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毓和音乐评论观念研究

2024-06-11 17:13魏瑞鑫
名家名作 2024年8期
关键词:音乐家实事求是观念

魏瑞鑫

[摘 要] 在20世纪至21世纪中国音乐的历史舞台上,汪毓和在音乐理论、音乐评论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音乐评论理论方面,尤其是史学评论方面积极地进行思考,在音乐评论上提倡互相交流的评论方式,同时强调评论者应该秉持“实事求是”的评论态度,以及未来应该构建“百花齐放”的评论环境。使用音乐批评学视角与方法对汪毓和音乐批评主体观念进行解读。

[关 键 词] 汪毓和;音乐评论;互相交流;实事求是

音乐评论是当下生存着的人对人类既往的、现实的音乐活动及其成果所进行的个性化评价活动。从古代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到近现代贺绿汀、李焕之、李凌等音乐家对当时的音乐作品是否应该具有民族性、怎样具有民族性进行评论,再到现代于润洋、梁茂春等音乐家对音乐形式的讨论,音乐评论作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到今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近现代中国音乐评论由于乐评形式的创新性、音乐评论题材的广泛性,在整个中国音乐评论史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近现代中国音乐评论在新时代中国音乐评论发展论坛2022年度学术研讨会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如何正确地了解、学习近现代音乐评论,并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当代的音乐评论之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汪毓和作为近现代中国音乐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力和代表意义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一生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汪毓和的音乐评论跟随着中国音乐从近现代到现代的发展脚步,不仅过去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代表性,现在也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汪毓和音乐评论的类型十分丰富,对近现代与当代音乐现象、音乐事件、音乐活动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与分析。从1957年《美学问题和怎样提高我们的美学素养》,到1982年《应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风格》,再到2011年《毕生忠诚音乐学事业的楷模——毛宇宽》,汪毓和共发表了200余篇音乐评论。其中不仅包含了对音乐美学问题的了解、对音乐作品民族性的理解,还包含了对中国音乐未来发展的见解。所以,对汪毓和音乐评论的研究,不仅对中国音乐评论发展、构建中国音乐评论学科有著重要作用,对中国音乐发展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要想对汪毓和音乐评论有恰当的理解,对其音乐评论观念的把握尤为重要,因为评论观念体现在其对音乐作品、音乐活动、音乐现象评价的方方面面。鉴于此,本文以汪毓和音乐评论观念为主,分析汪毓和音乐评论中的评论方式、评论态度、对评论环境的设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希望借此实现对汪毓和音乐评论观念真实、全面的理解。

一、互相交流的评论方式

评论方式是音乐家对音乐作品、音乐家、音乐现象和音乐活动进行评价的一种有着特定的价值尺度、自我意识的思维模式,研究一位音乐家的评论方式是了解一位音乐家评论思想观念最直观、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汪毓和对于音乐评论方式的专门论述不仅仅体现在某一篇论文里,他对评论方式的见解大多体现在其对音乐活动以及现象的探讨中。“互相交流”这种评论方式是汪毓和在撰写音乐史学研究文章探讨如何让史学评论更上一层楼时所提出的观念。无论是古代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是近现代梁实秋所提出的“谈话,应该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说明从古至今,我们都在提倡交流的重要性。汪毓和在《历史与历史著作,历史观和史学批评》中曾经这样说道:“我认为一切学术性的批评应该是同行们在学术上进行切磋、交流,以达到相互促进、提高的一种值得重视的工作方式。”[1]这表明对于汪毓和而言,一切与音乐有关的学术研究活动,都要建立在一种平等、相互尊重、以促进音乐学术研究发展为目的的基础上的。研究同一个音乐历史现象,我们有可能由于主观因素例如自身的性格、价值观、对事物的判断理解甚至是自身受教育程度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也有可能因为客观因素例如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等有着相异的意见,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的评论环境进行交流,不仅在学术领域上能够取得更高的成就,而且在人际交往中也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在音乐评论的方式上,汪毓和认为如果条件合适的话,能够直接面对面地进行学术讨论是最理想的方式。汪毓和还认为,过去的一些音乐评论思想,即无须面对面地进行学术讨论,只需要在报纸上或者学术期刊上进行学术争论就足够了,但这在现今音乐批评中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这样的评论方式本身已经不是对待学术分歧的一种科学态度,很多批评者在报纸或者期刊上发表音乐评论只是达到自身目的的一种途径或者手段。

最后汪毓和通过恢复黄旭东先生的评论,真正实践了面对面互相交流的音乐评论方式。汪毓和认为,黄旭东评论他所撰写的教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优缺点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实际上二者曾经长期共处于一个单位,见面的频率十分频繁,但是黄旭东并没有与他当面讨论过此事,而是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汪毓和针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先是谦虚地称自己在音乐史撰写这个领域里还是小学生,真诚地欢迎同行、学者对自己的学术研究进行评论研究,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某些学术问题上会保留自身的意见,并且认为如果有条件的话,与评论对象面对面相互交流的评论方式才是最合适的。

总体而言,汪毓和认为,如果是正常的学术讨论,为了消除我们对音乐某一方面认识的偏差,或者出于一种正常目的,在报纸以及学术期刊上进行评论还是值得提倡的,但切记不要为了个人的利益进行有失偏颇的音乐评论,要遵守“充分说理、互相交流”的原则,他认为现今的中国音乐史学评论方式还需进一步改进。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评论态度

音乐家的评论方式是我们了解其音乐评论观念最直观的方面,而研究音乐家的评论态度是深入音乐家的内心探讨其在音乐评论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原则。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音乐评论相结合即个体对音乐作品、现象、活动以及音乐家进行评论所坚持的某些原则。

汪毓和对于评论态度的论述也没有专门体现在某一篇文章之中,而是散落在他对某一类音乐或者某些音乐现象进行评价的某一段话中。从古至今,对待事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深深烙在我们的心中,从王允《论衡薄葬》中提到的“事莫名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到华罗庚先生所说的“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都说明学术研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音乐评论也不例外。汪毓和认为:“无论是批评还是反批评,都应该以实事求是、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不强加与人的精神去进行。”[2]汪毓和这种要求评论者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态度作为能够正常进行音乐评论活动的标准,也体现在汪毓和批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评论实践之中。在对抒情歌曲创作的评论方面,汪毓和强调虽然爱情题材的抒情歌曲从古至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不能一股脑地将爱情歌曲等同于抒情歌曲,他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五四时期以来抒情歌曲的创作题材为例,深入分析了这几十年来大量非爱情的优秀抒情歌曲在我国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难看出,汪毓和这种音乐评论实践,背后反映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性思维,这种辩证性思维又体现在针对某一类具体的音乐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并且论证有力,以事实为依据,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

同样,在对待音乐史学相关的评论问题上,汪毓和也强调以及遵循实事求是的评论态度。1980年,汪毓和在期刊《音乐研究》上发表了《应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学风》一文,文中写到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要重视一手资料的掌握,这是音乐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他认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批评时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研究历史现象。对历史人物进行批评或对历史作品进行评论时,评论者应该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抓住那些引发决定性音乐事件的关键性因素。这表明汪毓和要求评论家在进行音乐历史方面的批评活动时要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这种态度便是在解释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评价历史人物作品时“一分为二”的辩证性观点,承认历史发展的复杂性,认清内容与形式之间既相互矛盾又互相统一的关系。同时,在音乐史教学与研究方面,他要求我们尽量如实还原历史本身的面貌,评价音乐作品创作水准高低时要将作品放置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观察和研究作品以及对音乐事件的影响是否对当时的音乐发展有利,才能得出正确、理性的结论。

三、构建“百花齐放”的评论环境

如果说一个人的音乐评论态度是他音乐评论观念的核心,那么他对音乐评论大环境的设想就是他音乐评论观念由内心到外延的体现,是他音乐评论观念中最高端的理想层次,是我们研究一个人音乐评论观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956年8月24日,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主题的全国音乐周胜利闭幕,部分音乐家就中西关系、音乐的民族形式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音乐评论作为中国音乐发展的一部分,必然也受到这一场会议的影响。

汪毓和的音乐评论之路伊始恰好在1956年,所以他对未来音乐评论环境的构建与这场会议有着莫大的关系。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音乐的发展以及中西音乐的不断交流,加上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精神食粮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通俗音乐在我国茁壮成长。然而一些音乐评论对通俗音乐的发展并不看好,认为通俗音乐不如严肃音乐。汪毓和对这种看法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他认为不能依靠限制通俗音乐促进严肃音乐的发展,而且严肃音乐自身也有很多发展的实际问题,并不是由通俗音乐引起的。汪毓和相信音乐是一种严肃崇高的精神产品,无论是通俗音乐还是严肃音乐,只要创作内容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形式是符合要求的,作品都会被历史所承认,成为人人乐道的经典音乐作品。汪毓和还在《关于音乐评论工作的认识与建议》一文中提到,在过去的音乐评论实践中,我们曾经简单地、片面地理解音乐评论,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相互理解的方式进行音乐评论实践。汪毓和还提出音乐评论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对音乐给出判断,其他的统统归为次要,如果对音乐有不同的看法,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针对具体作品提出具有学术见解的评论。

汪毓和认为,真正构建出“百花齐放”的音乐批评环境的重要因素是要建立一个共同的音乐基础和音乐环境,使音乐工作者和欣赏者有共同的音乐语言。汪毓和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圈子的界限越来越大,无论是热衷于“新潮音乐”的,还是喜爱“传统音乐”风格的,抑或是喜欢“流行音乐”的,他们对音乐的审美都有一套自身的理念和标准,甚至每个圈子自身的音乐评论语言都有所不同。音乐评论者如果不是圈子中的人,便和音乐工作者没有共同的音乐理论基础,没有共同的音乐评论语言,那也就意味着无法欣赏他们的音乐,他们可能就会对音乐评论者的评论毫无反应。所以汪毓和呼吁音乐工作者要努力建立共同的音乐基础和音乐环境,鼓励音乐评论者对待音乐作品要通过具体的分析判断,表扬优点,指出缺点,真正建立“百花齐放”的音乐评论环境,使中国音乐评论的学术水平更上一层楼。

四、结束语

汪毓和作為20世纪中国音乐理论家、批评家、教育家,不仅在音乐史撰写以及音乐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突出贡献,在音乐评论方面也有所成就,这与他本人良好的音乐素质与学术品格不无关系。通过上述分析探讨,汪毓和在音乐评论方面,认为音乐评论主体与被评论主体之间应该互相平等、相互交流,提倡面对面的评论方式,相互交流的评论方式除了会增进彼此的学术水平,也会增强音乐评论学术界的团结。在汪毓和自身的音乐评论实践中,他坚持实事求是的评论态度,认为任何音乐评论实践都应该建立在对作品和音乐家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在分析一首作品或者一位音乐家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作品和音乐家放置在具体的音乐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做出中肯、客观、理性的音乐评论,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未来音乐评论的大环境构想中,汪毓和认为应该构建“百花齐放”的评论环境,使每个群体都可以自由地评论交流,相互进步,进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提高中国音乐的发展水平。

汪毓和的音乐评论观念具有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音乐评论学科的发展。其音乐评论观念的形成,不仅体现在其良好的音乐素质与优秀的学术品格上,更多的是其生活经历、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在了解汪毓和音乐评论的过程中,除了对其音乐评论观念有了一种客观、理性的认识,更对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评论史有了新的认识。汪毓和的音乐评论观念,是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评论史的一个缩影,甚至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在对一首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作品中的内容,还要分析音乐内容与时代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汪毓和.音乐史学研究与音乐史学批评[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47-51.

[2]一丁.对批评者的殷切期望[J].人民音乐,1979(9):24-25.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音乐家实事求是观念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维生素的新观念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姚铜(音乐家)
“实事求是”定乾坤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