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璐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剧场戏剧在我国蓬勃发展,并呈现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质的新风貌。相较于传统镜框式舞台,小剧场空间观演距离更加贴近,观演关系更加灵活多变。鉴于小剧场与大剧场演出空间的诸多不同,舞台灯光在小剧场空间的实践应用中也表现出更强的实验性、探索性、灵活性。回顾、总结与小剧场戏剧气质相契合的灯光语汇,有利于促进小剧场戏剧吸引新的观众。
关键词:舞台灯光设计;小剧场戏剧;观演关系
中图分类号:J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0-00-03
20世纪80年代,小剧场戏剧在中国大地上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其特有的探索性、实验性引发了广泛关注。戏剧艺术在小剧场空间中的不断探索,也对舞台灯光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剧场戏剧要适应时代发展,发掘新活力,在舞台灯光设计上也要创新求变。
小剧场指的是小型的戏剧演出空间,与传统意义上大剧场的镜框式舞台相对应。在剧场工作中,300—500座席的镜框式舞台空间也被称为“小剧场”,但是其在构成结构上与大剧场空间并无明显不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一、小剧场戏剧的概况
小剧场运动中最早的小剧场,起源于1887年法国人安图昂创建的法国自由剧场,其以私有剧场的戏剧形式风靡欧洲。在20世纪初,美国正式将这一戏剧活动定义为“小剧场戏剧”。小剧场戏剧反对陈陈相因的商业化戏剧,主张表达自由的艺术观点,反对在当时戏剧界占据主流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遵循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将左拉、易卜生等人的作品搬上舞台。
(一)小剧场空间的界定
根据苏联戏剧家尤·斯梅尔科夫的观点,“小剧场乃是一个可以变化观众和演区空间关系的场地,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恰好适合于某一个具体的戏剧演出的空间”。
小剧场的空间结构灵活多变,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常规和非常规类两种。常规类指的是室内演出空间,即所谓的“黑匣子”剧场,规模较小,没有固定的台口、脚灯、乐池对舞台空间进行划分,观众席和舞台位置十分灵活,可根据不同戏的演出需要加以调配,可以是一面观,也可以是两面观,甚至多面观;非常规小剧场更为自由,可以是酒吧、排练厅,甚至是仓库一角。
(二)小剧场戏剧在中国的发展
1982年11月,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成功上演。此后,国内进行了一系列小剧场戏剧的试验,涌现了《屋子里的猫头鹰》《马前泼水》等大量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既继承了西方小剧场戏剧的实验性、先锋性,又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独具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白莲在《论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本土特质的生成》中提道:“由于我国小剧场戏剧的出发点并非反传统、反体制,使得小剧场戏剧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既可以进行戏剧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又可以进行经济救赎,更可以成为戏剧艺术者的生存手段。[1]”
小剧场戏剧在中国的扎根、发展是一个不断本土化的过程,四十年来,小剧场戏剧的内涵也变得多元化、本土化,其独特性与实验性,引领着导演、编剧、演员、舞美等在艺术实践与创作中进行新的探索与创造。
二、小剧场空间中的舞台灯光
小剧场空间观演关系的特殊性给予了舞台灯光创作上很大的自由度与灵活度,灯光设计者所關注的不仅仅是舞台区域布光,设计范围更是涵盖了整个剧场空间。
小剧场戏剧本身便具有实验性、先锋性的气质,所揭示的主题也较多带有寓意性,追求情感的真实。所以,灯光设计应在象征性、多义性、符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做更多的探索。
(一)小剧场灯光设计的特点
观演关系,即戏剧演出过程中观众与演员之间所产生的联系。英国著名导演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中提道:“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所以观演关系是戏剧活动得以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小剧场戏剧观演关系的灵活多变,小剧场灯光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
小剧场戏剧的特征之一在于观演关系的多种构成。小剧场的“小”,拉近了戏剧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调动了观众的互动性,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观剧体验。由于小剧场演出场所对于演区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每一部戏剧作品都可以根据自己内容、形式的需要,定义演区与观众席的位置,组织出最适合的观演关系。
小剧场灵活可变的观演关系,使灯光设计有了自己的特点。首先,小剧场戏剧的灯光设计,必须将观演关系考虑进设计中,满足不同方向观众的视觉需要。其次,小剧场戏剧的灯光设计要与观演关系的灵活性相一致。在小剧场戏剧演出过程中,演员可以走进观众席,观众也可以被带入演区,甚至在一场演出中,观演关系可以根据导演的编排而改变。因此,观演关系处于动态流动中。如图1所示,小剧场戏剧《开心聊斋·三生》A区座椅可以旋转,观众既可以看向“T”字形舞台,又可以看向身后舞台区域,完成由三面观向一面观的转换。正是由于小剧场戏剧独特的观演关系,小剧场戏剧的灯光,不仅是舞台空间、戏剧空间的组织者,更是成为观演关系的组织者,把整个剧场空间都纳入设计的范围内。
(二)光位、投射角度及灯具类型的选择
1.光位、投射角度的灵活性
小剧场空间一般没有固定灯位的局限性,光位及投射角度的选择十分灵活。假定性、开放性的戏剧环境,使得灯具的隐藏问题不再需要考虑,处于“穿帮”状态的小剧场灯光可以尽情发挥,在相对袒露的舞台空间中创造出丰富多元的戏剧空间。在某些情境下,甚至可以根据剧情需要,直接将灯具悬挂在舞台布景上,使其成为舞台视觉元素的构成部分。
小剧场演出不局限于一面观,舞台调度常常是多支点的、流动性的,不同于传统镜框式舞台只对正面舞台画面进行塑造,这就要求灯光要考虑各个角度的画面呈现,一个舞台点位可能需要多个光位的协同布光,加强戏剧空间的流动感,尽可能保证不同区域的观众都能获得良好的观剧体验。
2.灯具类型的选择
由于小剧场物理空间小,观演关系更加“密切”,灯光设计更加注重细节的表达。在灯具选择上通常较多使用轻便灵活、体积较小的灯具,如成像灯、PAR灯等。在实际演出中,这类灯具方便切割光斑,使界限感更明确,轮廓感更强;减少杂乱光影的出现,画面更为简洁干净;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演出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根据小剧场演出中的剧情需要,也常常用到追光灯等特殊灯具。由于观演关系的灵活多变,观众可能会走入演区,演员也会进入观众席,双方的活动范围具有不确定性,此时,巧妙运用追光灯,有利于呈现更好的演出效果。
(三)小剧场灯光艺术处理的特殊性
1.凝练的小剧场灯光
特殊的观演关系,使得观众可以将演员的舞台动作尽收眼底,这种观剧体验是大剧场演出中难以达到的。灯光为了适应这种近距离的观演关系,也要更加的精致、凝练。小剧场戏剧的灯光设计应更加注重发挥灯光的多义性、象征性、表现性,及对戏剧情感的表达,而非执着于再现戏剧环境,创造“舞台幻觉”。
2.小剧场灯光在转换时空方面的突出作用
由于舞台机械设备、剧场空间的限制,小剧场舞台布景不便于大范围迁换,在转换时空、划分空间等方面,灯光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在小剧场戏剧中,灯光设计者常常通过光色、光区的变换组合,展现时间、空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小剧场戏曲《鉴证》中,设计者用电脑灯切出光路,不断组合,象征宫中的不同场所,完成了场景的切换,浪漫自由,灵活生动。
三、小剧场空间对灯光的创新需求
小剧场特殊的观演关系,表现为观众席和演区的灵活界定,也就是说观众席和演区可以根据戏剧的需要灵活设定。观演关系的灵活设定意味着观众与演员之间可以有多种互动方式,由此,发展衍生出一些新颖的戏剧样式,如小剧场沉浸式戏剧。小剧场不设置边沿幕,也使得乐队等常规舞台元素的放置、调度发生系列改变,针对这一变化,舞台灯光也应做出新的设计与安排。
(一)沉浸式小剧场演出中的灯光表达
“沉浸式戏剧”打破传统的观演模式,将观众席与演区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戏剧形式与互动性的观演关系,增强了观众的主动性、参与感、选择权。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行动路线,观剧形式是多视点、随机性的,此时灯光设计要考虑到各个角度,而非仅仅追求某一视点舞台画面的完整。
演员与观众间的距离近在咫尺,更多地强调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觀众甚至可以感受到演员的呼吸、眨眼,观众眼中的演员表演更加立体化、清晰化。在这种情景下,演员通常用更加真实、松弛,趋向于用自然流露的表演来打动观众,以求观众获得沉浸式的观剧体验与审美感受。灯光设计也要与这种表演风格相契合,应更加细腻,着重于放大、刻画演员动作表情的细节表现。
沉浸式小剧场演出空间常常不设观众席和座椅,在这种情境下,灯光的作用尤为突出,光圈打到哪里,哪里即演区。小剧场越剧《再生·缘》采用了“沉浸式戏剧”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观演模式,演员在观众中进行表演。
“《再生·缘》的整个舞台空间都是由铝箔纸、玻璃丝两种反光材料组成的,灯光布局打破了传统现实环境,凸显出超现实的感觉”[2]。随着剧情的开展,演员与观众会发生一系列互动,这便要求在进行灯光设计时,也要考虑对观众的照明,恰如其分的灯光能够使得观众直接参与到戏剧事件当中,获得更好的沉浸式体验,深刻理解戏剧的内涵。
对于沉浸式演出来说,基础环境光的照明是灯光设计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因为观众的位置是不断移动的,过于昏暗的灯光会产生安全隐患,而过于明亮的灯光又会影响沉浸式的戏剧效果,因此,把握好照度尤为重要。同时,照射角度及投射距离也需要慎重考虑,灯光要避免直射观众眼睛,以免引起观众不适。
(二)其他舞台元素的布光方式
在小剧场戏剧中,物理空间上没有边檐幕的遮挡,所有呈现在舞台上的人与物都成为灯光设计师考虑的因素,尤以小剧场戏曲中乐队的布光为例。
在传统戏曲演出中,乐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演员的出场及演出过程中需要和乐队进行眼神、表情的互动。此外,观众走进剧场看戏,一是欣赏演员精彩的表演,二是欣赏鼓师、琴师的风范,很多时候,观众的叫好声是献给乐队的,在大剧场演出中,乐队常常被安排在“下场门”附近,而小剧场戏剧则对乐队的安排做了很多新的探索。
小剧场戏曲《思·凡》把《双下山》《小上坟》《活捉》三出经典丑行戏和花旦戏结合在一起,并做了全新的解读。这是一部源于传统,而又颇具现代意识的小剧场京剧。该剧的舞台布景较为空灵,三组“门框”式的布景,仿佛在暗示“俗世”与“佛门”,剧中人物便在这“佛门”“心门”中来来往往……乐队分别被安排在舞台两侧的“门框”布景之上,合理解决乐队安排问题的同时,也使得演出更具观赏性。
对于该剧来说,乐队作为演出中舞台视觉形象的重要部分,其布光不仅要满足基本照明需求,还要符合戏曲特有的美感。该剧在灯光设计方面,正面用面光投射作为乐队基础照明,并用低角度逆光、侧光勾勒出乐队所处的“框”式布景的边缘,随着演出的推进,戏剧情绪的渲染,光色上也给予了改变。考虑到小剧场较小的物理空间,为了达到乐队现场演出的最佳效果,在灯具选择方面,较多使用成像灯、Par灯,以减少演出时灯具噪音的干扰。
四、结束语
“小剧场”这三个字本身便带有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与之共求发展的舞台灯光也需要做出新的思考。灯光要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也要契合小剧场自身的气质。
小剧场空间观演关系灵活多变,观演距离更加“密切”,这些特殊性给予了舞台灯光创作上很大的自由度与灵活度。舞台灯光在小剧场空间的实践应用中表现出的实验性、探索性、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回顾总结小剧场空间中舞台灯光的特点对于中国小剧场戏剧的进一步发展、革新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白莲.论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本土特质的生成[J].中国文艺评论,2016(09):65-73.
[2]洪宸.小剧场越剧《再生·缘》是如何“再生”的[J].当代戏剧,2020(0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