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214187) 陆 扬
传统的美术课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以及局部问题的解决,忽视了对学科核心思想的探究和教学单元本质内容的把握,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美术,出现认知错乱、流于表面等问题,难以形成知识间联系与迁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更无从谈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家长和教师的共识。在“双减”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和教学目标不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探索出更多减负增效的途径与策略,构建美术课堂教学新模式。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正式发布,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更强调知识的本质、知识的整合与融通,以及基于情境的真实性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如何贯彻艺术新课标的要求,真正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中?如何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科素养在课堂着陆,体现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笔者从学生学习的方式和需求出发,尝试通过设计分层作业和优化学习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体验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实。
传统的美术作业要求统一且唯一,再加上单一的表现形式和评价方式,往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有些学生由于想象力和造型能力较弱,常常依葫芦画瓢,对有挑战的命题产生畏难情绪,望而却步。通过调查分析,现阶段学生的美术作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学生思维缺乏创新性,无论画什么,画面总是左边几片云,右边一个太阳,旁边加几棵棒棒糖形状的树,房子也总是三角形叠长方形……作业背景固定,或直接临摹范作,导致作业频频“撞款”。
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完成作业,但缺乏创新意识;基础一般的学生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完成作业,这样就造成能力强的学生在第二课时无事可做,影响基础一般的学生。久而久之,能力强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基础一般的学生形成应付了事的态度,导致作业单一、无亮点,效果不佳。
美术作业作为教与学的融合点,它的设计与评价直接影响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笔者尝试以艺术新课标为依据,设计以学生为本、新颖多变的美术分层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自主定位方向与目标,并认真完成作业。这样,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从低处登上高处,展现个性,丰富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美术核心素养。
美术分层作业设计分为范画临摹、局部仿画、原创想象三个层次,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了解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从而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分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依据作业主题,带着满满的创作欲望,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如在《快乐动漫》一课中,学生有的借用钢笔与橡皮描绘出同学之间的趣事,有的画出自己的美好体验、宠物日记,有的记录下漫长的快乐旅程和美好瞬间。分层作业,让学习过程去劣存优,更有效率和意义,也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堂中,为使分层作业更适合学生,教师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重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认真钻研教材,创新作业形式与内容,积极探索更多元的教育教学方法。
课堂上,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作业效果自然不同。如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根据作业要求快速而有创意地完成作业,基础一般的学生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作业。教师可尝试布置分层作业,优化作业效果,提升美术教学质量。例如,教学《厨房》一课时,教师可这样布置作业:(1)临摹范作,描绘厨房一角,添画你熟悉的物品,如冰箱、微波炉、锅碗等;(2)尝试多角度描绘自家厨房景象,添画人物、景物等,突出人物的动作表情和景物的细节,如忙碌的奶奶、调皮的小猫、凌乱的锅碗等;(3)描画你心目中的厨房,重点表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整体色彩美、物品造型奇等。布置作业前,教师要给学生解读清楚作业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能力自主选择。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走到学生身边静静观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图,不要急于指导。对明显的构图或造型问题,教师可先了解学生的想法,再提出建议。针对不知道以何种方式作画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画画,确定人物的位置、背景的比例,这样画面就有了目的和情感,也有了主次和背景。除了布置分层作业,教师还要进行分层辅导,让学生画得“言之有物”,画出自我,画出乐趣,真正乐学爱画。每一次创作,都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教师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让学生通过独特的身心体验获得认知与掌握技能,使作品言之有物、画能达意。分层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主,重视挖掘学生的艺术创新潜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创作。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说过:“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境界。”具备独特个性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创造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坚强的意志和快速的行动能力,这些都是促进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学生一般被要求紧紧联系课本上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实践操作,一节课只能完成简单的练习。在这样的课堂中,由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处于低水平的学习状态。培养美术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多层次展示作品,通过创设趣味化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将课堂教学变为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中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作业设计与学习评价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优化作业评价标准、评价形式,根据学习内容、评价对象选择合适的作业评价路径,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快乐动漫》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迷你条漫,趣味生”的主题作业。“条漫”以单格(两格或以上数量并排出现)画格依次排序,画面连续叙述故事,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漫画表达形式。四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挑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作业本的版式,笔者把条漫的形式与内容做了微调,定为“迷你版条漫”。学生大多有写日记的习惯,笔者建议他们把自己真实的生活、学习片段,用“迷你版条漫”的形式展现出来。具体做法是先想好主题,分好画格,构思人物动作和简洁的背景内容,再进行绘画创作。在学生的笔下,“去扔垃圾”“我是小梅西”“跳舞日常”“六一成长礼”等一个个极具个性和创意的“迷你版条漫”应运而生。
“迷你版条漫”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学习片段,呈现了简洁连贯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富有个性,真实而富有童趣,深受学生喜爱。“迷你版条漫”是学生尝试的一种小创造,他们用新的形式呈现自己真实的生活情境、兴趣爱好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设置条条框框,而应鼓励学生随心创作,循序渐进,逐渐学会观察生活和捕捉画面。
在学生完成作品后,笔者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园特定区域进行展示与评价,看展的教师、家长、学生可留下三言两语的评价、鼓励或建议,给未完待续的作品续想故事,小作者自己也可留言参与交流。这样的学习评价活动开放、轻松且互动性强。作品展示是一个分享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提问、质疑、讨论、交流中获得成长。
以往的教学评价注重检验活动的效果,判定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在于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关注不够,造成二者严重失衡。艺术新课标指出,教育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变教学评价为学习评价,通过学习评价调动学生的身体、语言、情感的表达,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和能力。从创作小动漫到动漫互动展,真实性情境让学生全程参与其中,其乐无穷。不仅是作者自身,参观的师生也有所收获、得到启发,他们在赏评作品时各抒己见,彼此欣赏,感受作品的心情与温度。对于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欣赏会用不同的视角,形成不同的感受。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自信地进行表达。在赏评活动中,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主动展现在他人面前,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才是真实性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
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美术教学,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深度学习和以情境化主题开展真实性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策略应与时俱进,更多地开展大单元的情境化主题教学,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是在真实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建构的,经历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在美术活动中学到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并阐述了教、学、做的关系,倡导“做中学”。“做中学”是以“做”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发展思维、积累经验、提升学习能力。例如,在以植物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用3~5 个课时,围绕一个主题或一种植物,引导学生进行认识、研究、表现,适时关联学科知识,而不是像传统的美术教学那样单一地传授知识,知识之间缺少联系。画植物也有好多种方法,如线描写生、图案设计、相机拍摄、手工制作等,这个实践过程渗透了相关的美术知识与操作技能。完成了知识的教学,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结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如教师可以以“读书节”为情境,引导学生用植物元素布置周边环境,多层面学习和表达。此外,书签设计、封面设计、海报设计、校园环境布置、班牌设计等,都应成为学生实践的场地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在美术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美术课程要培养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善于探究的创造型人才。美术教学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尊重生命,创建更开放的美术课堂,促进课内外学习的融合,优化美术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多彩的世界中发现美好,找到快乐、自信和勇气,能够尽情绽放、快乐成长。这样的美术课有高度、温度,是美术教师的最高荣耀。
为了让学生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美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不是口号,而是真实存在的,笔者尝试在美术课尾声加入“艺术10 分钟”的欣赏内容。课前,笔者收集了一些有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艺术作品,在美术课上花10 分钟进行推介欣赏。学生疑惑:“美术课本来就有欣赏内容,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延伸欣赏?”此番欣赏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没有限定主题和内容,跟课本欣赏不冲突。时下有很多新兴的艺术形式和优秀的艺术文化,学生平时是接触不到的,但是很有意思。笔者想分享给他们,让他们觉得美术真的很强大、很实用,艺术创作也并不难,它可以很有趣、很神奇。同时,也让学生觉得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美也并不遥远,而是可能转角就会遇到。
“艺术10 分钟”的主题有“光绘艺术”“小井盖大创意”“涂鸦艺术”“疯狂的兵马俑”“平板绘画”等,内容可以用短视频呈现,也可以请艺术家现场讲解,或进行图片赏析。如在“小井盖大创意”活动中,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小问题:“随处可见的井盖为什么要变身?如何变?井盖变身有何意义和作用?遇到不同造型的井盖,你会萌发怎样的创意?”活动中,学生畅所欲言:“变身后的井盖成为美景打卡地。”“普通物品变成了不普通的艺术品。”“创意点亮生活,这样改变后不仅美观而且安全。”……刚开始进行“艺术10 分钟”活动时,大部分学生只是好奇、惊讶地欣赏作品,到了交流环节往往无话可说。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会先让几个善于表达的学生多发言几次,再鼓励其他学生试着用几个词评价艺术作品,让他们在欣赏过程中玩味、领略,慢慢产生兴趣,变得能说会道,期待下一次的“艺术10分钟”。
“艺术10 分钟”,对浩瀚无际的艺术海洋来说,时间太短,它只是一个小小的起点、一次浅浅的触碰,但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引领他们亲近艺术,学会随时随地拥抱艺术。不少学生尝试自主创作有趣的作品,如主题为“防疫小口罩”“窗外的风景”“海底100 米”“迷你小纸扇”等的作品。“艺术10 分钟”以有趣的艺术欣赏形式、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美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当学生经历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美术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实,让学生切实享受到“减负”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只有关注生命的教学才能立住脚跟,只有滋养灵魂的教育才会永放异彩。”因此,教师要继续完善和优化美术作业的分层设计与评价,让学生在体验各种美术创作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美术的理解力和感悟力。
当然,美术教学策略除了从教学形式、作业设计、学习评价上进行优化,还要开阔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钻研。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常思常学,在不断研究和品味中综合考量,积极发挥美术独特的育人功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