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编排在部编版七上第二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传统的文言文课堂存在着机械化、死记硬背的缺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课本剧依旧可以用出新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沉浸于故事矛盾之中,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之中完成文言文的字词和意义梳理,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研析。这样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枯燥一扫而净,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学习效果也更好。此外,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在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学生会加入自己主观看法,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建构的过程。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用过课本剧,但是如何让课本剧更加贴合新课标理念,如何在课改的背景下用好课本剧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化;课本剧;文言文教学
[作者简介]蒋宸(1997),男,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双语实验中学,二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
课本剧也被称为“教育戏剧”,将中小学课本中的某些内容改编成戏剧小品,通过表演将课本中枯燥的内容以新颖的方式表达出来。沈孟璎指出:“课本剧把课本内容重现于舞台,使学生更好地领受了文章内涵。”
纵观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还是很难摆脱“以考定教”的束缚,往往只见“文言”不见“文”,很多教师的关注点仍多聚焦在文言知识上。然而机械地记忆文言知识,学生习得的通常只是言语内容,而不是语文学习的本质目标,即言语形式。在强调核心素养的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该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指向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课本剧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正是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索和有益实践。尽管课本剧并不是个新概念,但也可以用出新意,合理高效的情境化的课堂不仅能为课堂增添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通过演绎课本剧,与经典进行心灵对话,提升美学鉴赏能力,充分展现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丹青妙笔,丰裕文章情节
创作一个优秀的剧本是课本剧演出成功的首要因素,因此,经典文言文作为素材,就需要学生来进行改编。然而,即便是改编也不能天马行空,而是需要尽量忠实原文,“戴着镣铐跳舞”,这样就可以倒逼学生主动去推敲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这样就引导学生主动找到比较符合原意的故事内容,为了演出的精彩,学生还得进一步打磨润色,对剧本做适当的加工和处理:要尽可能融入戏剧元素,借助一波三折的情节,以及更充满人物个性的语言等,最终实现课本知识的高效整合。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短短数百字,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如果直接来演的话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笔者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改编文章,要求加入一部分自己的解读,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改编。经典文言文追求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作者在写作时刻意构造“空间留白”。“留白”作为国画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被广泛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一创作特点,让学生扩展凝练的文字,给足学生创作空间,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开端部分教师以改编好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给足学生引导。然后,再让学生模仿改写文章的其他部分,丰富文章情节,让学生自发地将作者未言之处的深层含义表达出来。
学生将文章情节进行适当的改编,“补白”的过程本质上是思维的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将自己的主观理解融入到剧本中去,会使得短短数百字的文章更加丰富、有趣。而为了剧本的精彩,为了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实际操作中,学生會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恨不能将自己的文言文水平推至顶点,经过合作探究,最终剧本往往呈现出出人意料的效果。
二、含英咀华,感悟人物形象
一出优秀的课本剧的人物形象一定是生动、鲜明的,想要上演一出成功的舞台剧一定要对人物形象研析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原文情节简洁,所以可扩展性强,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能,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团队合作,探究人物角色细节,从表情、服饰入手,想要知道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如何设计,就必须去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人物的地位身份,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当语焉不详模糊不清时,学生就会开始追问、探索,甚至争论,打破了课堂一贯的沉默,获得了思维的火花,真正触及了文章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节课在第三个任务之下设置了两个支架性任务。第一个支架任务是“角色感知”,让学生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从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出发说明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学生,帮助其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知。第二个支架任务是“礼仪之辩”,“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的做法是否失礼。请大家进行推敲。
《王君讲语文》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涵泳揣摩,教师应该从文本中找出一两个值得辨析的语言点带领学生读下去。教师的功力就是带领学生在这个地方狠狠地砸下去,然后开出花儿。”支架任务二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正反矛盾中辩论文本人物,有人认为元方的做法不失礼,元方的做法维护了父亲的尊严,符合“魏晋风骨”的自我觉醒、个性解放,而且选自《世说新语·方正》,元方的做法恰好是切合“方正”的要求。也有人认为元方的做法是失礼的,作为长辈的友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作为晚辈的元方不应该过分苛责长辈。支架二的问题是开放式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偏向一方进行正误评判。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待君久不至”和“待君不至”的细微差别。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认为,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典名篇,遣词造句极其凝练,既有超然物外的东方美学意趣又有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语文课程应该在积极地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礼仪之辩”不仅可以在辩论中发展辩证的思维,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优孟衣冠,演绎经典故事
在学生对剧本改编以及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笔者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本,不参与表演的同学负责旁白朗读。组内分工合作,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本剧演绎中来。这种形态的直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也能引起学生的兴奋和注意力,这种课文内容趣味化,浸入式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课本剧中体验角色情感,感悟文本意义,很好地体现了核心素养中文化品格的培养。
从文本到剧本不仅是文体之间的转化,更是思维之间的深度开发。由于本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短,所以可以安排学生多次扮演。在上一小组表演结束之后应该及时地给予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比如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在不断评价的基础之上学生的表演可以有所进步,更主要的是通过查漏补缺式的评价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对文本角色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才是课本剧的点睛之笔。
通过课堂的实际操作,笔者发现性格外向且爱表现的学生可以将文章演绎得很好,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一扫文言文学习的枯燥,同时学生加入一些自己的改编,也可以传达出自己对文章人物以及对“魏晋风骨”的独到理解。课堂上,有的学生将元方的语言读得义愤填膺,因为他认为必须要对友人的无礼行为做出严厉的回击,以此维护父亲的尊严。而且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元方的做法恰好切合“方正”的要求,符合“魏晋风骨”的自我觉醒、个性解放。有的学生在语气上相对平缓,但是却加强了动作表达,将元方“入门不顾”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通过情境化的体验,学生在表达中加入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填补了文章的“空白”。
人的认知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包括语文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李尚文(2009)指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徑。”实践和训练最大的不同在于实践活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编写文章,这是符合新课标下的真实写作,真正发挥了“引导教学”这一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课本剧教学实质上是美育教学,促使以考试为导向的功利性的文言教学,转变为以审美为导向的非功利教学。课本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拟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艺术真实。舞台艺术的审美标准又为学生提出了具体的美学要求。学生可以感受文章的结构美、人物美、语言美,为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的“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供了现实的教学途径。通过对《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的教学实践,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对文言文整体感知、对人物形象辨析、舞台表现力都有了一个实质性的提升,这本质上是一种思维的进阶活动。课本剧不只是一瞬间的精彩,成功的课本剧是在以各个任务构成的学习任务群之下,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进而达到编演课本剧的目的。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之下的新概念,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课堂,逻辑明晰,层次鲜明,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在学习任务群之中构建的。
虽然有很多老师实践过课本剧这一活动,但是课本剧并没大规模地推广开来。课本剧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加以推广,如《狼》《桃花源记》《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等都可以编排成课本剧,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此外,“群文阅读”“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又可以或多或少和课本剧相结合。总之,课本剧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有新的课程开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乔能俊.编演课本剧的五大误区[J].教学与管理,2004(14).
[2]王尚文,王诗客.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J].课程·教材·教法,2009(04).
[3]楚爱华,刘晓春.一个不容忽视的背影——品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于无处写”[J].中学语文教学,2014(11).
[4]曹珊.浅谈课本剧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30).
[5]杨绪玲.课本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