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月
[摘 要] 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每一首都反映了他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具体来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时期。其中,《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作品。从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演奏特点、版本对比等角度对《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第一乐章进行分析,把握该作品的演奏技巧和方法。
[关 键 词] 贝多芬;奏鸣曲;演奏分析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其中,《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是他早期创作的作品,该作品中不仅有着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特点,还蕴含着斗争性及戏剧性音乐元素,因此也被称为“小悲怆奏鸣曲”。
一、贝多芬《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作品概述
(一)作者簡介
贝多芬和海顿、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音乐。8岁开始登台演出,后来去维也纳深造,音乐水平日益见长。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的音乐中充满了戏剧性和斗争性。不幸的是,他56岁时开始耳聋,但他并没有被命运所打垮,反而越挫越勇,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的不朽之作。
他创作了许多题材,有变奏曲、交响曲、奏鸣曲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奏鸣曲和交响曲。他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家,他的作品中不仅有着古典主义严谨、崇尚理性、节奏均衡等特点,还有着浪漫主义幻想性、抒情性等特点。他在创作中大胆尝试了新的音乐风格和技法,拓展了音乐语言,赋予音乐更多的情感,以独特的音乐思维方式和创作内容影响了当时的音乐风格,为世人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
(二)创作背景
1796年至1798年,贝多芬完成了作品《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这是他奏鸣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现在钢琴教材中应用最多的典范曲目之一。他在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中,仍然将古典主义风格作为核心,但已经有了鲜明的个人风格[1]。
该作品只有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音乐特性,又拥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紧张感。第一乐章采用快板的速度,表明内心的斗争和激动的情绪;第二乐章采用柔板的速度,旋律线条几乎一直在右手的高声部上,表达祈求慰藉的愿望;第三乐章为终章,采用极板的速度,表达自己焦躁的心情。这是他写的第一首仅有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虽然节奏精练、旋律特征明显,但是每个乐章的连接十分密切,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相呼应,试图呈现多面性和戏剧性,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其中,第一乐章以其热情与紧张的情绪贯穿在一起,这两种斗争的力量构成了一种向前的动力,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二、贝多芬《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第一乐章的演奏特点
(一)节奏与速度
1.速度的标准
在音乐中,速度是音乐情感的载体,不同的速度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该作品属于古典时期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对于速度的把控十分严格。具体而言,要求演奏者保持均匀的速度,不能时快时慢,不能破坏所弹奏曲子的音乐特征。但演奏者在该曲中一些小的停顿上的速度可以稍自由发挥,以润色乐句的起始感,产生更好的听觉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停顿感的过程中,切记不要用浪漫主义的演奏技巧诠释作品。
贝多芬《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第一乐章的速度为富有活力的快板,在弹奏时速度应控制在132左右。该曲中的主题句有着鲜明的对比,由“曼海姆火箭”式的乐句和呻吟悲痛式的乐句构成主题,通过激昂的速度表现出来,描绘出斗争与追赶的画面。
2.“曼海姆火箭”式节奏
“曼海姆火箭”式节奏指的是以上行的分解和弦为基础,加上渐强的音量,呈现出爆发力的音乐效果。
在演奏该节奏时,我们的手腕要注意放松,将重音放在附点音符上,指尖的力度不要松懈。为了让这一节奏型更好地呈现出来,手腕位置切记不要晃动,第一个十六分音符下键时要有控制,掌关节要立住,通过手臂的力量带动每一组节奏,突出旋律的线条感。
3.均分节奏
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中,均分节奏是一种常见的节奏类型,指把一小节的时值均分成二、四或八等份的节奏类型。这种节奏的弹奏特点是律动和节奏感分明。
在演奏该节奏型时,左手每一小节可以有一个小的“气口”,同时也要弹出连奏的感觉。在演奏每一个音符时都要注意手指落键要有颗粒感,不能空洞,应均匀且有力。手指需控制每一个音符的音量,手腕应保持平稳,不要晃动,手指力度需集中。
(二)装饰音
回音、颤音、倚音等是贝多芬钢琴创作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大量使用装饰音是他的重要风格之一[2]。在该作品中,回音、倚音和颤音的使用,增添了音色的色彩感。
回音是由一组四个或四个以上音符围绕着主音构成的装饰音。演奏该曲中的回音时,手腕应放松,手指贴键,触键力度避免过大,装饰音中的每一个音符应弹清楚且平均,同时也要注意装饰音中音符的时值长度,双手需对齐在一个平衡点上,起到更好的点缀作用。
颤音是一种两个音连续交替出现的装饰手法。演奏颤音时,手指落键要快,两个音之间的来回颤动要清楚、均匀且快速,最后落在主音上。
倚音是主干音前或后出现一个或者多个音符,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单倚音、复倚音、前倚音和后倚音。单倚音和复倚音合称为短倚音,由一个音或者数个音构成。单倚音为一个音符的短倚音,一般用一个加斜线的十六分音符表示。而复倚音一般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音符构成,用形状较小的是十六分音符表示。在弹奏时,需要加快倚音弹奏速度,不得占用原有拍子的时值[3],手腕也需保持放松,提前找好每一个倚音的位置,再弹奏主音。弹完主音后,准备好左手的演奏,确保左右手配合默契,保持动力感。
(三)力度记号
力度作为音乐表现的重要因素,对奏鸣曲情绪变化的彰显起着重要作用。贝多芬为了更好地表现出矛盾冲突的情感,力度对比的创作手法在他的奏鸣曲中十分常见。贝多芬经常使用力度记号,且强度高于海顿和莫扎特[4]。从贝多芬的大量奏鸣曲作品中看,这种力度记号提醒演奏者要注意把控强弱的力度,从强到弱,从弱到强,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他心中的内心情感,产生情感共鸣。
在力度记号的演奏过程中,不仅要遵循谱例标记,还要发挥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以达到所要求的力度标准[5];不仅要借助手指的力量去弹奏,还要通过手臂、肩膀等力量去弹奏,手腕要时刻保持放松。
(四)踏板
踏板的运用是钢琴演奏中的“灵魂”。钢琴中的踏板都有着不同的作用,一般会用到左边的弱音踏板和右边的延音踏板。有延音踏板功能的钢琴在贝多芬时代已有所采用,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可行性[6]。
在该曲中,运用了大量的节奏踏板。节奏踏板指的是手指弹奏和踏板同时进行,一般是根据节拍和主旋律进行换踏,也有根据和声进行换踏。在该曲中,需根据节奏特点踩踏板,同时也需注意休止符时应松開踏板进行“换气”,产生回声感。在使用节奏踏板的过程中,换踏板一定要果断利落地松开,避免出现杂音。节奏踏板的运用能加强该曲旋律的走向和节奏感,使音乐表现力更丰富。
三、贝多芬《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第一乐章的版本对比
(一)版本介绍
贝多芬《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有三个乐章,三个乐章均为奏鸣曲式,保留了古典主义的程式化结构。多位钢琴大师都曾对这首奏鸣曲进行过录音,有丹尼尔·巴伦勃依姆、威廉·肯普夫、格伦·古尔德和叶甫根尼·基辛等钢琴家的演奏版本。以下对丹尼尔·巴伦勃依姆、威廉·肯普夫和格伦·古尔德三个钢琴家的演奏版本进行比较。
1.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的演奏版本
本文所选的录音为CD: Beethoven:Piano Sonatas Nos. 1-6,由DG唱片公司在2020年10月30日发行出版。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是钢琴家、指挥家,1942年生于阿根廷。受钢琴家父母影响,他自5岁起开始和母亲学习钢琴,而后则向父亲学习,并在7岁时完成了第一次演出。之后,他曾为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富特文格勒演奏,也在维也纳、罗马等地登台。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与多个乐团有密切的合作,并担任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等职位。
2.威廉·肯普夫的演奏版本
本文所选的录音为CD: Wilhelm Kempff: The Complete Solo Recording gs Vol.1,由DG唱片公司在2011年1月1日发行出版。
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是德国钢琴家、作曲家,出生于1895年,9岁进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学琴,除学音乐外,也在柏林大学学哲学和音乐史,之后在德国和北欧等地进行演出,并在1917年获得了门德尔松钢琴与作曲奖。他的演绎对象有如舒曼、贝多芬、舒伯特等人,但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诠释是最令听众喜欢的。在他的演奏生涯中,以古典和浪漫时期的作品为核心,特别是贝多芬的作品。在肯普夫的音乐中,充满着节奏感和感情,每个乐段的分句和速度非常自然,每个音都被他的指尖揉在乐曲中。
3.格伦·古尔德的演奏版本
本文所选的录音为CD: Beethoven:Piano Sonatas,Vol.1, 由索尼音乐唱片公司在1994年4月19日发行出版。
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是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古典钢琴家之一,他在处理快速乐段和声部的力度层次方面有非凡的才能。在对作品进行演绎的过程中,他喜欢对曲谱进行哼唱,所以我们在听到关于他演奏的音频时总会有些许的“杂音”,但也丝毫不影响对他音乐的欣赏。
(二)版本对比
不同的演奏速度呈现出的音乐情感表达也会有所不同。巴伦博伊姆在2020年发行的唱片中演奏第一乐章用时6分9秒,古尔德在1994年发行的唱片中演奏第一乐章用时2分43秒,而肯普夫在2011年发行的唱片中演奏第一乐章用时6分14秒。
从演奏的时长比较来看,古尔德的演奏速度最快,用时最短,他的演奏极具热情奔放的特点。演奏速度最慢的是肯普夫的版本,他将每一个乐句都进行拉长,凸显了抒情性的特征。巴伦博伊姆的演奏对比肯普夫来说,时长不相上下,他的演奏中有着浪漫主义的音乐色彩,更加灵动。
从演奏技法来看,古尔德在演绎该作品时,休止符中的停顿感几乎没有体现出来,“曼海姆火箭”式节奏中的附点音符的重音和旋律线条感没有呈现出来,乐句之间的强弱对比和旋律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也呈现得极少。而肯普夫在演绎该作品时,注重谱面的技法标记,有着向上爆发的冲劲,在跳音的音色处理上干净利落。巴伦博伊姆的演奏更富有戏剧冲突,将该曲中的热情和悲切通过音色控制进行对比,重拍音和旋律声部突出明显,和声结束时踏板的踩动也十分利落。
根据乐谱中的强弱记号、表情记号和节拍等,每个演奏家对于谱面的解读都有所不同,谱面上的符号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更重要的是演奏者和曲谱的结合。因此,每个人对作品的解读都有所不同,呈现的作品也有所不同。古尔德演绎十分急促,一边弹琴一边进行哼唱,有一种奔放感。肯普夫的演奏十分规整,坚定而有力量,每个音符饱满且具有渗透力,既有紧张的情绪,也有悲伤的情绪,速度平稳,有感性也有理性。巴伦博伊姆的演奏有种平衡感,连贯并且充满生命力。
由于演奏家的个性不同,演奏风格也会有所不同。肯普夫的演奏有着和他身上温文尔雅和平易近人的气质,对作品的演绎上冷静且睿智。很多钢琴家在演绎早期的奏鸣曲作品时,都会“用力过猛”,但肯普夫对于奏鸣曲音乐节奏的把控十分严谨,力度恰到好处。在该曲中,肯普夫将音色处理得十分饱满,强弱的处理也生动清晰,没有追求“用力过猛”的演奏方式,每一个乐句都有着他长久的沉淀与思考。巴伦博伊姆更像是一位音乐诗人,他演绎的作品大多都有着抒情性和歌唱性的特征,在曲谱演奏记号、表情术语等方面,大多忠于原谱。他的音乐中旋律线条明显,带有交响音乐的思维。古尔德的演奏总是充满着激情,能将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对于奏鸣曲的演奏,他不走寻常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四、结束语
本文对贝多芬《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的创作背景、演奏技巧和版本进行了对比分析。该乐章有着戏剧性和斗争性的特点,并融入了古典的创作技法,形成了贝多芬特有的音乐风格。同时,在对该作品进行演绎时,不能只关注乐谱上的标记,还要有自己的解读,这样才能更好地演绎该作品。
参考文献:
[1]白雨杉.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期与晚期作品的异同[J].戏剧之家,2023(27):97-99.
[2]郑欣然.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技巧分析[J].戏剧之家,2023(4):85-87.
[3]杜秉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1》的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4]刘玮凝.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0No.1音乐与演奏技巧探析[D].开封:河南大学,2023.
[5]李思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J].北方音乐,2018,38(8):92.
[6]王琦.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延音踏板的运用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3(3):122-128.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