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信息科技教学的多点融合

2024-06-12 12:13贵州织金县黑土镇团结小学5521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12期
关键词:交流文本思维

贵州织金县黑土镇团结小学(552100) 周 游

信息科技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新课标对信息科技课程的精准要求。传统的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对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以搭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带来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单一、枯燥、乏味、无趣,与小学生活泼灵动的天性相悖。要构建智慧课堂,教师就要更新教学理念,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通过融合多样化手段,让教与学的互动更加充分,使学生在多元融合与互动中自然进入思考、探究状态,实现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融合丰富教学情境

兴趣是个体个性倾向性的重要内容,在人的心理行为中具有积极作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只要唤醒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触发了他们的兴趣点,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其重要。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有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广泛的应用价值。相较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本身与互联网相关联,能与多媒体形成有效链接,因此,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创设情境有着先天优势。教师可以从细微之处出发,找准切入点,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情境创设的方式众多,其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功能无疑是最优选择。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活动1“分析任务并确定作品内容”时,教师以中秋节为切入点,创设情境:“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具有独特意义。请大家根据下面的视频,找出独属于中秋节的仪式感。”视频是动态化的过程呈现,能够将静态的知识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对视频情有独钟,在色彩、线条、形象的作用下,他们的认知被唤醒,进入感知状态,开始自主思考。学生交流探讨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等,以愉悦的心态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使课堂瞬间活跃起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导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课堂。教师要基于现代教学思想,将网络资源引入信息科技课堂中,带给学生深刻触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沉浸式学习状态。

只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顺利推进教学进程。信息技术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复杂。为了激活学生思维,给予学生具体、直观、形象的指引,教师将文字、视频、图片融合起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功能,使学生在多重链接中进入兴奋状态,思维引擎逐渐启动,快速跟上教学进程。

二、融合多重文本资源

学习活动的推进,需要多重资源的辅助和支撑。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教材文本在经历多轮教改之后,其主题和内容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更好地契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值得教师给予充分重视。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时间有限、兴趣点也不同,小学生自主学习时很容易偏离轨道。基于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针对教材文本涉及的诸多知识点,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着手,对其展开多重挖掘,通过筛选、归类、分析、梳理等一系列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切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文本的优势,将学生的思维认知引向深处。

文本内容整合能够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效果。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伟大的科学家》中的活动1“确定内容并分析任务”时,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进一步熟悉Word 软件的操作方法。为了快速、有效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整合:“请大家快速浏览教材内容,圈画文中的关键词,并进行标注。”这项任务看似简单,但要真正捕捉到关键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搜寻关键词的过程就是整合文本的过程。教师先与学生一起梳理,促使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再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将关键词融入其中。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学生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为后续的电子作品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材、感知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呈现出渐进性特点。只有初步感知文本,对文本有了基本认知后,学生才能顺利进入思考状态,启动思维。为了更好地融合生本思维和文本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打乱文本顺序,对教材进行重组,并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供便利条件。

三、融合精简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包括学科特色、学段属性、学力基础等。很多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存在错误认知,总是就问题而提问题。这样的操作看似有效,实则根本没有把握住教学的关键,导致问题设计低效,甚至无效。要避免“泛问泛答”情况的出现,教师就要在遵循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不能为了课堂教学效果,无限放大问题的作用,满堂问的教学引导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要秉持精准化理念,对问题展开筛选,使课堂教学在精简问题的串联下进入崭新阶段,使学生的思维在精简问题的引领下逐渐活跃起来,最终促使学生的崭新认知、多重能力以及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目标达成度,从学习目标的层级出发展开探索。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活动2“制订制作计划并收集资料”时,教师先从整体出发,梳理文本内容,为之后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准备。在对文本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后,教师再根据学习重难点设计问题:“假如让你搜集端午节的相关资料,你会如何操作?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规划具体的操作步骤。假如你是组长,你又会如何分配任务?”阶梯式的问题让学生快速进入思考状态。学习活动伊始,学生的认知是模糊的,对文本内容也缺乏具体感知。教师以问为导,能有效启动学生的思维引擎,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行动。有了具体问题的辅助,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向更加清晰明了,课堂教学也得以在正确的轨道上持续前进。

扩大问题覆盖面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问题设计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如果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那么问题的价值就比较低,这样的设计就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思维和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渐进式问题,使全体学生都在问题的思考、解决中实现能力升级、思维进阶。

四、融合趣味实践活动

新课改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践行新课改理念,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作出改变,创新引导形式,以趣味实践活动为杠杆,撬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影响,掌握信息获取、传递以及处理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知识,内化迁移也就只是一句空话。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化的操作过程,是学生认知的反馈。教师巧妙设计,将实践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遵循趣味性、多元性、开放性原则。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秉持民主性原则,将学生推向实践活动的最前沿,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伟大的科学家》中的活动2“制订计划并收集资料”一课,要求学生利用QQ 等通信工具交流资料收集情况,并共享收集到的资料。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从具体的操作步骤着手,通过有条不紊的知识讲解,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理论学习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以小组为基点,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由于个体能力不足,学生在学习或操作时,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而小组合作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可以与其他组员进行交流互动,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教师巧妙借力,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促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突破学习重难点,顺利完成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对教学的助力作用显而易见。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有限,强化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十分重要。合作交互式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和接受特点,设计合作交互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以弥补个体之间的认知差距。

五、融合交流展示平台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太多不确定因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成效的指数变化。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梳理文本内容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为了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交流机会,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交互中实现认知升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且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这决定了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搭建不同形式的交流展示平台,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在交流展示中彰显个性特征,实现全面发展。交流展示平台的搭建可以从课内、课外两个层面着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从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收获的角度集中开展交流研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教学结束后,为了进一步夯实学生知识,巩固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布设相关训练,使学生借助多样化的平台展示自我,收获崭新体验。

交流展示平台的搭建旨在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彰显自身的个性特征。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伟大的科学家》中的活动4“美化版面”时,学生要学会插入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等,进一步掌握美化版面的方法。这一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点也比较多。要更好地衔接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体系,掌握相关技能。同样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基于此,课堂教学结尾,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一节课的学习结束了,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又有什么样的感悟和体验呢?记录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吧!”学生认真思考,利用课后时间将学习所得记录下来,并展开交流讨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布置交流任务,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内化课堂所学,还能促使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实现认知升级。

拓展学生的认知维度,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学科的优势,借助网络信息系统,搭建多元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自信心,在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交流中实现认知升级,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学习进阶。

新课改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无论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理念,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升级。教师要坚决摒弃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情境、文本资源、精简问题、实践活动、展示平台等方面进行融合处理,促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教学策略中获得深刻体验,发展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交流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此交流,太暖!
思维跳跳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