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在命题上立足课程标准,紧扣课程育人,其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材丰富,紧密联系了统编版教材内容,呼应教材单元学习主题,加强教材关联,凸显教考一致,体现学科素养与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探讨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的命制逻辑,有利于进一步厘清高中语文教、学、考的关系,引导日常教学,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高考试题;语文;备考策略
[作者简介]李欣荣(1997),男,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二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志码]A
考试命题是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的关键环节。作为高利害性的选拔考试,高考命题坚持稳中求变的总体原则,在保持命题平稳、助力改革推进上下功夫。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分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卷和新课标II卷。与近三年高考试题相比,2023年高考四套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试题考察稳中有变,紧密联系教材内容,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评价与解读,将问题设置于情境之中,体现了教与考有效衔接。在“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研判考情是师生决胜高考的前提和关键。把握2023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征,理解高考命题的结构性变化,选点突破,有益于引导教师日常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文本选取的特点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开展日常教学和考评的指挥棒。《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年课标”)在“测试和考试目的”“命题和阅卷原则”部分将考察目标直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还要考虑任务的复杂程度应达到平均水平,其关乎测试材料的筛选与组合。[1]因此,有必要就文言文阅读的选文进行梳理,综合考量选文的内容、特征、作者、来源等特性,从而更好地把握文言文选文的信息量与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切性。
2019年起,全国部分省市加入新高考改革试点行列,拉开了新高考改革的序幕。对此,以2019—2023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为例(如表1所示),梳理后发现高考文言文选文呈现如下特点:
(一)凸显言语实践的实际需求,文本选材逐步走向多元
测试材料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思考。对此,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试题选材必定会关联真实情境,凸显信息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202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基于学生真实读写活动,立足信息时代的多元化阅读,以达成特定目标或解决问题所需为驱动,凸显语言实践的实际需求,文本选材逐步由单一走向多元。在选材篇目安排上,不揣浅陋,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在2019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2021年覆盖26个省份,为体现高考改革的有效衔接,推进高考改革稳步发力,2021年前高考文言文选文多延续以前选材的传统,都是以写人为主的传记,选材也多取材于《宋史》《明史》《后汉书》《史记》等“二十四史”。随着2022年前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实现了所有省份“全覆盖”,2022年起高考文言文选材来源更加丰富多样,不只停留在单一类型或局部材料的处理,材料内容由“写人纪事”渐趋走向“议论说理”。
(二)指向高阶思维的能力培養,选材组织逐步加强关联
文本选材篇目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材料组织及其呈现。所选材料由“写人纪事”渐趋走向“议论说理”,也让文本组织形式由“单一文本”走向“双文本”。2023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虽然还是单文本,但2023年新课标卷首次引入双文本,两个文本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关联,关涉到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来源及不同观点的表达,具有一定的预示作用,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写人”为中心的传记类文本选材聚焦人物经历和个性品质,学生更多的是关注局部信息,多停留在浅表性、拆解式阅读;而“叙事说理”类文本则会关注事情发展全过程,把握行文思路,关注论说特点,指向对阅读文本的整体观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
(三)坚持价值引领的文化站位,文化传承体现主题统摄
2023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选文符合核心价值与精神引领,守正创新,以主题统摄文化内容。一方面,语料选择围绕立德树人,坚持文化引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有儒法思想的争锋,有法治精神的体现,有军事韬略的呈现,唱响了社会主旋律,彰显了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与以往微观细化到“左光斗”“海瑞”等个体精神品质彰显不同,2023年语料选择呈现的多是一个宏观层面,价值引领作前驱,借助“群像”进行群文的组织,以主题统摄一类文化现象。如2023年语文新课标I卷中的以儒家、法家的思想争锋来呈现百家争鸣主题,高扬批判性思维的旗帜;2023年语文新课标II卷中关于军事问题的回答展现了古人的军事韬略,体现了强军思想主题。
二、试题设置的规律
2020年语文课标将文言文阅读置于学习任务群之中,在“中华文化专题研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学习任务群中提出了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梳理文言词义和用法,辩证看待古今汉语词义发展关系,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理解。此外,2020年语文课标在“学业质量水平”上就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了相关要求,培养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拓展语言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比较、分析古今各类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提高学生对汉语、汉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2023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命题上立足课程标准,紧扣课程育人,试题设置上看似延续了近年来高考“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命题思路,但仔细斟酌,还是能发现隐藏的结构性变化(如表2所示)。
(一)考查形式坚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将引发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随着2020年课标的颁布,给高中语文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也在2020年首次问世,其考查题型创新守正,总体沿用了以往全国卷的考查形式,分值较为稳定。与以往全国卷不同,自2020年起,全国新课标卷(I、II)文言文题数由4道题变为5道题,增设主观简答题1题,分值3分;翻译题由10分减为8分,文言文阅读总体分值由19分变为20分。此外,从2023年起,高考断句题的考查类型也由客观题改为半客观题,在给定的几个字后面设置选择断点,“涂黑3处”意味着该题的得分层级拉开,得分区间由过去“3/0”变为“3/2/1/0”,试题区分度和效度进一步提升。
(二)考查方向侧重学科素养,聚焦思维
2020年课标将语文课程内容划分为18个学习任务群,进而给定了命题的范围和内容。纵观近5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试题考查遵从2020年课标理念,学习任务群引领考查内容。首先,在学科素养的考察上进一步衔接核心素养,将学科素养置于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言语实践活动中,[2]“言语实践”的考查取代了过去单一划片“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考查,聚焦综合素养的考查。其次,与学科学习任务群呼应,有意呈现“任务群”与“任务群”的交叉关联,将二者或多者结合起来考查。从2021年起,第13题考查方向由过去单一文化常识的考查改为“梳理文言词义和用法,古今汉语词义发展关系,文化作品的理解”,这是对相关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有效回应。最后,注重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难度逐步加大。2023年高考文言断句题“涂黑3处”要求考生在“绝不能断”“可断可不断”“非断不可”间作出取舍,需要学生真正读懂文意,把握文言句群中体现逻辑关系的标志词语,明确句子的逻辑语意关系,打破了以往单纯选择题固定模式,基本戒除了学生运用“排除法”“猜测”等技巧呈现的“伪能力”考查。简答题注重问题的情境化,考查内容从浅层文意走向深层理解、分析评价,实现由“文言”到“文学”“文化”的转变。如2023年新课标I卷第14题:“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这道题将中华传统文化“诸子百家”与思辨性阅读与研讨结合起来考,聚焦逻辑思辨,体现学习任务群的综合取向,考查学生对材料所涉及的专题的深刻理解。题目将问题置于“批驳”的具体交际语境中,从知识本位渐趋走向生活本位。学生需要关注交际对象的言语表达,理解分析文中的人物行为,厘清句子逻辑,归纳概括整合。命题考查由知识立意走向素养立意。
(三)考查内容关联教材内容,回应所学
2020年语文课标提倡语文教学要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从而营造教学相长、以评导教、以评促学的语文良好教育氛围。[3]开展有效评价能更好地检测语文学习情况,改善学生的学习,推动语文核心素养落地。近年来,高考文言文命题注重回归教材内容,高考题型、教材内容有机衔接,凸显教学评的一致性。考查文本呼应教材单元学习主题,关系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如2023年新课标I卷文言文文本有效关联选择性必修中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呈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現象,考查要点对应单元导语“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感受先秦诸子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妙处”。对文言字词的考查因文设题,注重语境,回归教材。从2021年起,文言文第11题更是变以往纯文常考查为文言词语的解释,涵盖文言词义和用法、古今汉语词义发展关系和文化常识。如2023年全国乙卷第11题A选项字词理解,勾连初中《送东阳马生序》课文中的“穷冬烈风”一词,B选项关联统编版初中《愚公移山》一文,考查“出入”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理解,C选项的“血食”则间接关联统编高中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将以衅钟”,根据“衅钟”一词可以推导“血食”是古代用于祭祀的食品。另外,新课标文言文翻译题设题上有意“复现”教材中所学的关键字词,考察能力上侧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如2022年语文新课标II卷第13题:
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该题中的文言字词关联教材,“鲜”译为“少”,关联选择性必修下第9课《陈情表》“终鲜兄弟”;“及”译为“比得上,赶得上”,对应必修上第10课《师说》“其贤不及孔子”;“让”译为“责备”,关联必修下第3课《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等等。由此可见,统编高中教材成为高考考试的重要内容,以往极力回避甚至不考教材的内容现象得到很大改观。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有利于提升语文学科的权威性,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
作为全国高利害性的选拔考试,高考文言文阅读评价直接影响日常语文教学。梳理分析202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征,旨在给日常文言文教学以引导作用。除了要重视教材内容,回归文言文基础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结构的理解,注重专题学习和任务群整合,加强学生文言阅读经验的融通。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文言文素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地生花。
[参考文献]
[1]谭霞,吴欣歆.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考试命题?[J].中小学管理,2023(05).
[2]褚树荣.守正创新:新课标预示的命题方向[J].语文学习,2019(06).
[3]李欣荣.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语文常规考评的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J].学语文,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