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结水
(安徽省怀宁长江河道管理局,安徽 安庆 246053)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负责工程管理的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安全生产水平,管理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从长远看,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既可以保障工程自身安全、高效地运行,又可以保障管理单位人员人身安全,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
1.保障水利工程安全。水利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负责水利工程管理的单位,建立和完善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就变得格外关键,既可为水利工程运行、维修养护提供科学、系统的操作规范,又可保证工程质量,防止和降低事故。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能够完善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准确识别,有效管控,及时处置各类安全风险隐患,以确保水利设施运行及管理单位人员安全。另外,标准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率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有力支撑作用。
2.提升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可能,给工程设施和人员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所以加强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安全标准化建设可以促进管理单位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使其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前能有充分准备,其中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加固工程结构,健全预警系统,建立应急预案。当灾害发生后,标准化应急管理与操作程序可以引导人员快速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将危害降到最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增强国家防灾减灾能力和降低经济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作为保障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管理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要求具有可持续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恰恰是保证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标准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管理单位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促进工程管理高效、有序进行。同时通过不断健全的标准体系能够达到合理配置、科学利用资源、推动工程技术创新与进步的目的[1]。另外,标准化建设也可以加强水利工程适应环境变化、减少不确定风险的能力,从而使得管理单位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可以不断地得到完善与发展。
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核心环节。该制度体系应涉及安全生产各个方面,包括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度,风险评估与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与救援等诸多方面。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及一线操作人员安全职责必须清晰,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保证各项规定能得到严格的执行。同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等措施,发现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另外,构建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与救援队伍对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安全技术措施的创新与应用。水利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离不开安全技术措施不断创新和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安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层出不穷,管理单位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完善安全技术措施。如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水利设施实时监控、应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出潜在安全风险、应用无人机在危险环境中开展隐患排查等,均体现了安全技术的创新。另外,引入穿戴式安全装备,自动化紧急切断系统及其他先进安全设备与保障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职工个人安全与工程整体安全性。安全技术的革新和运用也需结合人员专业培训,以保证工程技术人员具备最新安全知识及技能,进而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3.安全文化的培养与宣传。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内部形成的一种以安全为核心价值的文化氛围和行为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如举办安全教育培训、创建安全信息公告板、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对于那些遵守安全规定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规程的行为给予处罚,以此来强化安全行为标准[2]。还需要管理层带头树立正面的安全榜样,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文化推动力。
1.强化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执行。定期组织开展单位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识别,包括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详细规范和行业标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程技术和管理需求。重点在于这些法规的严格执行,单位职能部门应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全过程的监督力度,确保各项安全生产标准得到有效落实。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违反安全生产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确保法规的威慑力。通过持续的法制宣传教育,提升水利工程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深刻理解遵守安全生产法规的重要性。此外,应不断根据实际工作实践反馈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有效支撑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持续改进。
2.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推动安全管理信息化是很重要的工作之一。为了提升监测与风险预控的智能化水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样一来,通过智能化安全监控系统,工程的工作状态和环境变化可以得到实时的监测,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异常现象,迅速识别潜在风险,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智能监控体系。首先,应部署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于关键位置,这些设备能够收集关于工程结构、水位、水质以及周围环境的实时数据。其次,需要在后端搭建强大的数据处理中心,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以预测和识别可能的风险点。同时,科技投入也应延伸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组织培训课程、研讨会和技术交流活动,提升职工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此外,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和工程管理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为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3.提高安全生产投入,确保防范措施到位。安全生产投入的增加是确保水利工程安全防范措施得到有效实施的基础。这种投入不仅包括对安全检测设备和防护设施的更新升级,还包括人员培训、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多个方面。首先,确保足够的资金用于升级安全设施,这包括但不限于监测仪器、报警系统以及各种紧急防护装备。这些设备和设施的升级换代对于提高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至关重要。其次,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安全培训应该包括模拟演练、实际操作指导和最新安全法规的学习,以确保职工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行动。最后,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入,应确保有专门的资金用于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有效地熟悉和使用这些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并充分发挥其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同时,对于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投入资金进行整改,避免问题的积累和放大,确保每一个安全隐患都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1.管理体系不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这一般体现在很多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设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够清晰,开展标准化创建前期,安全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流程不够规范等方面。许多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不够明确,造成实际工作中对责任人的追究困难和管理上的漏洞。另外,如果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就不能涵盖全部的工作流程与人,从而使安全管理措施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安全生产各环节标准实施难一致,安全管理效率与成效下降,这些问题加大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难度。
2.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在一些单位中,职工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种情况往往导致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忽视安全规程,采取风险行为,从而增加了事故隐患的发生概率。同时,管理层对安全生产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措施,使得职工的安全意识得不到有效提升。安全文化的缺失也是导致安全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
3.安全生产投入不足。许多单位在安全设施、防护装备的投入上存在较大缺口,导致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例如,监测设备老旧、救援设施不齐全、个人防护装备不满足要求等问题都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职工的人身安全和工程的安全运行。缺乏必要的安全投入,不仅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也不能有效地进行事故应急处置。此外,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周期长,技术水平落后,也是困扰安全生产标准化进程的重要问题。
1.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需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责任。要明确从管理人员到基层一线作业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责,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中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此外,还应加强对职工安全意识的培训,使其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其次,建立健全的责任体系是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体系应涵盖单位的各个层级和部门,确保每一个责任点都有人负责,形成闭环管理。这样,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监控和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接下来,配合详尽的责任清单和考核制度,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责任清单可以将安全生产责任明确划分,使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责范围。而考核制度则可以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从而督促相关人员切实履行职责。此外,建立奖惩机制也是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的关键[4]。对于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责任心强的个人和团队,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2.加强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为了解决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需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应该将安全培训作为职工入职培训的必要部分,并定期进行更新和复训,以确保职工对安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和提升。应该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如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竞赛等,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参与度。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知识体系,确保职工能够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实施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将有助于构建起一支安全意识强、操作规范的专业队伍。
3.提高安全设施建设和维护投入。面对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增加对安全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这包括定期检查和更新老旧的设备,确保安全设施的现代化和功能性,并且对于那些已经无法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的设备,应及时更换和升级[5]。此外,单位应该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安全设施的改善,引入先进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如智能监控系统、自动化紧急响应设备等,以提高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和应急处置的效率。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需要从完善管理体系、强化人员安全教育、加大投入夯实安全基础、加强作业现场管理等多方面着手。通过实施和优化这些对策,不仅可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