更是指挥员之间谋略的博弈。李先念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导演了远比三国诸葛亮更为惊心动魄,更为精彩绝伦的“空城计”。李先念指挥若定,决定采用“兵不厌诈”的战术迷惑敌人。他命令第1纵队第1旅(即“皮旅”)冒充中原军区主力,从宣化店向东佯动,造成主力和大本营向东突围的假象。与此同时,中原军区大礼堂汽灯高挂,热闹非凡。李先念为了进一步迷惑美蒋人员,安排中原军区文工团组织一场“慰问”晚会。美方代表怀德、国民党代表陈谦,看到李先念与新任“警备司令”张体学在街上悠闲地散步。美蒋代表一直被蒙在鼓里,不禁为国民党即将展开大举“围歼”而暗自庆幸,文艺演出也看得特别投入。趁美蒋人员吃下“定心丸”,李先念等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两个主力纵队,神不知鬼不觉地撤离了宣化店及附近驻地。借着夜幕的掩护,兵分两路,疾速向西挺进。29日下午,当中原军区主力已秘密接近平汉铁路时,张体学代表李先念,郑重向美蒋代表宣布中原军区主力已被迫撤离宣化店,美蒋代表惊得目瞪口呆。经3天3夜急行军和战斗,中原军队机关和主力部队越过平汉铁路,一举突破蒋介石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钢铁封锁线”。截至7月底,历经36天浴血奋战,中原军区5万余人成功突出重围,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同时,也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李先念“中原突围”建奇功,这无疑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蒋介石的人还不如我”

李先念有句名言:“我有三个老师,打仗是跟徐向前学的,抓经济是跟陈云学的,搞外交是跟周恩来学的。”湖北解放初期,大量不法商人开始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黄金白银价格疯狂上涨。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李先念重点打击了投机资本家,刹住了涨价风。接着重点抓了统一财政收支、物资调度、现金管理等,使财政经济混乱的状况逐步好转,很快就稳定了湖北的经济形势。

1954年,李先念调到中央工作,不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等职务,他协助周恩来、陈云,具体领导全国财经工作。“将军管经济”,这是他革命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李先念在调来中央之前,毛泽东曾找他谈话,要他当财政部长,他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于是回答:“当财政部长,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和水平,希望中央另考虑别人。”毛泽东严肃而又风趣地说:“你干不了,不想干,我就请宋子文来干!”李先念笑着回答:“那还了得!主席还是别请宋子文吧,一定要我干,我就试试看。”1986年10月4日,李先念在平壤和金日成会谈时,还回忆起32年前毛泽东要他当财政部长的趣事。他说:“我和外国朋友讲,我这个人是打仗出身的,搞经济我没有把握,需要有人帮助。解放后毛主席要我当财政部长,我说我不行。毛主席说,你不行,就只有请蒋介石的人了。我说那不行,蒋介石的人还不如我,还是我来干好了。”李先念到任后,兢兢业业,知难而进,刻苦求学,虚心求教,积极研究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情况,从而较快地掌握了财贸工作的实际情况和规律,得到周恩来和陈云的好评。陈云称赞李先念:“他是将军管理经济,但他能很快精通当时的经济工作,这是十分难得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李先念强调:“我们必须以空前的规模和很快的速度,进行经济建设,必须把国家的主要力量集中起来,使用在重要的建设方面,必须使国家的资金,使用得当,使用得合理,使每一文钱都能够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建设所需的资金,只能靠增产节约解决。”强调:“财政、信贷和物资三者必须统一平衡,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李先念指出国家经济生活中存在虚假现象和浮夸风,并提出了具体调整措施。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参与领导国民经济调整,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负责统一指挥全国粮棉油调运,对扭转困难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革”期间,李先念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努力协助周恩来维系国民经济运转,使一大批在建和新建项目得以建成或加快建设进度。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他作为主要决策人之一,为从危难中挽救党、挽救国家作出重大贡献。他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倾注了毕生心血。

李先念始终心系革命老区经济建设。1984年6月23日,李先念来到参加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湖北代表组。他动情地说:“家乡穷,老苏区穷,这是个普遍的问题。井冈山穷,大别山穷,延安穷,洪湖也穷,我们对老区人民是欠了账的。可是,乡亲们没有抱怨我们。”他在病重期间,仍念念不忘老区人民群众和老区的经济建设。他十分关心我国的扶贫事业,特别是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的革命老区的扶贫问题。1992年5月,他躺在医院病榻上说:“如果说我现在有什么心愿的话,那就是老区的建设怎样加快。这些年来,我想了两件事,一是在陕北建设一个大化工基地,充分利用陕北的煤和油田,带动整个大西北的经济腾飞。二是在四川建设一个大的冶金基地,用贵州的煤、攀枝花的铁,综合开发,推动整个大西南的经济发展。”

“谁要经商打断谁的腿”

“国计已摧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家风联系着党风,它是一种文化积淀,是一种精神传承,是一种无形力量。在培育良好的家风方面,无数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李先念就是其中的楷模之一。他生活十分简朴,衣服、鞋子穿了很多年,补了又补,仍不舍得扔掉。孩子们掉在桌上的米饭,他都捡起来吃掉。他对家人严格要求,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艰苦的环境里得到锻炼,绝不许娇生惯养。他给子女定下许多规矩,如不准穿背心、拖鞋上桌吃饭等等。李先念主管国家经济工作26年,绝不允许自己的儿女经商。他曾在饭桌上对孩子们严厉地说:“你们谁要经商,打断你们的腿。”时至今日,李家4个子女,不但没有一个人下海经商,而且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李先念重感情、重乡情、重亲情,但决不做违反原则的事情。有一次,李先念回到红安,临走时,汽车已开动,他的侄子一个劲地追着李先念的车讲,请大伯给他安排一个工作。李先念听了什么话也没说。李先念很多亲人、亲戚都在老家农村,包括他的二姐。李先念和夫人林佳楣一直在经济上接济他们,但他决不利用手中的职权,为他们安排工作和谋取利益。

李劲是李先念的长女,一直在外地工作。无论在何时何地,她都“隐姓埋名”,从不向其他人谈及自己的家庭背景。她非常独立,非常自强,一直简单地生活着。李先念时常挂念这个女儿,她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都会安排秘书前去悄悄地看看。秘书回来告诉他,李劲非常低调,从来不说自己的家庭身份,别人也从来不知道她是您的女儿。李先念沉默良久,说道:“这个女儿有志气啊!”李劲业务非常出色,成为广州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科的主任医师。李先念的小女儿李小林曾说:“其实我父亲教育子女,是非常严格的,要求我们不要惹事,把工作做好就行了,不需要当官,不需要赚钱,也更不需要出名,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李小林同样继承了父亲品质,她办事认真、敬业、顾全大局,曾任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她是中国民间外交女杰。

1968年,儿子李平16岁参军入伍,即将远离父母。李先念语重心长地嘱咐儿子:“你现在自己走了,要做个好人啊。”这句话让李平倍感压力,也引起他的反思。他说:“父亲要我们当个好人,这个好人是广义的,从无产阶级的角度看,是不是一个好人,就是说是不是对党忠诚,对人民尽心尽力,对国家是不是鞠躬尽瘁,是不是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没有私心杂念。他这个好人的标准太高了。”李先念去世前,子女们去医院看望他,他还不忘告诫孩子们:“一定要做个好人。”毛泽东曾两次表扬李先念是个好人。李先念一直将“好人”作为评判一个人的特殊标准,用它来衡量和规范后人的行为。

李先念对儿子要求更严。李平曾经讲了这样一件小事。他1977年到军事科学院工作,正连职。离开时正营职,8年时间提了两级。调到北京军区后,李先念专门派秘书到军事科学院去调查儿子,为什么要调走,是不是没本事在那,干不下去还是惹祸了?长期的军旅生活和严格的家风,养成了李平严谨认真的生活态度,不论在基层,还是当领导,他从来不摆架子,非常低调,对待同志一视同仁,平易随和。直到拍摄电视文献专题片《李先念》时,时任某部少将副军长的李平,才首次在电视上亮相。

心底无私天地宽。1992年李先念临终前,特意向夫人林佳楣交代:我走了之后,后事要节俭。我最后再要求国家为我花一笔钱,把我的骨灰分三处洒到大别山、大巴山和祁连山,不这样,我对不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这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真情告白,更是他崇高品质的重要体现。李先念去世后,还给子女们留下了一份特殊的“传家宝”。李先念的遗体火化时,竟然发现一片隐藏在他体内达60多年的弹片。李平含泪说:“这是父亲1932年红四方面军离开根据地之后,在陕西子午镇一次战斗中负伤留下的。几个博物馆想收藏,但是母亲一直没舍得,留给了我们子女,嘱咐我们收藏好、传下去,好让我们的后代知道父亲的战斗历程。”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李曼容

猜你喜欢
李先念
李先念民生思想的历史贡献
李先念淡然面对职务升降
邓小平让人主动“批邓”
李先念:贪污腐化是侮辱自己的人格
李先念,亚洲四国话家常
图说李先念
1949年后的李先念
从乡村木匠到国家主席
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先念
李先念、王震、邓颖超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