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芳
摘 要:玉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据有关资料显示,玉米是我国当前种植产量最高的农作物。为保证玉米整体产量,种植人员需有效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玉米产品质量,使消费者能购买到高品质的玉米产品。本文从绿色防控技术分析出发,全面考量当前玉米植株常见病虫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绿色防控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旨在提高玉米种植水平,保证种植人员经济效益。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玉米;病虫害防治
玉米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在提高种植人员经济收益的同时,促进农业的进步。为保证整体产量,种植人员要积极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从根本上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避免化学药剂滥用而破坏生态环境,使玉米植株能处于良好生长状态中。
1绿色防控技术分析
绿色防控技术本质上是依托绿色植保理念以及公共植保理念,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预防的基本原则,从农田整体生态系统出发,利用农业防控、物理防控、化学防控、生物防控等技术,科学应用害虫天敌,提高玉米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为农业生产安全提供保障。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国民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使得对绿色环保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而绿色防控技术能有效满足国民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其能利用预防为主的防控技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降低化学肥料以及农药的使用,为玉米作物的后续种植活动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玉米整体收益。
2玉米常见病虫害
2.1玉米蓟马
该害虫会在玉米植株上发生两代,成虫体长在1.0~1.2毫米之间,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新疆、江苏、西藏等地,会在每年的6月中旬暴发。受到该害虫侵害的玉米植株叶片背部出现银白色斑点,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会出现玉米毁种的情况。该害虫成虫会在杂草根部以及植株残叶内越冬,并在第二年五月下旬在玉米植株上繁殖第二代。该害虫行动较为迟缓,会在阴雨天降低活动强度,如果每年6~7月种植区域较为干旱,便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虫害危害程度[1]。
2.2玉米粘虫
玉米粘虫是较为常见的玉米害虫之一,体长在17~20毫米之间,其幼虫会取食植株叶片。成虫具有飞行能力,喜欢将卵产于植株叶鞘等部分,危害较为严重。2~3龄的幼虫食量较大,会在极短时间内啃食叶片。如果对该虫害的防治不及时,就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玉米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该害虫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其会在5月下旬开始繁殖,对玉米种植造成严重影响。
2.3玉米螟
玉米螟也称玉米钻心虫,其本身属于中小型的黄色飞蛾,体长在13~15毫米之间,呈黄褐色。该害虫在我国农田的繁衍代数会随纬度变化而变化,每年可发生1~7代。该害虫的成虫具有较强的飞行以及扩散能力。一般情况下,第一代成虫的寿命为25~30天,而处于越冬期的幼虫寿命在200天以上。其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小麦等植株。从实际情况来看,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最大,夏玉米的被害株率在90%,减产率在20%~30%之间。
2.4玉米斑病
玉米斑病本质上是一种在玉米叶片上产生大型病斑的病害,其在我国的分布较为广泛,其病菌会全面侵蚀植株叶片、叶鞘以及苞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叶片下方发病枯萎。如果种植区域温度较低且相对湿度较高,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该病害的蔓延范围。
2.5玉米根腐病
玉米根腐病本质上是由腐霉菌、丝核菌以及镰刀菌而引起的病害。其中,由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会使植株根系逐渐变为褐色并腐烂,严重降低作物对于养分的吸收能力,导致植株矮小发黄,严重时会出现植株死亡的情况。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主要作用于植株根须以及中胚轴并逐渐向外扩展,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萎。由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主要作用于根系较为幼嫩的部分,其会导致根系顶端腐烂变黄,严重时会使植株枯萎死亡。如果在玉米植株生长过程中出现积水等情况,便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根腐病的蔓延速度。通常情况下,根腐病的发病概率较低,但在部分特殊环境下,该病害会导致玉米作物大量减产[2]。
2.6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是当前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其主要发病部位为玉米叶片以及叶鞘部分,严重时也会感染玉米苞叶。其主要致病菌为高粱柄锈菌。在玉米植株发病时,致病菌会在发病部位形成绿色斑点,进而转变为褐色的疱斑。通常情况下,锈病孢子堆较大,为圆形或椭圆形,主要分布于叶片两面。发病初期,其会主动覆盖在叶片表面,并在叶片表面留存,锈病发病后期会形成黑色的孢子堆,其大小在1~2毫米之间。
该病在我国的发病历史较长,各省市均有分布,并且该病在近些年的蔓延范围逐渐扩大,我国部分温带地区也有检测到锈病的实际案例。一般情况下,其主要发生于玉米植株后期,通常不会影响玉米实际产量。但在近些年,该病的发生范围、发生概率逐渐扩大,该病的发生时间逐步提前,其会导致植株未能发育完全便发黄枯萎,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实际产量。部分锈病暴发区域会减产20%,抗锈病能力较差的玉米品种会减产50%以上,甚至极易感病的品种会因锈病发生较早而出现绝收等问题。
3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中的应用策略
3.1绿色农业防控
3.1.1前期准备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为保证绿色农业防控技术能真正发挥自身价值,种植人员要在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前完善技术应用准备工作,为其设计较为科学完善、能长期应用的绿色防治体系。例如,对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而言,该县总面积为920平方千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较为分明,夏季时间较长,雨水集中,昼夜温差较大,是良好的玉米种植区域。为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襄城县在全面分析自身情况后,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应用重点。该技术能全面考量大豆与玉米的生长习性,可以在提高玉米种植优势的前提下,增强大豆作物的光照强度,降低病虫害的危害,属于应用效果较好的农业防治技术。在该技术应用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在时刻考量当地种植规律的基础上,依托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化病虫害治理流程。首先,要明确种植区域实际情况,开展合理规划,确保玉米植株拥有良好的生长空间,其能在全面提高光照面积的同时,增强植株养分吸收效率,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为进一步降低病虫害对植株的影响,种植人员要从玉米秸秆处理、播种前整地等工作出发,尽最大可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保留农田内的各类养分,为玉米植株的后续生长提供保障。其次,要按照市场需求以及种植区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对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而言,应选择中矮秆、适宜密植、抗倒伏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其能在全面吸收种植土壤内养分、良好生长的同时,为大豆植株提供充足的光照,提升种植户整体效益。种植前,种植人员要开展科学处理,将种子放入防治药剂内进行搅拌,灭杀种子表面可能存在的致病菌。种植人员可以利用药剂拌种以及晾晒等方式提高种子发芽率,降低病虫害对植株的影响。再次,为保证玉米作物的整体产量,种植人员要在栽植过程中,全面分析土壤内部的元素构成,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方式增强化学肥料的应用效率。通常情况下,要在种植过程中使用一定量的有机肥以及化学肥料。以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为例,对于产量在7500千克/公顷的玉米田地,可以使用100千克的磷肥、120千克的钾肥、200千克的氮肥以及15000千克的农家肥,以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3]。
3.1.2技术应用
通常情况下,绿色农业防控技术主要应用于植株生长前期以及中期。种植人员需明确种植区域的实际环境,确保绿色农业防控技术能达到相应效果。对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而言,该县主要为浅山区以及平原区,春季较为干旱,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后续玉米病虫害治理的难度。因此,种植人员要在玉米种植中期开展严格管理,做好补苗、除草、防倒伏等工作。例如,在玉米种子发芽后,要及时检查种子的发芽率,如果发现种子未能成活,要尽快完成补种等工作,为玉米高产种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玉米种子发芽的15~45天内,应按照植株种植要求开展除草工作,全面清除种植区域内的杂草,避免杂草与玉米植株抢夺养分而降低玉米的抗病能力。以玉米斑病防治为例,该病害具有较强的浸染能力,在病害严重暴发时会进一步降低植株产量。而该病害与种植区域的温度以及湿度有直接关系,当周围环境在20~25℃且相对湿度为90%时,病害蔓延速度将会提高。为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种植人员可以在考量植株情况的基础上,及时摘取发病的叶片,避免致病菌大规模蔓延。同时,良好的光照能降低种植区域的湿度,有效控制玉米斑病。
3.2绿色化学防控
从当前玉米植株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情况看,为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应有效使用化学防控技术,在保证植株整体产量的前提下,降低化学药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种植人员要在全面考量药物危害性以及病虫害情况后,选择合理的药剂。一方面,应有效抑制病虫害的蔓延。另一方面,需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农药,增加玉米作物产量,确保消费者能买到绿色健康的玉米农产品。
3.2.1虫害化学防控
虫害化学防控本质上是指利用化学药剂来完成害虫防治工作,具有见效快、防治效果良好的优势。但由于其主要使用农药来灭杀区域内的害虫,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农田周围环境。因此,要将药物应用安全作为管理重点,在虫害发生前期便开展药物喷洒工作。同时,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种植人员可以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分析种植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利用智能设备完成药剂喷洒工作。该方法能智能控制药物使用量,开展精确防治,在保证害虫防治效果的同时,降低资金支出。例如,在玉米粘虫的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自走式喷雾设备完成化学防控工作。如果发现种植区域内受虫害影响的面积较大,种植人员需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启用无人机开展大规模的化学药物应用。为增强玉米粘虫防治实效性,可以选在早上九点之前或傍晚五点以后开展药物防治。在化学药剂应用前,种植人员需利用病害防控技术,分析单位种植区域内的害虫数量,如果发现每100株玉米作物上有30只以上的玉米粘虫,就可以将辛硫磷乳油等药剂混合喷洒于害虫暴发区域。此外,对于玉米粘虫而言,需在害虫虫卵孵化以及幼虫期开展防治,使用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生物防治药剂,例如球孢白僵菌等,以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4]。
3.2.2病害化学防治
在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过程中,种植人员可以使用噻霉酮药剂。同时,种植人员要在玉米种子播种前,使用药剂拌种的方式,降低病虫害对植株生长的影响,有效灭杀种子中可能存在的虫卵以及致病菌。例如,如果当前种植区域容易出现病害,应在药剂拌种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烯唑醇以及生物农药等化学药剂,完成药剂拌种工作,提高玉米植株病虫害防治效果。
3.3绿色物理防控
物理防控技术本质上是针对种植区域病虫害的实际特征,利用物理方法完成防治工作。该方法能有效灭杀田地内的害虫以及致病菌,对其进行良好的防治。种植人员要在应用物理防控技术前,遵循预防为主的防控原则,使用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分析种植区域内植株各阶段的生长情况,创建完善的病虫害物理防控计划。例如,对于玉米粘虫等害虫而言,该类害虫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且趋光性较强,因此,种植人员可以参考虫害发生风险以及虫害暴发时节,在种植区域内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通常情况下,要按照每公顷15台杀虫灯的标准完成防治工作。同时,为有效防治玉米螟,种植人员可以进一步分析该害虫的生活习性,按照其生活特点制定相应防治策略。该害虫通常会在植株叶片部位产卵,待虫卵孵化后,玉米螟幼虫便会在叶片上生长,严重破坏植物叶片能量输送。因此,种植人员可以在每年六月份,即玉米螟产卵时节,详细巡查植株叶片部位,全面处理感染玉米螟的植株叶片,为后续植株高产稳产打下坚实基础[5]。
从实际情况来看,物理防控技术虽然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植株的破坏,获得良好防治效果,但该技术成本投入较高,太阳光杀虫灯等现代防控设备只适用于种植水平较高的区域。种植人员要在充分考量实际情况后,选择合适的物理防控技术。
3.4绿色生物防控
生物防控技术也被称为天敌防控技术,该技术本质上是指在虫害暴发区域引入害虫天敌,创建完善的生态链,运用上位生物灭杀下位生物,有效降低害虫对植株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种植人员在应用该技术前需要考量虫害暴发时间,投放合适的生物。例如,在蚜虫的防治过程中,可以引入一定量的瓢虫,全面灭杀蚜虫。而部分寄生性的昆虫例如赤眼蜂等,其成虫会在害虫虫卵内产卵,幼虫会取食寄主,能有效防治玉米螟。同时,部分生物制剂也具有良好的害虫防治效果。例如,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害虫特点,形成新型微生物杀虫剂,于玉米植株播种前在选定土壤中进行播撒,在玉米生长期可以将绿僵菌杀虫剂喷洒于玉米全株,可以有效杀灭害虫。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防控技术已经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得到了有效应用,种植人员应在科学分析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后,了解病虫害对植株的影响,选用合理的防控方式。通过应用科学的防控技术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云,杨会,蒋成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提升建议[J].农技服务,2023,40(08):67-70.
[2]齐庆英.绿色防控技术在镇宁县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浅析[J].南方农业,2023,17(14):23-26.
[3]赵文伟.玉米有机旱作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探讨[J].河北农机,2023(03):109-111.
[4]唐婕.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现状及改进策略[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03):98-99+102.
[5]崔继君.浅析玉米有机旱作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种子科技,2020,38(0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