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的高校钢琴集体课

2024-06-12 13:53胥丹青周旭
艺术大观 2024年10期
关键词:钢琴集体课美育文化

胥丹青?周旭

摘 要:钢琴集体课作为一门基于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艺术类选修课程,在高校教学中,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帮助他们探索和拓展对艺术的追求的重任。在美育视域下,该课程由“工具理性”的手段提升至追求“价值理性”的学科精神思想与意义。通过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在体现其学科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在受教育时的主观能动性与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美育;文化;综合培养;钢琴集体课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0-0-03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马科斯·韦伯在20世纪初对人类的行动提出“合理性”的概念。“工具理性”为通过某种手段达到目的,“价值理性”则是在“工具理性”的基础上注重精神思想,追逐意义与价值。新时代的中国高校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注重知识结构综合化与跨学科的融合,使多學科与美育协同发展,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文化自信。由此,钢琴集体课在发展中不仅要保持课程的优势,更要建立清晰的教学策略思路,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一、集体课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美育已被纳入了国家执政纲领,并赋予了其新时代的新含义、新任务与新要求。为此,教育部于2019年颁发的工作意见中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1]新时期下的美育并非指具有培养情感,提高审美能力等单方面的作用,还有促进人的素质和谐发展的价值,从根本来说,美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中的分支,由单一学科逐渐成为提升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学科。钢琴集体课作为艺术类的选修课程,已进入由“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的阶段,即通过掌握一项艺术特长,借助其丰富的音乐知识与相关的文化知识,使学生自主探寻作品中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立体化,知识的全面化。

二、钢琴集体公共课在高校课程中的优势

最早的钢琴集体课可追溯到李斯特时期。作为19世纪著名的钢琴家、教育家,李斯特常常以组课形式传授学生演奏技巧和提升音乐鉴赏能力,这种早期的集体教学模式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大师课(masterclass)。如今,钢琴大师课是向学生传达更为精湛的演奏技巧、音乐处理以及展示不同学派的音乐精髓,侧重于有一定基础或钢琴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大师课的专业性来说,钢琴集体公共课旨在普及音乐知识,加深大众对音乐的认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受众对象倾向于基础薄弱或零基础的音乐爱好者。

(一)提高教学效率

相比传统一对一以单个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钢琴集体课同时对多个学生进行统一教学,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与多人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利用集体指导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节省教学成本,同时学生受益面更广,也更符合高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数码多媒体钢琴实验室的出现给钢琴公共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由教师操纵的总控台连接每台电钢,在上课内容讲授完毕后,学生可戴上耳机自由练习,与其他同学互不干扰。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总控台选择任何一个学生弹奏,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室两旁可悬挂显示器作为辅助学习工具,学生通过显示器仔细地观察教师的手形和弹奏中的细微动作,以达到一对一教学中直观的示范演示。同时,电钢省去了传统钢琴的调律等维护成本,节省大笔资金开销。由此可见,高科技的发展为钢琴集体课教学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也使这门课的优势得以充分凸显。

(二)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集体课程的“心理效应”与“群体动力效应”下,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把学习转变成自主学习,从单一的学习方式转换成合作学习模式,在培养学生个人学习能力时建立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师集体指导后,开展小组讨论、游戏、合奏等活动是对加强对钢琴键盘技巧移调、和声、即兴创作、视奏等基本技术的掌握,不仅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还培养其对音乐自主探索的独立性与敏感性,对音乐表达的自我解释与感受,对理论知识正确的理解,巩固所学内容,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小组课题讨论时,学习模式由单一探究学习转换为合作学习,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意见交换,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知识结构交流与碰撞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合力,用集体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把自主自学成果转化成实际输出并加以分享,用交流与展示的方式锻炼与发展自我的社交能力,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学习兴趣与热情,在交流过程中日臻完善,达到提升独立思考能力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的目的,使钢琴集体公共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创造无限的价值。这也是西方教育法与中国传统经典瑰宝的契合,独学无友,不能切磋,势必孤陋寡闻,学业难进。

(三)思维的多元化

美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对美对艺术的认知及鉴赏能力,同时也是对多元化思维的培养,即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具有严谨缜密的理性逻辑思维是高校对学生培养的根基,也是促进科技创新的立足根本。但在注重知识结构综合化的今天,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也要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高校开展美育,其功能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思维的培养,更在于形象思维的建立及发展。例如,音乐表达是通过主观感受创造而成的,学生通过对钢琴的学习,激发对音乐的思考,促进想象力发展,通过第一直觉印象的感悟,从理性的思维中释放自我,唤醒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对作品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展现独一无二的自己。科技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双翼代表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两者不可分割,从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思考,获取灵感,达到共通的能力。通过美育对形象思维的开发,结合理性逻辑思维的加持,才能培养出思维多元化,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高素质学生。

(四)培养自信

自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鼓舞每个人从个人小舞台开始挑战困难,不断进步。自信的人能够正确评估自我,以尊重的方式接受他人意见,在接受他人意见中不断完善自我。自信的培养可谓有多种方式,为此,无论在哪种教育形式下的自信培养都是重中之重。从高校的综合教育来看,学生普遍缺乏面对公众展示自我的锻炼。而钢琴集体课程从开课初期就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表演机会,如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通过每一次的表演,锻炼心理素质,获得荣誉感,在每一次的表演后,其他同学可给予友善且中肯的意见以使演奏者进步。演奏与意见的结合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曲目量,锻炼心理素质,增加演奏经验,减少面对公众演奏时的焦虑,还培养了敏锐的听觉与缜密的思考方式,在客观有效的自我反省中强化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也符合一环扣一环有效的链条式学习模式。学生在这种轻松且积极的学习环境中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在共情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奏技巧,在无形中培养自信心,达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综合人才的培养。

三、综合教学思路下的策略

(一)合理的教学安排

在设计钢琴集体公共课时需要立足于实际,综合考虑高校现有的资源再进行分配利用,才能实现教学安排的合理化。集体课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成本,但教师如不考虑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照统一模式教学,最终会在实现高效教学目的上大打折扣。由此可见,进行人数合理化的分配与有效授课时长的设置是推动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关键步骤。

(二)清晰的教学思路

清晰的教学思路给予公共课积极的影响,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在教学思路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实用的教学大纲,确保课程高质量的开展。为了使钢琴集体课在高校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教师要加强教学核心内容的深入把握,在制定短期和长期教学大纲时要以基本概念为基础,配合相应的练习任务,从课堂重点延伸至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作品,在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下,通过讲解轻松有趣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选修钢琴集体课的学生拥有不等的优势条件,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况,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已拟定好的教学大纲中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计划,以便照顾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例如,对知识点接受困难的学生要加以额外内容的辅助练习,对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曲目。同时,注重实用性与可行性,发散性与灵活性的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创作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由兴趣转为坚持。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积累特别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建立教学策略资料库,随时修改和补充。由此可见,教学思路应从大体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精确到每一步。

(三)丰富教材的种类并优化教程设计

2022年由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材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凸显中华美育精神,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3]要实现美育作用最大化,必须科学化编创教材,加强与多元化文化的联系,建立乐曲智库,打造专业课程标杆并加以推广。从我国现有为数不多的高校钢琴集体课教材来看,大部分曲目以西方主流音乐为主,中国民族音乐較少,由戏剧改编的钢琴曲几乎为零,而世界其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等地区的音乐形态并未涉及。所以在教材内容选择上不仅要包含基本的技术讲解,音乐理论与音乐史常识,全球各民族音乐,现代音乐等,更要立足于本土音乐,加强民族音乐内容学习,提高民族音乐钢琴化的比例。在如今被流行音乐包围的音乐文化大环境下,大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尚有欠缺,通过在高校开展钢琴集体课进行民族音乐内容的输出,促进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弘扬民族文化。

(四)教学哲理

教师必须具备清晰的哲学视角,不仅要对自己从事的教学任务进行积极思考,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遵从符合人与学科发展的自然规律。早在1835年,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书中指出,“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规律。”[4]由此可见,在实施每一门科目的教学方法时,必须符合这一科目的来源或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作为授课者,先应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以及学科规律发展,避免单向灌输,坚持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并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主动性学习的能力,这种持续性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学生实现个人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不进则退”,不仅是谚语,更是每个教师需要谨记的座右铭,教师不仅要从专业上不断进步,更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定期进行系统的课堂评估、同行评估和自我评估,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授业水准与教学思想。

四、结束语

音乐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声音。通过高校对美育的重视,从钢琴集体课的开展出发,提高学生艺术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以包容的态度对待音乐的多元化与社会现象的差异化,这不仅是高校教育发展贯彻的目标,也是美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04-02)[2019-04-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appinstall=0.

[2]栗嘉忻.新时代高校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教育部.深化公共艺术课程改革推进高等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2-12-01)[2022-12-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12/t20221201_1010266.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4]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钢琴集体课美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谁远谁近?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中的四手联弹教学研究
美育教师
学前教育钢琴教学“1+1”改革模式初探
地方高校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