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时代化发展

2024-06-12 14:28奚洁人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

奚洁人

习近平指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对毛泽东最好的纪念就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2]“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其中,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问题导向正是“不丢老祖宗,又讲了新话”,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具有守正创新的逻辑演进关系,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贡献,又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注入了丰富时代内涵,让毛泽东思想活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中。

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丰富了实事求是的时代内涵

毛泽东将实事求是解释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p.801)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有三点基本内涵: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强调必须尊重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只有深入实际才能认识事物,找到事物的发展规律。二是反对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对此,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4](pp.115-116)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肯定和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强调:“必须使各级党的领导骨干都懂得,理论和实践这样密切地相结合,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3](p.1094)因此,他把“实事求是”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旨在敦促领导干部坚持和发扬这种优良作风。

实事求是精神包含了鲜明的问题意识。一是从哲学高度运用事物矛盾的观点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毛泽东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3](p.839)二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现实中的问题。毛泽东强调,对待问题,“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5](pp.110-111)三是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和方法。对此,毛泽东有句名言:“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4](p.839)四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矛盾和问题。毛泽东强调,“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这是“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6](p.201)而“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4](p.306)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更加突出了必须从实际出发回应时代之问、把握时代问题,回答时代课题的明确要求。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战略高度守正创新地阐释了实事求是。

第一,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同志还把实事求是形象地比喻为‘有的放矢’。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的’。”[1]同时,他突出了“有的放矢”的时代要求:“不能刻舟求剑,不能守株待兔,也不能叶公好龙啊。就是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7]第二,习近平突出强调了坚持实事求是真理观的时代意义。他指出,在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第三,习近平强调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事关党性强弱的重要问题。他指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8]第四,习近平首次在党的历史上强调实事求是原则是共产党人的信念和本领。他指出:“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1]这些论述对于将实事求是原则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历经百余年奋斗,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对此,必须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研究解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碰到的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新难题,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习近平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9](p.12)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p.203)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回应时代的呼声。

第一,党的创新理论的“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具有深刻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一是强调问题的普遍性、客观性。习近平指出,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1]二是强调问题的时代性、现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12]三是坚持观察解决问题的辩证法。习近平强调,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13]即强调要透过问题发现规律、把握趋势、认识必然。第二,要增强问题的战略意识。习近平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14](p.26)所谓问题的战略意识,就是面对现实中的诸多问题,要善于认识、把握和着力解决具有时代特点和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12]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第三,强调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这也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2]习近平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9](p.20)这是因为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2]是实事求是地科学解答时代问题、总结时代经验、凝结时代精神的思想精华。

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强化了群众路线的执政意蕴

党的群众路线及其精髓,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主要立场观点方法:一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根本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3](p.1096)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立场。毛泽东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p.1004)党要服务群众,也要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党必须“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才能赢得胜利。党员干部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先做学生,再做先生。三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强调:“凡属正确工作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p.899)四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毛泽东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pp.1094-1095)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为群众路线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群众路线成为守护人民江山的制胜法宝,强化了群众路线的执政意蕴。

第一,对人民是历史创造主体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守正创新。一是坚守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同时指出,“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1]二是提出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重要观点。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5](p.7)他强调:“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16](p.17)三是更加强调尊重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和保护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因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14](p.25)第二,坚守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执政为人民的执政观。习近平强调,要始终牢记“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5](p.11)因此,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守住人民的江山,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党执政:在价值目标上,要明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权力观上,要“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坚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17]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在政绩观上,“必须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17]第三,强调要走好党的理论创新的群众路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2]习近平强调,党的理论“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因此“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要更加“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2]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群众,不仅要使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要使之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2]第四,坚持和运用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努力“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第五,把群众路线看作党的生命线,强调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作风,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8]以筑牢党执政的坚实根基。第六,坚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根本标准,让人民做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的最终评判者。习近平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

三、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挺独立自主的精神风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8]

第一,独立自主思想萌发于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中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把握和对教条主义的深刻反省。早在1930 年,毛泽东就强调:“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完全要靠他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定。”[4](p.115)但我们党一开始不懂得这条真理。因此,毛泽东后来回顾说:“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19](p.339)第二,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是针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思想,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5](p.540)二是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给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困难,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开展大生产运动,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第三,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长期的政治经济封锁,加上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从中国撤走专家,撕毁合同,迫使我们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搞建设”——成功发射“两弹一星”,就是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最好证明。第四,从革命时期就开始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概括地讲,独立自主:一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二是面对世界上任何大国、强国和富国,始终没有奴颜婢膝、卑躬屈节,保持了高度的民族自尊和政治自信;三是不怕困难,不怕封锁,敢于斗争,坚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四是在各种统一战线中和合作关系中,保持独立自主原则,牢牢把握自主权、主动权;五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争取外援,但不依赖外援,坚持把战略重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精神风骨,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淬炼而成的。“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具有坚定自信,自立自强的鲜明理论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对独立自主原则的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依靠独立自主精神,自信自立地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为人类的进步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拓展了独立自主的世界意义。

第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2]对于这种自信自立的独立自主精神,习近平多次强调,在新时代,“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1]第二,如果说毛泽东思想的独立自主,是针对积贫积弱、受压迫欺凌的中国,主要解决中华民族要“站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的话,那么,自信自立要解决的是让中华民族“强起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自信自立对独立自主的守正创新,是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转型和升级,其不变的精髓,就是坚定自信、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一是坚守政治信念,坚定道路自信,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自觉和历史主动。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2]这一重大原则,就是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标识。

二是坚定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以增强自立自强的理论底气和文化根基。“两个结合”,“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2]习近平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因此,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20]

三是坚守强国之志,坚定战略自信,加快实施强国战略。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面对西方大国的围堵打压和高科技封锁制裁,必须把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前瞻性、战略性对策方针。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21]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2]

四是坚定历史自信、文明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坚持文明自信,既坚持文明的自主性,也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坚持自信自立,世界“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促进各国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22](p.3)我们坚持“两个结合”,独立自主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以此引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就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精神指引。

总之,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历史贡献和时代意蕴,这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方式,对于新征程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实事求是”定乾坤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