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美术学科中诗意教育的运用研究

2024-06-12 19:41张婷婷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诗意美术情感

张婷婷

(前郭县长山镇那嘎岱学校,吉林 松原 131111)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诗意著称的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中,贡献了许多至真至情至性至爱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诗意”更是成为国民生活重要的内容与追求的目标,带动教育界掀起了诗意教学的研究,并为“诗意”定下了适用于己的定义:“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能够进入灵动自由境界的一种状态。”诗意教育由此延续而被称为是弥补以理性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环境中缺失的感性教育的教育。诗意教育更多依靠于学习者的灵感、直觉、顿悟,所以也有人将诗意教育等同于感性教育,广泛运用于艺术类的学科中,其中尤以美术学科为多。在这个以直观感受为载体展开的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需要投注自己的主观感受,表达自身内心真实的情感。无形中促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以纯粹性、真实性平等和谐地参与教学活动的美好境界。

一、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诗意

诚如诗意教育的定义所言,将诗意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即意味着把自由、灵动的教育引入美术教学。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直观感觉。初中生正处于认知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不足,因而善于使用直观感觉对生活和学习做出判断,恰与诗意教育达成了一致,为教学的客观内容和主观情思的结合开辟一条路径。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诗意教学时,可以在不违背课标的前提下,将内容从课本延伸向生活,形成多元自由的内容。例如许多古诗都带有强烈的画面感,这些画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学生可以依赖自身的感受去朗读这些诗歌,与诗人达成通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曹操的《观沧海》等诗中列举的事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且在表达诗人情感时,都是直接而热烈的,极为适用于美术的诗意教育。

首先,教学内容应立足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在不违背新课标的前提下,可以对多个学科中涉及的诗文、诗画进行整合,服务于美术学科的教学。在学习“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一章节时,教师和学生围绕着主题进行素材组编。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思与已有的诗文储备相结合,扩大了学习的范围,体现出多元性和自由性的特征,为诗意教育奠定了客观和理性的基础。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三首古诗,诗人寓情于景,创作出了多样风格的诗歌,但是这些诗歌折射的情感并不是唯一的,就如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中所言:“不同的人看到的同一棵古松是个人经验与情感的返照。”当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揣度诗人当时的感受,以此打开视野和思维。在多轮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下,学生走进了创作者的内心,产生了更加丰富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将感性与理性整合在了一起。

其次,从美术作品的角度出发搜集学习资源,也可以完成诗意教育内容的架构。例如马蒂斯、保罗·克利、马尔蒂尼、莫奈等人的作品,或是色彩浓烈,或是取材于神话传说,当中都传达出画家内心浓郁而炽烈的情感,这些感受是可以被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即我们所说的直觉,它不以科学逻辑为依据,而是直接突出美术作品的直观性,更容易观察到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师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引导,增加了学生思考点位,有助于学生在心灵上与画家产生更多层面的共鸣。由此可见,诗意教育的引入扩大了美术教育的内容与范畴。

二、创设诗意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为教学助力甚多。诗意教育因为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更讲究教学环境的浸入性。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诗意化的教学环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思维是一条必由之路。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一个理念: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其所创造的意境本质上是画家内心的投射,是创作者心灵(生命)的律动。在确立了这个理念之后,教师就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律动,其课堂环境就必须具备趣味性、情感性和联想性。在《春天的畅想》教学中,教师把有关春天的音乐、图片、诗文集合在一起,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个感统系统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学生在(看)听到这些内容后,心里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情感的共鸣,教师趁此提问: 你对春天有哪些难忘的记忆?并告知学生问题的重点在于“难忘”,无论是愉悦的经历还是悲伤的经历,都可以勇敢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抽象记忆与具象记忆会活跃起来,调动脑海中经历的所有事情,再从中确定最难忘的记忆,自己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思维的路径。这是一个把教学情境的推送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课堂的氛围非常活跃,这与初中生发散性的思维特性相得益彰,更与课程的主题“畅想”相互应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学生在对春天进行联想时,会存有不愉快的情绪,当他们在诗意的教育环境中将其表达出来后,其内心就已经得到了部分或全部的修复。这是诗意教育所独有的一种教学环境创建的方法。

其次,画家所有的创作都可以看作是以“形”诉“情”。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意教育引入后,整堂课就只是“诉情”,不做“形”的创作。所以,情境的创设常常是和学生的成果展现相联系的。仍以《春天畅想曲》为例,学生在分享了自己在春天难忘的经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些经历变成画作。因为这些经历并不都是愉快的,但因为是学生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的产物,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甚至是在一些关键事件上做分享示范,适当地“暴露”自己的灵感、顿悟,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诉情”,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敢于表达自我;二是为了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和勇于表达的习惯。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能够进行表达也可视为与外界交流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诗意情境的构建,学生由此获得了平等、轻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得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最为感性的一面,由此构建了可见与不可见的两种教学环境,完成了教学氛围上的相辅相成。这对后期学生的欣赏与创作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

和传统的美术教学在教学方法的甄选和使用上不同的是,诗意教育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的语言为直接表现载体。这与艺术本身具备创新的特质有关系,更和美术学科需要培养的能力相关联。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可以直接决定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是优美的,且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特点。如导入阶段的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就既要有意境,又要有充沛的情感辅佐。在学生自主研究和创作的阶段,教师语言运用的重点是对学生情感表达的回应,一方面要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真实的情感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春天畅想曲》的教学中,最终是要以学生的经历作为模板,确保学生的思维既可以发散,又可以收拢,成型于学生的创作中。在展示的环节,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完成对作品的介绍,还要完成对作品意境的营造。如《我的梦》的作品学生创作完成后,教师在对学生作品进行介绍的时候,引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提问学生在一幅作品中“谁是庄周”“谁是蝴蝶”,把学生引入思考的境地,以此促进学生对画作展示的观察和关注。调动起自身情感的体验,与身边同学的创作也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追寻作品中美的意境,从而到达理想的教学状态。总而言之,教师不可在诗意教育的运用中使用过于直白的语言,要时时观察和关注学生的反应,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象,而不再做过多的讲解,这也是运用好语言教学方式最基本的条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诗意教育因为运用了大量的灵感、直觉与顿悟,教师要尤为注意总结与反馈阶段语言的运用。这时的语言就要从感性转向理性,一面对教学做出回顾,一面启发学生从更多的学科中发现诗意,认识到美术其实是一门综合类学科,诗意的教学最终要为诗意的生活服务。因此,拥有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和一颗发现诗意的心灵,诗意教育才能是成功的。而基于美术学科的综合属性,以及各类教学技术的发展,美术课会向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延伸出更多实践内容,这些内容可由教师直接转化成为对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的实地参观。这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广范畴构建的一种呼应,也为教师更好地观察学生的艺术思维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在这个载体之上,学生的综合表现会对接下来教学的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让诗意教学方式的运用不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

四、开展诗意教学成果的评价

许多使用诗意教学的教师会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诗意教学是对学习主体做出的主观评价,因而不需要展开客观性的教学评价工作。这个认知误区直接导致教师对教学成果的忽略,丧失了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评价不仅是必要的,且会对诗意教育循序渐进地深入课堂教学中,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诗意教育因为不存在统一的标准,所以更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因材施教实际效能的发挥其实是参差不齐的,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可以让教师看到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也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好优化与反思的双向工作,让教师通过“总结—反馈—再总结”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提高自身开展诗意教育的能力。

其次,学生在使用诗意模式学习美术时,需要调动大量的情绪情感,而他们因为年龄尚小、生活经验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在直观情感上做表达,很难深入“美术作品创作的背面”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现实意义。这时,教师就要考量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达成情感共同体的程度,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让教学效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其间,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加入教学成效的评价中,倾听学生对诗意教育的感受。教师借此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学生就会更多地流露出真情实感,给予教师观察学生、改善教学设计最有利的条件。

总而言之,成果评价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出发,最终都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一种重要的构建方式。另外,美术作品并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加入更多的评价主体,不仅可以让成果评价更为客观,还能在评价内容中找到新创意的呈现方法。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在评价时会阐述自己的想法,而在这些想法中就会出现很好的创意,让被评者得到启发,在下一次的美术学习中运用起来。这样看来,评价也成为一个隐形的教育手段,推动了诗意教育在美术课堂上的扎根发展。

五、结束语

初中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诗意教育”为核心展开的美术教育是激发人们内心美好的情感,同时又让这种情感以不可遏制的态势表现出来,获得天性释放的机会,从而去培育和塑造个人的品格与精神,形成向善向美的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深入挖掘美术教育中的诗意内容,创设诗意的课堂环境,使用诗意的教学方法并做出富有感情和感性的教学评价,是让初中美术课堂达到诗意化境界的可行之策。当这些策略对美术课堂实现持续性的优化时,初中美术教育实现的不仅是教育的目标,更让师生同时感受到精神的愉悦,更追求诗意的人生。

猜你喜欢
诗意美术情感
诗意地栖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冬日浪漫
失落的情感
创意美术
情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耽搁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