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刚成 南星星
摘 要: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同学历人口的就业形势可以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教育投资回报率。通过对经合组织2000—2023年《教育概览》数据的分析发现,劳动力市场不断提高的技能要求、各国教育投入的比率缩减以及毕业生个人和社会更高的期望,影响不同学历人口的就业。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毕业生的就业率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上升,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高中毕业生的就业率,没有高中学历的人和高中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率差距也很大。毕业生从教育到工作的过渡变得更加困难,尽管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出生率低、老龄化严重、青年群体规模一直在下降,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成年人的学历一直在上升,且不同学历对就业的直接影响日益明显并在不断扩大。各国可在增加教育机会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历教育,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更高的学历教育。
关键词:就业率;受教育程度;经合组织;期望值
中图分类号:G51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4.05.09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随着多层级教育在世界各国普及面的增大,尤其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国际高等教育学生的流动性增强,经合组织(OECD)国家成年劳动力市场供给量迅速提升,不同学历人口在就业的过程中呈现出差异。OECD认为,高中教育是成功融入劳动力市场的最低教育成就水平,未完成高中教育的所有年龄段的成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中都会受到影响。根据OECD《教育概览》2000—2021年数据,OECD国家25~34岁人口中,未完成高中教育的平均就业率为59%,完成高中和中学后非高等教育的平均就业率为75%,完成高等教育的平均就业率为83%;OECD《教育概览》自2022年面向25~64岁人口开展就业率统计,2023年未完成高中教育、完成高中和中学后非高等教育、完成高等教育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为59%、77%、86%。[1]这说明更高的学历有效提高了就业率,普及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一、不同学历人口的就业情况分析
(一)失业率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降低
在OECD国家,个体就业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自身技能之间的匹配度,失业率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学历较低的人尤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即使他们积极寻求,也不太可能成为新兴劳动领域的参与者。2023年,OECD国家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成年人的失业率比没有高中和中学后非高等教育学历的成年人低8%。[2]
从不同时期来看。2010年,OECD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失业率在4%以下,受过高中教育的成年人失业率在7%以下,受过高中以下教育的成年人失业率高于10%。高中教育总体上改善了劳动者的就业前景并增强了他们在经济困难时期继续就业的可能性。2011—2021年,OECD国家没有高中学历的25~34岁人口的平均失业率为12.6%,显著高于高中和中学后非高等教育学历的8%和高等教育学历的5.7%,而且这十年各学历阶段的失业率都高于2000—2010年,说明OECD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加剧了失业问题,且随着时间推移,低学历者失业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从失业时间长短与学历之间的关系来看,OECD平均有29%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成年人失业12个月或更长时间,相比之下,受过高中或中学后非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为36%,受过高中以下教育的成年人为41%。2022年,平均31%的高等教育失业成年人失业超过12个月,而高中或中学后非高等教育以上成年人为35%,受过高中以下教育的成年人为40%。[3]在大部分OECD国家和伙伴国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的长期失业率明显低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成年人。
(二)就业率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提高
已有研究证明,个体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找到更好的工作。[4]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高中毕业生,具有较高学历的劳动力的就业率普遍较高。在30个OECD国家中,有18个国家的高中毕业生比没有高中学历的人就业率高出10%。除了墨西哥和新西兰,OECD国家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比高中毕业生的就业率平均高出5%。此外,中等教育学历以下女性的就业率特别低,在所有OECD国家中平均为49%,而除了日本、韩国、墨西哥和土耳其,OECD国家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女性就业率高于76%。说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使得更高的教育程度和更高的就业率相匹配。
在OECD国家,尽管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只有66%的女性就业,而男性则为80%,最低学历为高中以下的成年男性就业率明显高于成年女性。在受教育程度最低的成年人中,就业率的性别差距最大。最高学历为高中以下的25~64岁群体的就业率性别差异为20%(男性66%,女性46%),这一差异在接受过高中或中学后非高等教育的群体中减少到15%(男性81%,女性66%),在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中,这一差距进一步减少到9%(男性88%,女性79%)。說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就业率的性别差异缩小,在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中就业率性别差异最小。
(三)受教育程度和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显著影响就业稳定性
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中,不活跃(inactive)的人(即不找工作的人)的占比较高。2016年,OECD国家平均有12%的25~34岁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不活跃,2023年这一比率降至9%;2016年接受过高中或中学后非高等教育的成年人这一比率为20%,2023年这一比率降至16%;2016年未完成高中教育的成年人这一比率为36%,2023年这一比率降至31%(见表1)。
对于一小部分成年人来说,不活跃的原因是他们很快就会继续接受教育。OECD国家25~29岁人群中,平均1/3的不活跃成年人仍在接受教育。在未继续接受教育的成年人中,女性主要是选择照顾孩子,男性主要是出于健康和其他因素。[5]在所有受教育程度层面,女性的不活跃率均高于男性,但在没有完成高中教育的成年人中尤其高。平均而言,OECD国家中,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中有近一半(45%)不活跃,而男性则不到1/5(18%)。这些不活跃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男女就业率的差异。[6]
在OECD国家,没有完成高等教育就弃学的成年人更有可能成为没有在接受教育、受雇或培训(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ning,NEET)的人。2019年,OECD国家平均10.8%的25~29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NEET,接受过高中或高中以上非高等教育的人这一比率为16.8%,没有接受过高中教育的人这一比率为40.1%。在立陶宛、斯洛伐克和南非,未接受过高中教育的25~29岁的人成为NEET的占比超过60%。因此,至少完成高中教育才会大大降低成为NEET的风险。
提高受教育程度会降低男女员工只从事兼职或临时兼职工作的可能性。在OECD国家中,平均25%的未受过高中教育的男性从事兼职或半年制工作,而最高学历为高中或中学后非高等教育的男性为19%,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为17%;对于女性来说,无论受教育程度如何,她们从事非全日制或半年制工作的可能性约是男性的两倍。[7]
职业教育和培训通常面向接受過高中教育或中学后非高等教育的人。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回报,相对来说,一些拥有强大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的国家在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方面更为成功[8],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的就业率普遍高于没有接受的人。在OECD国家25~34岁群体中,完成了职业课程的平均就业率(80%)明显高于没有完成职业课程的平均就业率(70%)。同时,接受过职业高中或中学后非高等教育的人失业率较低,为7.4%。与接受普遍高中教育的成年人相比,接受职业高中教育或在高中教育阶段接受过职业教育训练的成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更好,高中或中学后非高等教育中的职业课程通常旨在帮助学生为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好准备,相比之下,学生在高中教育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往往不太明显。
(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降低不同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差异
在有地方劳动力状况数据的16个OECD国家和伙伴国家中,受教育程度较低地区之间的平均就业率差异往往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之间的差异更大。例如,2017年美国未完成高中教育的成年人中,各州就业率从31%到66%不等,这一数据在2019年为30%到70%不等;而2019年受过高中教育的成年人的就业率从61%到78%不等;2019年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的就业率在各州从77%到90%不等。同样,在意大利各地,未完成高中教育的成年人的就业率从35%到74%不等,而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的就业率从64%到89%不等。[9]
在许多国家,首都地区的就业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班牙2017年首都地区未完成高中教育的成年人的就业率为59%,高于全国54%的平均水平;哥伦比亚2019年首都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就业率为86%,高于全国83%的平均水平;2022年希腊首都所在的阿提卡地区获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的就业率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约3%[10],2023年高出约5%[11]。但是,在OECD国家中,首都地区往往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就业率最高的地区,例如,智利首都地区的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就业率排名全国第三。[12]
(五)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明显增加相对收入且实现更快的收入增长
在所有样本国家,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都呈正相关。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收入都大大高于高等教育学历以下的人;高等教育毕业生与高中教育毕业生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比高中与初中或以下教育毕业生的差距更为明显。这表明高中教育是一个转折点。2001—2005年受过高中以下教育的人的收入是高中毕业生收入的60%~90%,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比受教育程度低于高中水平的人高出50%以上。受教育程度相同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收入差异明显,女性的收入低于男性:2005—2010年,各国女性收入是男性收入的50%~80%。
2016—2023年,OECD国家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或同等学历的人的收入高于拥有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的人,后者的收入高于拥有短期大学学历的人。拥有短期高等教育学历的成年人的收入比拥有高中学历的成年人高出约20%。拥有学士学位的人的收入优势为43%;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的收入更高,尤其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收入优势为93%,说明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收入优势因高等教育层级不同差异明显。
更高的教育水平通常转化为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虽然具有较高资历的人通常更容易看到他们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通常在职业生涯开始时收入较低,而且中年之后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潜在的更高收益和更快的收入增长可以成为个人追求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各个国家或地区,收入超过中位数的可能性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平均而言,在OECD国家,2/3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的收入高于所有就业人口的中位数,而没有接受高中教育的成年人中只有1/4。OECD国家2018年没有高中学历的25~64岁人口从事兼职或全职工作的收入比受过高中教育的人低约20%,而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的收入优势约为55%。在巴西,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的收入比受过高中教育的成年人高出150%。
二、基于学历和就业关系的改进建议
结合OECD国家处理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问题,在促进更充分就业从而实现社会与个人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引下,政府、个人和教育系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或改进,以便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与定向引导,促进就业人口合理流动与市场平衡
数据分析表明,在很多OECD国家存在教育和就业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社会公共政策向发达地区倾斜。因此,政府需要调整社会公共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和制度供给,进一步引导就业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流动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和内在要求。为完成就业市场的高质量更新,需要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学历就业趋势和各地区的就业市场差异,合理规划劳动力市场,积极调整和完善各项公共政策,从宏观角度推动区域之间经济的平衡发展。为此,可通过扶持性政策支持与鼓励高层次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与就业,促进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帮助欠发达地区通过引入高层次人才的良性竞争实现当地市场的优化,促使不同学历人群充分参与劳动。
从博弈論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一个由政策部门与利益相关的当事人进行的重复博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外部效应,使某些并不享受该项公共政策权益的社会成员也可能利用公共政策最优化其自身的利益,同时,某些社会成员会因为公共政策的外部效应而受到损失[13]。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既要保护既得利益者的权利,又要保障其他人员的社会权益,促进社会公共秩序的和谐发展。
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政策,及时对就业市场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对高层次群体的核心能力进行维护,对失业和不活跃率较高的人群进行最低工资制度保障,促进失业人群向优质劳动力的合理转化。同时,政府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保障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通过政策调控消除社会制度和家庭关系对弱势就业人群的负面影响,切实把弱势劳动参与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当中,在提高全民就业率的同时降低企业负担。
(二)通过改善择业观与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与社会适应性
对OECD国家不同学历人口的就业趋势分析表明,不同学历人口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人参与劳动的意愿和职业技能也相应增加,相对应的失业率和不活跃率则有所降低。一般情况下,学历较低的人不活跃率和失业率会较高且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度低,再加上部分国家的高福利社会条件会助长低学历人群不积极寻求工作,就可能导致更高的失业率。因此,为缓解不同学历人口就业压力,提高劳动参与率,需要引导每个人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积极选择。
第一,调整期望值,理性选择就业。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需要动机理论,激发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维持因素,包括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和职业安全等;另一类为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责任、发展等因素。[14]就业反映了个体对经济收入的预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和兴趣,以及个体的成就欲望。高学历层次教育能够较好地提升人的就业能力与工作适应能力,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个体对就业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有利于选择到更合适的工作从而提高就业率。同时,个体在就业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实力和专业取向,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就业行业和工作性质,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就业人口的增加调整自身的期望值。因此,个体要对自身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建立职业规划,根据自身的学历和技能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职业,并不断提升适应自己就业方向的学识。学历相对较低的人群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在职业选择上偏向能够提升工作技能的专业型工作,为更多的职业选择做铺垫。随着研究生学历人数的扩大,对普通学历人口就业的“挤占效应”将会逐渐明显,低学历人群竞争优势岗位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因此,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降低期望值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专业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根据OECD国家不同学历的可用就业数据分析,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急剧上升,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大了不同学历人口的就业压力;而且相同学历的就业压力也随着高校扩招有所增大,女性的就业受到进一步挤压,女性就业率低于相同学历的男性。但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的就业率远远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要想获得高质量就业,就需要积极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终身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换言之,在知识技能快速迭代更新的智能化时代,无论何种学历的人都应该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科学合理地优化知识结构,强化知识技能储备,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能够促进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学科或专业,以便于及早形成不懈追求的专业发展动力。在一些特殊领域,高职高专类专业技能人群的就业率高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人群的就业,说明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特殊技能或具备专业特长。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学习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个体用知识不断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有更多的选择权,从而保障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需要国家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扶持力度,在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同时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三,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持续提升就业能力。在可获得数据的OECD国家中,职业培训主要是引导参与者获得特定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与知识,不断提升终身学习与就业能力。职业培训通常面向高中或中学后非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以此来确保劳动力技能和雇主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相匹配。个体要想在劳动力市场解决就业问题,获得劳动参与,除了基本知识储备外,后天的学习至关重要,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和雇主需求,不断学习新的职业技能,才能获得相应的劳动参与权。研究证明,后致性因素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地位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劳动者都应注重后天努力和教育获得,通过终身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丰富教育养成[15]。中学后或高校毕业生应更加注重后天努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持续丰富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在就业与个人发展过程中拥有主导权。
(三)通过专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加大投入,提升教育促进就业的供给力
对OECD国家2000—2023年《教育概览》数据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普遍来看,通过就业率的高低可以反向推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第一,普及高中教育。OECD各国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数据显示,高中学历教育已经被认为是成功融入劳动力市场的最低要求,部分国家已经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普及高中教育,并逐步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成为趋势。2023年,中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1.8%,日益接近义务教育毛入学率,未来几年可进一步通过普及高中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生产力与竞争力的同时,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第二,培养高层次人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度提升对经济和就业至关重要,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更高层次的教育机会,并更好地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提供从事职业的基础技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有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社会分层功能,应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高等教育公平,确保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拥有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分层流动的机会,从而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中的积极作用[16]。国家与高等教育机构可积极引导和鼓励受教育者接受能力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提高民众的专业技能,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打好基础。同时,国家与高等教育机构要通过教育制度等手段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等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竞争需求[17]。另外,要加强高等教育课程和职业之间的关联,让受教育者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适应市场的选择。还要通过对社会经济的解读来培养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注重学术性和实践性,提升高等教育的有用性。促进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可以提高人口就业率,同时降低失业率和不活跃率。即使是一贯重视以知识为中心的学术能力的英国,自20世纪末以来,课程观也发生了重大转向,即从强调学术性能力向实践性能力转化[18]。
第三,加大高等教育資金投入。2012—2018年,OECD国家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比率处于减少的趋势(约1/3的国家增加),虽然政府投入在高等教育经费中仍然占有较大比重,但是政府投入比率的整体平均水平在降低[19]。受新冠疫情的影响,OECD国家近四年的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多数国家的教育财政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缩减。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21年《教育财政监测报告》,2/3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及1/3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在新冠疫情伊始就削减了公共教育投入,势必也减少了高等教育公共投入。[20]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教育经费的充足程度对于教育产出有着显著影响,教育投入的缩减势必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输出,进而影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高受教育程度又直接和高就业率相关。应继续保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持续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强科研、继续教育及其成果转化,科学优化学科布局,发展核心领域,加强理工科等优势学科建设,实现学科交叉,提高毕业生的就业优势,通过提高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比率提升就业率,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结语
教育是对人整体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投资,也是对人类技能的投资。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力,促进个人和社会获得更高质量发展,并减少社会不平等有积极作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也是发展个人生产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关键。教育与就业密切相关。首先,教育可以促进知识的发展,从而转化为技术改进和总体生产力收益,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其次,教育可以提高个体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特定任务,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的同时提高劳动收入;再次,教育可以促进不同性别之间的教育公平,保障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权;最后,教育可以促使个体通过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劳动力市场寻求与自身价值相匹配的工作。总之,机会平等是一个强大而有凝聚力的民主社会的关键因素,教育有利于解决机会不平等问题,为所有年龄段的人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2][11]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3: OECD indicators[M]. Paris :OECD Publishing,2023:74,75,82.
[3][10]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2: OECD indicators[M]. Paris:OECD Publishing,2022:68,66.
[4]李雯靓.本科、专科与研究生学历者就业差异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12.
[5]OECD.Society at a glance 2016: OECD social indicators[M].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6:97.
[6]OECD.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utlook 2020[M]. Paris: OECD Publishing,2020:78.
[7]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0: OECD indicators[M]. Paris:OECD Publishing,2020:73.
[8]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The benefi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M]. 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2011:82.
[9][12]OECD.Regional statistics database-employment rate, by level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age group[EB/OL].(2020-12-20)[2022-08-10].http://stats.oecd.org/Index.aspx?datasetcode= REGION_EDUCAT.
[13][20]邓希泉,曹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4(9):60-73.
[14]潘莉莉.“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及其绩效研究——基于安徽医科大学2001-2010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变化趋势的实证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6):43-48.
[15][16]刘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社会分层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3:245,249.
[17]孙刚成,杨晨美子.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教学改进的典型方式及启示——以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7):126-132.
[18]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89.
[19]World Bank,UNESCO. Education finance watch 2021 [EB/OL].(2021-06-20) [2022-08-26].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5577.
The 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Promotion to Achieving Quality Employment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of Education at a Glance in 2000-2023
SUN Gangcheng NAN Xingx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China)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from higher institution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not only reflects the demands of the labor market, but also reflects the return on education invest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OECD countries Education at a Glance in 2000-2023,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creasing skill requirements of the labor market, the reduction of the proportion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the higher personal and social expectations of graduates affect the employment of people with different degrees. Most OECD countries have witnessed a significant rise in employment rate with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The employment rate of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Moreover, the gap between the employment rate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and those lacking high school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wide.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transition from education to work has become more difficult. Although most OECD countries have been declining due to low birth rates, serious aging, and a declining youth population, the education level of adults entering the labor market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the direct impact of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on employ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evident and expanding.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ne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higher academic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so that more peopl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receive higher academic education.
Keywords: Employment rate; Education level; OECD; Expected value
編辑 朱婷婷 校对 吕伊雯
作者简介:孙刚成,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延安 716000);南星星,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延安 71600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国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创新创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编号:BIA200170);延安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重点项目“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构:科学内涵、发展逻辑与路径”(编号:2022YDZX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