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霖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当前,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农”问题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1]。近年来,在各种因素推动下出现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对于乡村振兴事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还困难重重,亟须对其进行深人研究,以更加精准的对策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从而以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逐渐成为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更是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更加细化,目标更加明确,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20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是形成长效的脱贫机制依然任重而道远。而在各种有利条件引导下,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武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充分发挥其外出打工积累的先进经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传授先进知识以此开拓家乡农民视野,带动家乡农民致富,提高当地税收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生产力发展,完善产业类型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才资源储备。
在国家惠民政策和创业政策的支持下,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为乡村振兴注人了创新活力。农民工群体在创业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本领和先进经验实现个人价值,这批由于“新鲜人口”的涌入而形成的新人口红利[2],一方面可以整合资源使当地生产方式专业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也会以新思潮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从而更好与时代接轨。同时还能方便教育子女和赡养老人,一步步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梦想而努力拼搏奋斗。
返乡创业使农村闲置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农村的生态环境相较城市而言更加良好,再加之近年来政府配合乡村振兴而实施的“村村通”“路路通”“通信5G”等工程,具备新本领的农民工返乡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基础设施为家乡发展助力。他们可以借助交通、通信、生态等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各地资源挖掘当地最具特色与潜力的产业,从而为之植入新气息。以现代化的集约化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专业化与科学化,最大程度在保护当地生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充分利用土地与人力资源,加速农业合作化进程,从而提升农产品产量与品牌影响,同时能积极推动农副产品产业链发展,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对于返乡创业者来说,返乡创业融资难已经成为“拦路虎”。创业初期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来购置设备与原料、兴建厂房、雇佣人力以及进行市场推广等,单纯依靠返乡农民工及其家庭很难解决资金问题。因此,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民创业者的首要瓶颈目前,农村的信贷机制还不健全,金融机构数量以及质量很难与当地需求配套,加上融资条件苛刻,审批流程复杂且耗时较长,增加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难度。
从融资数额看,初始创业启动资金较少。由于大多数返乡青年只有在外多年打拼的积蓄,去除维持住房以及后续必要生活费用,再考虑风险成本等因素,只能拿出有限的资金投入创业,因此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融资以保证创业期间的投入。如果不能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返乡创业会一直被传统的风险偏好所束缚,从而畏首畏尾,面对一点风险就后退,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返乡农民工的创新能力,错过拓宽发展边界的机会。
从融资来源看,农民工创业融资方式主要为自筹。创业者自筹资金的方式主要包括: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民间借贷等[3]。更多地需要依靠亲朋好友的帮助,借钱创业,筹措资金的数额也相对有限。贷款相对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工缺乏一定的信用保证、标准正规的抵押资产、必要的人脉协助担保,因此很难从银行正常贷款。地方政府的相关金融政策主要是为当地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创业环境,而更加精细具体的金融扶持政策并不能惠及全体创业人员,甚至一部分创业者不能申请补贴。政策扶持更偏向于有一定产业基础与规模的农村企业,针对新返乡创业群体的资金扶持有限。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且质量不高,乡村配套基础设施和产业技术较为落后,依旧是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集中在农作物种植和牲畜养殖行业,可供选择的行业范围较为狭窄,行业集中度过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突出问题在创业选择与同业竞争两个方面。
在创业选择方面,绝大多数的农民工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返乡创业更多依赖于前人的成功经验,更希望通过复制模仿前人的发展模式取得成功,而且这些产业以农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简单易复制,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常年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很难将关联产业引进家乡,虽然对于专业技术和新思维方式的沉淀,都是返乡农民工的独特优势,但他们大多缺乏自信也更加盲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才浪费”。扎堆同质化创业的结果,会浪费政府搭建的多种产业配套设施,导致行业集中程度过高且水平参差不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项目较少,也很难涉及高产值高回报的产业。
在同行业竞争等方面,由于返乡创业者的大规模涌人,降低了原本的企业优势,再加上产品品种单一、生产水平参差不齐、规模盲目扩大,会导致当地内部行业竞争加大,而整体对外品牌竞争优势不足。而且大多创业者都采取线上线下双重经营销售渠道,竞争者更是不仅仅限于当地,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会在地区内出现恶性竞争,对当地的市场环境与创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性。面对此类情况政府也很难强化政策导向,扶持项目过于集中,后续帮扶很难凸显特色化与差异化,政策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局限。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础之一,关乎创业质量与创业难度。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政府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信、网络、水利、能源等设施不断升级迭代但依然存在部分地区路况较差、通信网络不稳定,设施分布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等情况,严重影响创业者的生产质量与效率。
农村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产业规模体量较小,科学技术含量不高,因此很难获得外部优秀投资者青睐,招商引资难度大。新返乡创业者很难找准比较系统完善的发展模式,再加上行业同质化严重,很难将规模优势配合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经济优势。农民工返乡创业不是要使其回到传统的农业结构中,而是要充分利用他们外出打工习得的专业技术与新农村和新农业相结合,将其转化为实际创业中的技术优势与人才优势。
受教育程度是人力资源素质的关键指标,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管理水平与决策水平。相比城市,农村先天人力资本不足,再加上近年来外出打工年轻人力的流失,农村优质人力资本相对匮乏。从农村走出去深造的大学生因为主客观原因,毕业后返乡就业意愿不强,更多希望留在大城市打拼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返乡农民工的新创办企业很难招募到合适的管理与技术人才,大多数返乡农民工更多依靠多年在发达地区学习的先进理念对员工进行培训,企业招聘以熟人或者无业亲属为主,他们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也有待提高,缺乏创新能力,更缺乏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且这类劳动力流动性较大,进行过多的培训会造成资源浪费或人员流失。这类劳动力资源对于发展特色化、产业化的企业难以适应。返乡农民工自身虽然相比常规乡村劳动者优势明显,但是从务工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过程同样困难,他们在经营理念、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欠缺,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遇到发展瓶颈,于是迫切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更加系统化的运营管理,人才的匮乏会使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内生动力受到影响。当地青壮年流出严重,出现“用工荒”只能以较高的薪资成本招聘员工,因此会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用工难、用工贵都是返乡创业农民工遇到的比较棘手且无奈的问题,十分需要相关的政策为当地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5]。
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多是初高中辍学外出打工,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文化程度有限,因此对政策的理解存在片面化与短视化。以政府的惠农创业政策为例,更多的是关注政府在哪里会给补助,哪些项目会得到实质性物质补助,因此对部分惠农政策看得比较浅层,从而会忽视那些经过专家严格论证过其科学性的非实物性惠农政策,比如技术辅导、对口支援、管理培训、交流论坛等相关形式。这些非实物补贴性质的政策,对于农民返乡创业的宏观帮助是至关重要的,其背后蕴藏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6]。此外,政府在政策宣传上存在宣传官方化、书面化,主要依靠电子政务系统的简单发布,而广大农民创业者政策敏感度不高,日常生活中很少借助网络主动了解相关政策,他们的网络生活更偏向于娱乐与休闲,这就导致政策宣传很难进入普通农民的实际生活中。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创业农民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获得政策信息,以此去对标自己是否符合补贴范围,这就造成了一部分政策盲区的存在。创业是一项高风险活动,需要政策扶持推动发展必须借助国家所创造的政策环境,保证政策落实到每位普通农民创业者的身上,需要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双方共同谋求共赢的结果。
面对“融资贵,融资难”的窘迫现状,破局的关键在于当地村镇政府的积极作为,加大创业政策倾斜力度,实施更加主动地返乡创业政策,加快当地小范围内金融体制改革,探索构建更符合当地实际的信用担保体系。
首先是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创业之初企业规模有限,很难得到相关金融机构的关注,更难从金融机构中获得资金。政府要充分担当责任,发挥好“有形的手”的作用。政府应该在资金、技术、土地、税费等方面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实行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村企业发展。关键在于要积极引导,分类管理,准确把握每个发展阶段的突出需求,精准定位财政补贴方向,对相关税费征收项目进行记账管理,尽可能为返乡创业农民减少创业成本。同时强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的科学性引导,健全保险机制,减少农民工的盲目投资行为,面对危机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提高项目存活率。
其次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因地制宜加快当地金融体制改革。一是政府加强“政金合作”积极引进多种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协商推出特色惠农金融产品,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搭建融资“绿色通道”,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创新自己的抵押融资制度,不单单拘泥于传统模式,引进林权、销售订单、生产机械、土地使用权、厂房等特色抵押模式,破除抵押流程复杂、抵押物范围小的局限性。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合理设置延期展期程序,尽可能保证增加农民工的融资来源[7]。二是当地政府要加强农民工的信用体系建设,广泛收集创业者信用信息,通过专业的评级机构进行个人信用评级,在政策方面给予差别化管理,引导农民工重视自己的信用评级重视自身的信用价值,积极对贷款进行还本付息,同时也保护政府信用,扩宽自身后续发展融资渠道。
为了有效防止项目的“过度集中化”,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的共同努力,共同发挥作用多层次挖掘当地的发展机会,突出地方特色,优化产业结构。乡村的产业兴旺需要依赖的主体是扎根当地的中小微企业与广大农民,思索如何重视产业化经营将农民以合作社或产业园的方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努力朝着“1+1>2”的目标发展,将规模化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
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调研市场农副产品供需结构,锚定适宜的创业方向与类型。要继续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设置专门的“返乡创业办公室”,搭建市场信息整合发布平台,搭建物流与销售网络体系。针对农民工机会识别能力差、创业嗅觉不灵敏等问题,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指导意见。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与人文资源,充分利用地方区位优势,深度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开发当地特色产业与绿色产业。“返乡农民工绿色创业是指返乡农民工以利润为驱动,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创业过程”[8]。鼓励、支持、引导发展各式各样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观光、文化创意等产业。充分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等手段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努力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积极对外宣传当地特色产业从而打造品牌优势提升知名度。注重政策的系统性与灵活性,避免碎片化导致的低效率,要全过程参与,为农民工返乡发展特色产业保驾护航。
企业要积极配合政府相关政策引导,学习先进经营发展理念,将外出积累的先进技术与务工经验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突破单一产品界限。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经营思路,跟得上时代的步伐[9]。借助政府公信力帮助企业集中进行原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对产品进行上下游相配合的深度加工,在本地形成单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突破产品竞争季节性的限制。重点将当地特色产业细化分类,注重与电子商务与自媒体时代的结合,注重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机会,把握好机遇参与创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拓创新发展模式,获得市场竞争主动权,才能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面对农村产业基础薄弱的难题,首先要加强当地的资源整合工作,将优势资源集中整合到一起充分利用,最大程度方便产业发展和减少资源浪费。集中整合土地资源,区分好耕地和建设用地性质,做好土地三权分置和经营权流转。允许农村以合作社为单位将耕地与闲置用地整合经营,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灵活的组织方式,保障企业经营的厂房、土地、水电、交通等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鼓励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动态把握附近城市与农村的产业分布、产业优势与发展现状,促进创业资源整合,积极为城市分驻乡村企业提供相关的人力物力支持,根据企业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有效发挥分驻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上以及乡村企业在资源与劳动力上的优势,城乡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当地产业升级转型[10],朝着更加适应市场化的方向迈进。构建“城一乡”经济发展模式,以城带乡从而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更好促进当地招商引资。乡村地区要充分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针对农村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农民工返乡发展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选择当地适宜产业后专人负责生产基础产品,专人负责产品的深加工同时帮助搭建高效的物流、销售体系,在整个产业生产中形成一个闭环[11]。还要积极与时代接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外界成功案例,扩宽营销宣传渠道,将学习成果进行创新性发展,取长补短将其转化成适合自己的模式。将特色产业与高新技术接轨,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不断研发更新产品种类,突出展现自己的地方品牌,以特色化、规模化与专业化赢得竞争优势与发展主动权。
解决企业“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重担就相应落在了当地政府的身上,需要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优秀人才的挖掘两个方面着眼。
一方面,实施返乡农民工继续教育是解决农村人才匮乏和让农村人才“愿意回,留得住”的重要法宝。为了解决返乡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政府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努力使他们变成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与脱贫致富的排头兵。首先,健全培训体系,努力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与技术,合理设置培训课程,进行专业的管理培训或技能培训,着重培养一批高素质领军人物,全面提升他们的决策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让他们具备更加开阔思维与眼界。其次,完善农村人才市场建设,面对人才匮乏的现状,积极了解相关企业的用工需求,对空闲劳动力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搭建网络信息发布与共享频道,改进招工宣传方式与途径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进行点对点的招聘服务[12]。
另一方面,积极网罗优秀人才助力企业发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高薪聘请职业化管理与技术人才,助力企业发展提升一个台阶。可以开展“校企合作”,针对专业性难题,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对口合作,吸收专业化意见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可以由当地政府出面协商,培养专门的创业培训师资力量。政府可以对企业开展对口支援,完善帮扶机制,及时解答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破解创业者难题。同时还要进行政策引导,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外出大学生与优秀高素质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并给予他们相关的人才补贴与住房、教育、医疗优惠政策。
完善的政策能有效激发农民工的返乡创业热情,能给农民工创业提供更高质量且更有公信力的保障,因此务必重视惠民创业政策的制定并落到实处,保证惠及每位返乡创业者。
政府方面,要因地制宜制定系统高效的政策,对涉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补贴、援助、税费、培训等政策落实深入论证,结合农民的创业行业和特征,发挥好创业辅助作用,为创业者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政策制定与解读方面,将相关政策,翻译成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句子,帮助创业民工更好理解创业政策。同时创新政策宣传渠道,要成立专门的政策宣讲团,通过短视频、顺口溜的形式进行政策宣读,定期安排政策下乡工作,努力做到政策入户,保证相关创业者知晓理解最新惠农创业政策,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创业就业热情,推动农村劳动力积极投入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13]。
创业者方面,要全方位完善自我,加强继续教育,养成学习习惯。一方面要增强政策意识,明确政策对于创业成功的重要性,主动配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安排,积极参加创业培训,提高自身政策灵敏度。另一方面,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与科学素养,摈弃固有的“老土炮打天下”思想,与时代接轨,使自己的素质、思想与新时代同步,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与知识获取能力,从而巩固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管理能力,形成现代化的企业[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