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龙 谭强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智能制造和工业现代化进程,《“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支撑,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就业结构优化、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以及能源环境治理等诸多领域。因此,全面分析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动操作到全自动化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程师乔治·德沃尔(George Devol)首先提出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于1961年研制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宇宙”(Unimate)。此后,日本、德国等国家也相继开始了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现代工厂自动化生产的重要装备。进入21世纪,随着工业4.0等新技术的兴起,工业机器人技术不断创新,在柔性化、智能化、协作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应用领域也从传统的汽车、电子等行业逐步扩展到医疗、农业、服务业等诸多领域。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
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机器人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装备,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工业机器人能够实现高度自动化作业,大幅提高生产速度和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可以取代人工完成一些危险、繁琐的工作,改善劳动环境,提高生产安全性,从而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国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
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精密化、柔性化方向转型,也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带动了传感器、控制系统、伺服驱动器等核心部件的发展;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促进了自动化软件、系统集成等相关服务产业的繁荣,助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替代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作岗位 加剧就业结构性失衡 随着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物流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这势必会对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加剧就业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一些需要体力劳动或单一重复性操作的工作将大幅减少,从而挤压一些初级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来操作和维护工业机器人,增加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这种就业结构性失衡,可能会加剧社会阶层分化,引发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
创造新的岗位 带动就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型 尽管工业机器人技术会造成某些传统工作岗位的消失,但同时也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编程、维修等都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这将带动对机器人研发、系统集成、维护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将推动制造业朝着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催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设计、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等新型就业岗位。
提高生活品质 改善居民消费体验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消费体验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在日用品、家电、汽车等领域的应用,使得产品质量更加可靠、生产效率更高,从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提高了产品性能和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也为居民提供了更精准、更专业的服务,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教学质量,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工业机器人技术为居民创造了更美好的消费环境和生活条件。
潜在替代人工导致社会结构性失衡 然而,工业机器人技术的高度发展,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工劳动,对就业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引发社会结构性失衡。如果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取代传统制造业的人工岗位,会导致大量劳动者失业,造成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加剧贫富差距,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还可能影响税收结构,导致政府财政收入下降,从而缩小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能够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精确控制,减少能源的消耗损失;另一方面,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还能有效回收和再利用资源,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投入,从而降低生产对能源和环境的负荷。此外,工业机器人在一些特殊场景,如高温、辐射等环境中的应用,也有助于减少人员直接接触,降低能源消耗。
改善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改善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机器人可以精确控制生产过程,减少资源浪费和排放污染;另一方面,一些无人机器人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领域,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精度。此外,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替代人工完成一些危险、脏乱的作业,降低工人接触有害物质的风险,改善工作环境。
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尽管工业机器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但其对电力需求的大幅增加也给能源供给带来了新的挑战。大规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会大幅提升电力消耗,这可能会加剧电力供给短缺的问题,对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构成压力。因此,为适应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我国需要加快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并完善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能源供给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这不仅有利于满足工业机器人生产对电力的需求,也有利于推动能源领域的绿色转型,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工业机器人技术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快速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到就业市场的结构调整,再到居民生活方式的变革,乃至能源环境的优化,工业机器人技术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和挑战,我国必须主动应对,积极把握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导、教育培养等多措并举,让工业机器人技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