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慧教育引领着教师对语文教材素养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智慧教育”方式下阅读素养资源具有生活性、体验性、人文性特质。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素养资源应当具有语文味、儿童味、生长味。“智慧教育”方式下阅读素养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要注重真、善、美。教材素养资源的开发能让学生感受、体验语文教材的丰富多彩、五彩斑斓。
[关键词]小学语文;“智慧教育”;阅读素养;资源开发
[作者简介]刘露阳(1997),女,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西沿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志码]A
伴随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小学语文教学,在不断地变革、变化着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智慧地应用各种教学平台、云数据等,努力建立一种智慧性能“语文课堂”。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能让学生获得语言智慧、思想智慧、情韵智慧。为此,从语文教材中发掘阅读素养资源,充分激活语文教材中的智慧因子,引导学生智慧性地学习语文,深化学生的语文智慧性学习感受、体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智慧教育”方式下阅读素养资源特征
“智慧教育”方式下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素养资源,包括纸质资源及纸质资源衍生出来的视听媒体资源。只有充分应用资源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在于语文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占有资源的过程,在信息技术所支撑的智慧教育背景之下,语文阅读的方式是多元的,阅读的内容是丰富的,以多元方式支撑的丰富资源会使学生的阅读过程更加深刻,同时也会让学生的阅读具有更多的智慧特征。因此,智慧教育方式下的阅读资源不仅仅是自在性的,更是自为性的。换言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直接应用语文教材中的资源,而且要对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资源进行多模态的转化。
(一)生活性
智慧性的语文教学,不是机械的、枯燥地商讨智慧的概念,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感受、体验。因此,“智慧教育”方式下的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素养资源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是鲜活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1]。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联文本与自己的生活,让学生从文本解读中看到生活的影子。比如,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笔者不仅要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回忆自己的母亲与自己的诸多往事,并将其写下来进行研讨、分享。这样的教学看似与智慧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让学生在回忆自己生活的时候能够向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借力,能够在网络资源占有的过程当中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识到自己对母亲的情感有着怎样朴实的一面,同时又有着怎样需要提升的一面,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讀慈母情深的意蕴与内涵。对语文教材文本中的资源进行生活化加工,能提升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
(二)体验性
智慧性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把握语文教材文本的内容,同时也要把握语文教材文本的形式。“智慧教育”方式下的阅读素养资源应当具有“体验性”。所谓“体验性”,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掘文本资源、解读教材文本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分析语言,进而通过文本语言去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精神等。这种对文本内容、形式的把握不是概念的说教,而是从文本中的字里行间入手的。比如,教学《桂花雨》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具体描写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来体会“摇桂花”的急切心情。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模仿“我”缠着母亲摇桂花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自身的动作、表情等来表现。智慧性的语文教学是一种体验性的语文教学。
(三)人文性
人本性、人文性等是智慧教育方式下语文教学的又一特质。文学就是人学。智慧性的语文教学从“人”出发,努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一种“为了人”的品格。智慧性的语文教学与人的生命贴合。一般来说,智慧性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思想的光辉与人性的光辉交相辉映,智慧化的语文教学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距离人性更近。比如,教学《刷子李》这一篇课文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对刷子李的正面描写,同时引导学生揣摩、把握课文中对曹小三的细致侧面描写。相比较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更能衬托主角的形象特点。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细读、精读教材中描写曹小三的语句,进而通过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来感受、体验刷子李的高超的技艺。智慧性的语文教学,彰显着语文教学的人文之美、人性之美。
智慧性的语文教学具有生活性、体验性、人文性。在智慧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实践语文教材文本中的智慧资源。智慧性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通过智慧性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语文的“美的世界”中徜徉、遨游。
二、“智慧教育”方式下阅读素养资源体现
智慧不仅仅是语文教材的展现,也是学生本质力量的展现。语文教材学要求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语文学习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者。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掘、彰显、弘扬教材文本中的素养资源,而智慧教育方式下的阅读素养资源体现为“语文味”“儿童味”“生长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智慧教育方式下的语文阅读素养资源的发掘,能帮助学生构筑美好的“人生之路”。
(一)让语文阅读素养资源洋溢“语文味”
“语文味”是一种富有教学个性、文化气息,同时又具有美感、诗意的语文学习境界。当下的语文课堂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尽管在教学语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却缺失了“语文味”。不少的所谓的语文智慧课堂,充斥着大量的非语文东西,比如音乐的、图画的、文艺的、表演的,等等。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多姿多彩,却偏离了语文学科的轨道,且又不属于跨学科教学实践,因此也就很难体现出应有的语文味道。真正的具有语文味的智慧化语文教学,应当直面文本本身,从教材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入手。细腻的、精致的语言品味能让学生自由出入教材文本,而对教材文本的自由出入则是语文教学充满智慧性的不竭源泉。比如,一位教师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时,播放《森林狂想曲》,刺激的声响、唯美的画面,的确能给课堂增色不少。但这些都只能作为一种背景与点缀,而不能大肆渲染。多媒体的滥用容易让语文教学异化,或者说容易让语文教学误入歧途。我们认为,只有从文本本身入手,才能将学生带入田园诗的美好意境之中;只有从教材本身入手,才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诗歌中飘散着的浓浓的美感。
(二)让语文阅读素养资源飘散“儿童味”
智慧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基于儿童立场,努力让课堂飘满“儿童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打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去。学生的语文学习应当是多感官的语文学习,他们用小眼睛看、用小耳朵听。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身心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一种通感。比如,教学《山居秋暝》这首诗时,笔者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反复感悟。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抓住“空”“新”等字词,启发学生多想象、联想,让学生将视觉、听觉、动觉甚至味觉融通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静态与动态描写,领悟诗歌中的动静结合的写作艺术。当孩子们的感官通道被打通之后,学生就能走进田园诗的画面之中,就能融入田园诗的意境之中。诗歌中的有声有色的意境,能让学生获得浸润式的感受与体验,体会到诗歌的灵动流转的意境之美。
童年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理应为儿童阶段的学生打好人文基础。人文基础的夯实很显然不依赖于空洞的理论说教,而依赖于学生的实际体验,所以,当学生阅读的时候,如果能够让相关的阅读资源有浓郁的儿童味,那么儿童在阅读的时候也更容易获得心灵上的共振,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加工阅读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这种飘散着儿童味的阅读课,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笔者以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抓住阅读这一关键环节,运用具有儿童味的阅读资源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让语文阅读素养资源体现“生长味”
生长性是语文智慧性教学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智慧性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学习力的提升,要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生命的生成。为此,教师要从语文学习方法、策略的视角进行相关的内容渗透、融入。换言之,智慧化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语文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感受、体验、创造。比如,教学《麻雀》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在引导学生弄清教材文本叙事的起因之后,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写小麻雀的外形?从而让学生进行文本的深度思考、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写作的重要法则——“如何将事情写清楚?”学生会从“写作”的视角来考量文本:正是因为突出了小麻雀,后面的老麻保勇护小麻雀才水到渠成。这样的引导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教材文本的结构、逻辑,更让学生掌握了教材文本写作的基本“秘诀”。
智慧化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教材阅读素养资源的发掘,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阅读素养资源。智慧性的语文教学能培育学生的思辨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实施智慧性语文教学,要紧扣教材文本,积极发掘教材文本中的相关的阅读素养资源。智慧性的语文教学兼顾文本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智慧性的言语表达和交往。
三、“智慧教育”方式下閱读素养资源发掘
从根本上来说,语文教学如果不能提升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的审美,就不是一种“意义之教”“价值之教”,而是一种“功利之教”。[2]智慧性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语文教材文本的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潜文本之中。为此,教师要注重语文阅读素养资源的发掘。
(一)真的体现
统编版语文教材都是“双线组元”的,即每一篇都设定一个人文主题,同时又将语文要素融入其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体现教材资源之真,这种真既体现为现实之真,同时又体现为逻辑之真。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太空生活趣事多》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对太空缺乏认知,为此,笔者就给学生观看《太空课堂》等相关内容,让学生真正感知到太空中的相关趣事。由于这些资料来自于中国航天员的内容,因而更能彰显语文教材素养资源之真。如此,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文本中相关的趣事。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发掘教材素材资源,更要丰富、拓展、延伸教材素材资源,要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为此,教师可以将部分资源的学习、跨媒介的表达等放置在课前、课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整体性效能。在智慧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文本作为载体,将相关的素养资源融入、渗透到教材之中,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同时深化学生对语文教材文本的理解。
(二)善的敞亮
智慧性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师生、生生之间展开民主、平等、自由的对话。对话,彰显着一种“学习之善”。作为教师,要深入发掘语文课文中的思辨点、和谐点等,并将其作为师生、生生对话的“交汇点”。围绕对话引导学生辨析,从而点亮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学《珍珠鸟》一课,笔者就引导学生围绕“信赖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亲近“我”的?“我”是怎样获得小珍珠鸟的一步步的信任的?围绕着文本进行对话,点燃学生的文本思维,让学生对文本的思考逐步深入。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移情置换:如果你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你会喜欢限制你自由的温暖的、舒适的笼子吗?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来彰显语文教材素养资源之善,能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呈现出一种良善之美。
(三)美的发掘
智慧化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对语文教材文本之美的发掘。语文的美,美在景、美在情、美在意。作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探寻语文学科之美。比如教学《丁香结》这一课时,有学生认为,古诗词中的“丁香结”大多数象征着幽怨、哀愁。本文“丁香结”在作者心中也代表着“愁”吗?通过这样的一种联想、想象,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在本文中,学生认识到作者以“丁香”写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这里,教师可以抓住这样一个“矛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辨,从而让学生逐渐地、不知不觉地感悟到作者的豁达胸怀,领悟到文章整体性的意蕴。如有学生说,作者借助于“丁香结”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一些困难,都会遇到“结”,但是没有“结”是解不开的,我们要勇敢面对;有学生说,“丁香结”比喻生活中的困难、症结,但对于这些困难、症结等,我们都应当勇于面对、乐观对待。
智慧教育引领着教师对语文教材素养资源的开发、应用。在智慧教育大背景下,教师要真正地“以学定教”“因学施教”“顺学而导”。[3]为此,积极地、充分地发掘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并使之具有一种“真善美”,从而促进教材素养资源开发,创新教材素养资源开发。教材素养资源的开发,能让学生感受、体验语文教材的丰富多彩、五彩斑斓。
[参考文献]
[1]管贤强,陈晓波.实例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施的有效路径[J].语文建设,2020(07).
[2]赖文沁.小学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和建议[D].上海师范大学,2020.
[3]崔峦.方法引领实现高效的主题阅读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