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斌育 唐建芳
[摘要]“双减”落地,促使学生减压减负成为现实,课后减负意味着课堂学习高效的必然。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体量庞大,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用较大。靶向阅读可填补初中生身心快速发展的不适应,有益初中小说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本文试从定靶层面挖掘初中小说高效课堂构建的本真内涵,而后从瞄靶层面探究构建的阻滞因素,进一步探究打靶层面构建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双减”;靶向阅读;初中小说;高效课堂
[基金项目]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双减视域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编号:NC22B345)。
[作者简介]韩斌育(1971),男,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唐建芳(1996),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
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致力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1]是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的教育政策,突出了立德树人导向,精准定位学生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助推了小说高效课堂构建。
一、定靶:初中小说高效课堂构建的本真内涵
“双减”虽减时却不减效,减量却不减质,更注重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精心优化课堂教学,这为高效课堂构建带来契机。而精准靶向阅读可使初中小说教学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力可发,从而助益课堂高效构建。
“高效”,《汉语大词典》释义为“效能高;效力大”[2],其与“减负”息息相关。课堂效率提高意味着学生负担减轻,要效率必然对单位时间所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出调整。课堂有时间的限制,但不受思想广度的限制。高效课堂最早由李炳亭2006年提出,以“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3]为核心。国内多所学校至此掀起课堂改革浪潮,总结归纳出各具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高”,强调的是现在时态的发展,“效”注重完成时态的收效,二者并联,是对课堂宽度的探索,高效课堂处于一个动态生发的过程,是师生在一堂课时间内双向作用的高效率课堂。
“靶”,《说文解字》中释义为:“辔革也”[4]和“射之的”[5],即“练习射击或击箭的目标”[2]189。“向”,《辞源》释义有“方向”“归向”[5]483之意。“靶向阅读”则是一种聚焦目标定向的阅读,循本溯源,从阅读伊始就统筹全局,是使学生能够高效阅读的方式。“高效”引领下的课堂,教师“全盘灌输”的固有观念已然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厘清主次”“靶向明确”的高效课堂教学观念,该课堂是对小说本真趣味的探索,让教学充满人文情怀,顺势提高课堂效率。
二、瞄靶:初中小说高效课堂构建思路
小说信息容量大,对人物把握、心理分析需有不同见解,学生独立思考有时陷入困境,亟需教师的点拨或相助,师生教、导、学、练有效沟通、良性互动,达成高效课堂的构建。要实现小说阅读课堂的高效,需设定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靶向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准确度和效度,教師需要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实事求是设置教学目标,正确地认识并瞄准靶向尤其重要。
(一)目标导向指引,课前阅读准备
充分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全貌,对人物有基本的认知,教师需要将学生所要读的小说名著提前罗列清单,并督促学生做好相应阅读。若教师仅将目标定为课前展示,而课堂实际却背离甚远,则教学环节开展困难重重,学生被动驱使,就会缺少目的与规划。
(二)靶向教学流程灵活掌控,以成效为重
教学目标是教师因教学要求所设,并非不可变通,若过分强调则易忽视教学成效之根本。对初中生而言,阅读活动是囊括知觉、思维、记忆、想象等多重因素参与的认知活动,阅读目标可以视课堂实际情况变化而进行微调,课堂节奏按师生互动需要来调整,以免目标设置浮于表面、固于程式,难具备靶向性。
(三)避免教学惯习,打破固定课堂
小说阅读课堂着眼于“读”之根本,无读无印象,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性思辨,调动主动思维和拓展意识,而不要矮化为知识搬运工。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知识创生的过程,课堂不能成为教师阅读“个人秀”与“一言堂”,经验式教学与固化课堂模式,只会让学生创造性思维难以生发,激情日渐消退,阅读课堂丧失灵性。
(四)破除“唯分数”评价,注重整体素质与差异化
应摒弃单纯的知识考查,注重学生阅读综合素养培养;避免考试甄别,忽视个体差异。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应落实到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和整体素质提升上,而非量化的数字。阅读理解是建立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程度上,并非一锤定音,更不能因考试的失利否定学生学习能力。小说阅读容量庞大,教师解读视角不一,学生理解并非一朝一夕,加之差异化的个体,学生差异得不到关注,其效果会日渐式微。
教师需要打破常规、固定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主动思维、兴趣爱好等,不囿于分数、不局限于结果生成,应关注其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如此小说阅读的高效课堂才能生成。
三、打靶:初中小说高效课堂构建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六个学习任务群中与阅读相关的任务群占4个,小说教学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其地位不言而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四学段学生阅读做了相应规定,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6]14。阅读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阅读课堂教学目标应重在“读”而后“悟”
读哪一类书,如何由浅入深,需要教师引导,对书单的罗列不可或缺。有导向和兴趣加持,助益于小说文本探究并拓展小说关联性知识,既联系生活,又增强自我阅读和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一举三得。教师要设置学生弹性阅读时间,使学生每日进步一点点,每日阅读一部分,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备注自己疑惑之处,自行尝试是否能解决,若不能则将该问题加以标示,做好充分阅读准备。
(二)设置教学目标使阅读学习有章可循
小说阅读教学需明确目标,灵活实施。目标的呈现应靶向当堂所学知识,对小说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探究,或是对小说文本中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作用的分析,皆是课堂所能承载的容量所在。对阅读课堂“度”的靶向,皆能为学生所吸收消化,而非强行中断导致小说学习的不连贯,加重课后学习的负担。目标的靶向可以引领学生以最佳的效率走向阅读纵深处。因此,目标靶向阅读的中心位置,由此宕开,带动学生阅读学习的要旨,以点带面,从读带动“思”,而后学会“悟”。课堂的高效缘发于阅读伊始处,目标则是助推剂,靶向助力课堂内容的择取、方法的采用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从而使学习有所所获。
(三)创设靶向情境,通感式聚焦定位
教无定法,然课堂有限,需精简而为。课堂伊始教师运用音视频现代技术手段将学生注意力转移至课堂中。多感官配合,聚焦导向课堂,进而对问题由浅入深地层层剖析,向学生传递正向价值观。
首先,要注意反复斟酌,导向育人。教师可以运用影视画面讲述小说主要内容,还可通过朗诵,或是师生共同演绎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焕发课堂生机。演绎方式可用画像的方式丰满小说人物形象,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理顺小说思路,用对比的方式探究小说主题等。教师需紧跟随时代步伐,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导向明确,增强学生参与感,焕发课堂活力,助益育人。
其次,注意分层设置,成效指引。小说阅读学习也是由易到难的过程,针对学生差异,教师需要积极思考与之适配的问题,让全员参与课堂、共享课堂,真正融入课堂。对问题的分层定靶,使教师得以不断审视教学习惯,反思设置靶向是否准确。问题着眼于学生的理性思考,如小说中呈现的社会环境的变迁,导致人们心理落差的递增;旧式传统工具手艺的淘汰,导致某种职业消逝的叹惋;不同时空的交错,导致人间温情期盼的感慨等。问题的设置最终指向人,提问视角多元,导向课堂温度,助推课堂学习高效。提问贯穿小说阅读教学始终,对问题的靶向直指高效课堂。学生循序渐进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变化,真正对内容了然于心,而后小说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四)课后评价择宜而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6]46。评价是长期性的,避免以偏概全。评价手段多样,但需擇宜而为,透过评价反馈教学效果,进而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方法,助推课堂效益的提升。为此,首先,以“五育融合”为指引,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评价需从切实减轻作业负担出发,剔除重复无效作业,开展“五育并举”的实践活动,并对学生表现进行多层级评定,为学生创设有活力、有激情的学习空间。导向课堂实效检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素质评价,为“双减”筑基赋能。其次,重构师生关系,构建灵活多元评价机制。学生作为平等的“他者”,教师应做好整体与局部评价的规划,持续跟踪课堂学习效果,反馈学生学习难点,深思适当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课后谈话等多种评价手段,收集、记录学生日常表现,系统改进小说阅读盲点,适时调控、激励学生学习动因,助力课堂学习的靶向与高效。
评价可以衡量学生小说阅读课堂上所学成果,除了书面形式的反馈,小说表演活动的开展亦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学生可以通过角色表演感受人物情感,或是通过辩论赛的方式探究文本主旨,皆有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教师的肯定可让学生受到鼓励,分层化、个性化作业设计可记录学生成长印迹,达到评价与激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07-24.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十二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945.
[3]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45.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8:79.
[5]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36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7]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沈昌盛,刘瑀,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9]刘志军,徐彬.综合素质评价:破除“唯分数”评价的关键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