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歌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2024-06-12 13:53赵悦程卉萱
艺术大观 2024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赵悦?程卉萱

摘 要:西北民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西北地区人民长久以来的生活风貌和精神风貌。在“春雨工程”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从“春雨工程”的角度出发,深化对西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本文基于当代社会背景,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西北民歌的传承策略:通过音乐教育促进传承、赋予民歌时代属性以及向民间音调注入文化内涵。同时,本文还深入探讨了“春雨工程”在推动西北民歌传承与创新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以《青春舞曲》新疆民歌为例,细致分析西北民歌的创新情况。

关键词:西北民歌;当代社会;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7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0-00-03

一、当代社会背景下西北民歌的传承策略

(一)音乐教育促进传承

文化是一种集合体,由多种要素构成,如习俗、信仰、文字、语言等,在发展节奏快速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成为维护民族情感、丰富精神家园的重要方式。区别于西方音乐文化的系统化、专业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群体大多为民间艺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民间艺人的口口相传与家族传承逐渐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传承相较,东方音乐文化的传承更为自由、随意,继而导致部分古老的民歌文化逐渐流失在历史长河中。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地方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西北民歌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传承的难题。为确保西北民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实现可持续传承发展,确实需要适当规范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根据地方特色,将当地民歌文化嵌入当地音乐教育体系中,借助教育的力量使更多人了解民歌文化。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西北民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传承时,确实可以依托音乐教育来促进文化传承。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部分艺术院校从文化视角出发,特别增设了民歌课程,然而各院校予以的重视程度、资源条件各有不同,最终所表现出的民歌文化传承效果也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将民歌文化融入音乐教育呈现出了不可忽视的传承效果。结合当前的音乐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将民歌相关的各要素进行整合,借助一门课的形式全方位传递戏曲、民族器乐、民歌等文化内容,这就导致民歌文化仅可以概论性方式传递。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视域下,其可转变传统的传承方式,从实际出发,对西北地区的民歌文化要素进行集中整合,将西北民歌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融入现代音乐教育框架中。

例如,从西北民歌中精心提炼出其旋律特色、歌词内容、文化背景等关键性文化要素,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中。针对西北地区的学校,可以特别设计一系列校本课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专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西北民歌。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还能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让西北地区的独特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当西北民歌作为文化教育内容融入高中、高等教育中时,此时学生的实践执行能力增强,可围绕西北民歌开设实践性学习课程,如西北民歌专项练习跟唱、西北民歌特色乐器学习等,还可引入项目式教学法,以实践性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体验西北民歌特色,继而呈现出优异的西北民歌音乐教育效果。

(二)赋予民歌时代属性

文化传承历史悠久,需确保文化要素的长远流传,以推动西北民歌在当代的传承,并落实新时代的文化传承战略。但在西北民歌文化传承弘扬过程中应注意,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适应性不同,为确保西北民歌文化的传承效果,需立足于实际,结合社会背景赋予西北民歌新的时代属性,确保西北民歌能够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实现良好传承。从本质上来看,音乐文化属于不同时代在精神风貌上的产物,在其所在时代发挥出其作用价值后,逐渐完成其历史使命,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会因不再适应新社会环境而逐渐消亡。因此,为保留西北民歌中的文化内涵,促进西北民歌的传承与弘扬,可根据西北民歌特征及特色融入时代属性,使西北民歌能够以时代属性为切入点,融入当今社会环境中。

西北民歌中所蕴含的时代内涵深厚,在当今社会环境中,可基于“春雨工程”将新时代要素(如价值观、新音乐审美、志愿者服务等)与西北民歌良好衔接,在充分把握西北民歌文化精神的同时,可在保留原有文化特色的同时,按照新时代美学标准对西北民歌进行适当改编创新。结合我国当前民歌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有太多民歌传承的经典案例,如《玛依拉变奏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及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等,该类民歌之所以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广为流传,是因为其符合新时代社会主流思想,由此可见,符合时代需求的民歌更易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传播传承[1]。

(三)民间音调注入文化

西北民歌,作为西北地区精神文化风貌的璀璨瑰宝和主要载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在当下社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西北民歌的传承过程显得尤为关键,需要我们在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审慎而富有创新性的修改和补充,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同时确保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在该过程中,相关研究者应在深度挖掘乐器、旋律中的文化要素基础上,对西北民歌本身所承载的精神风貌进行探究与分析,结合时代特征对西北民歌文化要素进行理性判断。

西北民歌传承期间,必须重视西北民歌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不可一味强调传承弘扬而忽视西北民歌的文化本质,学唱民歌并非仅仅是传承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欣赏西北民歌的旋律时,能够深刻领会其文化内涵,感受到西北地区人民在创作民歌时所蕴含的精神追求。我们需要确保传承的过程中,不仅保留民歌的原始韵味,还要传达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避免出现仅仅改变表面形式而忽略内在精神的“旧瓶装新酒”现象。这样,西北民歌才能真正实现其传承与弘扬的目标,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必须注意挖掘西北民歌中的文化内核,摒弃表面的形式,深入其内在的文化和精神,以确保西北民歌可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的传承[2]。

二、“春雨工程”对西北民歌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于2023年5月6日印发《“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计划实施方案》文件,即文旅公共发〔2023〕48号,“春雨工程”属于一项符合新时代社会建设需求的文化工程,提出了旅游、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等促进民族交往交流的形式,并对“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加以强调,指出在“春雨工程”践行与推进期间,应从“送文化”发展为“种文化”,并进一步延伸为“兴文化”,以“文化润疆”为核心加快西北建设。由此可见,“春雨工程”对西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其一,“春雨工程”指导传承方向。在文旅公共发〔2023〕48号“春雨工程”文件中,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式,即文化惠民志愿行、艺术创作志愿行、公共文化志愿行、文化传承志愿行、产业共创志愿行,而西北民歌作为重要的文化形式,其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则可按照“春雨工程”内容而明确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方向,确保西北民歌能够把握传承正确方向不动摇。

其二,“春雨工程”提供创新思路。“春雨工程”指导性文件明确指出,应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目标,在挖掘当地文化遗产的同时,采用展览、数字化等方式创新文化形式。在此基础上指出文化创新应坚守本心、坚持本味,统筹运用各类渠道及资源合理创新文化形式[3]。

由此可见,西北民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进行创新与传承时,将“春雨工程”作为指导,按照“春雨工程”整体思路而梳理与明确西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道路。

三、以《青春舞曲》新疆民歌为例分析西北民歌的创新

(一)创新尊重传统风格

新时期下,民歌创新不断增多,许多出彩的改编作品呈现在大众眼前,也有许多改编不当的作品未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西北民歌作为我国传统民歌艺术的重要组成,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当地居民的美好心愿和寄托,要想使民歌在创新中传承、发展,改编创新少不了对传统风格的尊重与保持。在《青春舞曲》中,其融入了大量新疆民族音乐特色,同时保持原始民歌特色,在该情况下,歌曲原型更加充实、饱满,听众能够较为直接地感受了解到新疆民族音乐的风情。因此,在创新西北民歌时,也可以做出如下借鉴创新。

1.歌曲长度不拖拉,歌曲内容不单调

创新传统民歌时,要适当保留民族鲜明的特色,如重复变化、集中压缩、主题展开、旋律移位等,确保民歌创新改编不改艺术魅力[4]。例如,《青春舞曲》前后引子加尾声共有六段,对于具有7小节的民歌原型,在歌曲长度上做出调整,但并未拖拉,《青春小鸟》有三段,《舞曲》增加了内容变化,不显单调。

2.调式调性丰富歌曲层次

原型歌曲调式为七声音阶,整体旋律朴实且简洁,但《青春舞曲》保留小调的同时,大量融入#1、#2、#4、b7等变化音,创新改变新疆民歌音乐色彩,依托于转调手法丰富音乐层次。

3.适当丰富节拍

维吾尔族族民歌具有鲜明特点,即节拍丰富,且节奏多在慢板或散板开始,然后逐渐转入中板、快板、急板,带动听众情绪,逐渐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但是对于原型民歌而言,其拍子是4/4,一些改编拉宽了节奏型,但是维吾尔族语言具有重音后置的特点,所以在《青春舞曲》中,适当增加节拍和附点,同时弱起句尾话音,在尊重原型民歌风格的同时,合理地融入民族特色[5]。

(二)中西结合创新技法

《青春舞曲》作為一首脍炙人口的新疆民歌,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为了推动《青春舞曲》等民歌在西北地区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应当以创新为核心动力,通过创新的方式使这些民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青春舞曲》最初在维吾尔族民间流传,并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色彩区。在北疆和东疆地区,传唱的《青春舞曲》通常采用五声或六声音阶。而在南疆地区,这首歌曲则多采用七声音阶,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这些不同的音乐色彩区反映了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青春舞曲》传承期间,王洛宾、胡廷江对原版《青春舞曲》改编创新,上述两版属于新时代背景下最主要的《青春舞曲》新疆民歌创新形式。二人对《青春舞曲》进行创新与改编时,创新式融入了西洋花腔技法,使西洋音乐、新疆民族音乐以《青春舞曲》民歌为载体实现了创新融合,深化了《青春舞曲》原有的音乐形象。结合两版改编创新情况来看,主要运用西洋花腔技法表现出了《青春舞曲》中“青春小鸟”的欢快、活泼形象,使“青春小鸟”形象在《青春舞曲》新疆民歌中更为生动。在此基础上,王洛宾、胡廷江对原版《青春舞曲》改编创新时,还充分引入了变奏、转调等技巧手法,使《青春舞曲》的艺术表现空间更为宽广。由此可见,《青春舞曲》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了优秀效果,使原有的民歌作品焕发了新的生机,对于其他西北民歌,同样可按照该思路,借鉴《青春舞曲》新疆民歌的改编形式,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

(三)舞曲节拍突出特色

《青春舞曲具有一定的“舞曲”特色,属于西北民歌中较为典型的舞曲民歌,在现有民歌创新版本中,为突显《青春舞曲》中原本的舞曲特色,创作者在创新期间大规模运用了舞曲节拍,甚至创新式融入了“探戈”的节拍结构,借助该方式极大丰富了《青春舞曲》的曲调结构,并使《青春舞曲》更具舞蹈性与韵律感。除此之外,舞曲节拍的融合充分突显了《青春舞曲》中的音乐特色,且提高了民歌的时代性,更易吸引当代年轻人,在创新的同时,保留了民歌特色,还为民歌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便利。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西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春雨工程”的指导下,我们应深入挖掘并充分尊重西北民歌的原始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巧妙地融入现代元素和特色节拍,以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这样,西北民歌不仅能够在社会公众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还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束语

西北民歌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发展时,可借助音乐教育方式促进传承,将西北民歌融入音乐教育体系中,将新时代要素与西北民歌有机结合,用于提升西北民歌在当代社会中的适应性,与此同时,可在西北民歌中融入文化要素,进一步深化民歌文化内涵,为其传承发展提供助力。在“春雨工程”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应认识到该工程对西北民歌传承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并精细化把握民歌的创新要素,在创新的同时保留民歌传统风格和特色,引入中西结合的方式合理创新,并注意突出民歌的原有韵味和文化底蕴。这样的创新方式有助于让西北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光彩,并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宁馨锐,沈世家.地方民歌的艺术表征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分析[J].艺术品鉴,2023(35):181-184.

[2]林林.对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3(04):12-16.

[3]郑双花,李晨熙.地方民歌的声乐艺术价值、传承困境和发展路径探讨[J].参花(上),2023(11):56-58.

[4]悦贺栋.民族声乐对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大观,2023(26):24-26.

[5]叶静珠穆,李建富.多声部民歌传承人与岁月的碰撞[J].文化产业,2023(21):43-45.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