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2024-06-12 06:14徐养武
关键词:融合小学语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地渗透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传统优秀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情怀以及道德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能够引导教育者更好地于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融合 传统优秀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12

在当代社会,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优秀文化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文学修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承。这不仅使得学生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也导致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狭隘。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体现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经典文学、古代诗词、典故传说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元素,将其巧妙融入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学科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融入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使得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丰厚精神宝藏,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传统文化的内涵极为广泛,既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方面,也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传世之作,更体现在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传统延续。这种历史积淀为中华傳统文化注入了独特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是构建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的是道德伦理的培养,强调仁爱、忠恕、谦让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学、文艺作品之中,对其的传承有助于形成社会和谐稳定的风貌。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例如,道教的阴阳五行观、佛教的因果轮回观等,都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反映在古代文学哲学著作中,更影响了中华民族对待生死、对待自然、对待人生道路的态度。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塑造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古代蒙学经典如《三字经》以传统的思想、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通过深入研读这一经典之作,学生将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历史深度和文学精髓,更能建构对传统文化的完整认知。《三字经》以简练的文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总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和伦理观念。学生通过仔细品味其中的三字一句,能够在短短文字中感受到博大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这种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深入学习蒙学经典,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内涵有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三字经》的内容涉及历史、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形成对文化传统的积极态度。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不仅有益于学生在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能够培养全面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和审美水平。传统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学生在阅读解析过程中,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理解作者的用词、句法结构背后的文学技巧和审美观念。这种全面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文字的理解,还体现在学生自身表达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广泛,通过相关教学,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传统文学不仅包括文学作品本身,还涉及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制度等多个领域。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需要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社会观念,从而形成对综合知识的综合认识。这种跨学科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基础和更深厚的人文修养。

3.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通过深入学习经典著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伦理观念。古代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描绘情节来传递一种积极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道、仁爱等。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将深入感受这些道德观念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影响,从而形成对正确文化观念的深刻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当今社会,既要注重科技的发展,也需要有更多具备人文精神的个体。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形成对文化多样性的敏感性和包容心态。这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更为全面的人文素养,使其在面对多元化社会时更具应变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1.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不重视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对古代文学、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内容的轻视和忽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师更倾向于选择现代文学作品和当代语境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对古代经典文学的涉及相对较少。这导致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相对匮乏,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种现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表现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较少涉猎,课程内容更加侧重于当代文学;经典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被较少提及,而更多的注意力被放在了当代流行文学的教学上。这使得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受到限制,难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接触较少,导致在面对传统文化时产生疏离感,难以在心灵深处建构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连接。其次,教师忽视传统文化的融入也会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降低,影响了其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积极性。

2.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不当

这个现象这主要表现在过于偏向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启发性的教学手段,导致课堂缺乏生动有趣的互动环节,学生在被动听讲中难以建立对语文学科的积极兴趣。具体而言,一些教师过于强调单一的讲解和传授,提问环节呈现单一而呆板的状态,仅限于简单的问题回答,未涉及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此外,一些教师在备课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课堂导入突兀,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未经充分准备的教学方式会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混乱,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进而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逻辑脉络的理解,降低了学科感知的深度。过于单一的讲解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使得语文学科对学生而言变得枯燥乏味。其次,互动环节的缺乏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降低,难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3.学生缺乏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一问题表现为学生对古代文学、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内容缺乏浓厚兴趣。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呈现出相对被动的态势,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表现出冷漠的态度,缺乏主动性,甚至因学习负担较重而产生心理压力。这种现象对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构成一定的阻碍。

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探索,导致他们在语文学科中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领悟相对肤浅。这反映在学生对经典诗文的学习上,表现出对这一文化形态的冷漠,缺乏对其深层内涵的关注。这不仅使得他们无法深入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影响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其次,学生缺乏兴趣会直接导致对课堂内容的消极态度,影响学习氛围。古代文学常涉及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表达,若学生缺乏对这方面的兴趣,就难以在学科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会影响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参与,阻碍了知识的有效传递和学科兴趣的培养。此外,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会使得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这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会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了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觉传承的积极性。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减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心的建构。

四、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1.教师丰富素材积累,重视传统文化讲授

教師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研究古代诗歌、了解典故等方式,积累大量的传统文化素材。这包括但不限于《三字经》、唐诗宋词、古代寓言等。形成一个全面的素材库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选用素材,确保内容的多样性和深度。其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素材巧妙地融入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可以结合学科知识点,有目的地引入传统文化素材。例如,在讲解诗歌鉴赏时,选择经典的唐诗宋词进行解读;在进行散文写作指导时,引入古代典故或寓言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巧妙融合,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传统文化。此外,还要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地呈现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展示古代绘画、演示传统手工艺等形式,让学生在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他们的兴趣和参与感。最后,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通过组织课外读书会、古文化体验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例如,组织学生朗诵古诗、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参观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更为深刻的记忆和认同。

2.革新教学方式

为实现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革新教学方式,注重启发性教学和互动式学习。传统的讲述式教学在传达知识的同时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来激发学生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元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生动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打破传统文化学习的枯燥感,提高学生对文化内容的关注度。另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内涵。小组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让他们在讨论中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历史人物或古代场景,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互动式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活力和积极性。

3.渗透传统节日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索欲

教师可以设计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课程内容,围绕节日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相关诗歌等展开教学。通过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例如,通过讲解春节的由来、端午的传统食品与活动、中秋的传说故事等,学生能够逐步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其次,实际案例的引导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主动探索欲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某一传统节日的具体风俗,包括该节日在当地的庆祝方式、传统礼仪等。通过实地考察或观摩相关活动,学生将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这种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传统节日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将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际观察,对传统文化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增强对文化的自主学习态度。这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实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深具意义的任务。教育者需转变思想认识,确立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将其视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挖掘文化资源,充实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让学生更全面地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同时,抓住教学时机,有针对性地渗透传统文化内容,结合教材和生动的教学方式,使传统文化更有机地融入学科学习。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文化体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培养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优化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注重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

参考文献:

[1] 吴小虾《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华夏教师》2023年第24期。

[2] 朱音《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探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9期。

[3] 董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华夏教师》2022年第21期。

[4] 何春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2期。

(徐养武,1979年生,男,汉族,山东济南商河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

猜你喜欢
融合小学语文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