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06-11 12:39陆文涛
南方论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陆文涛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5)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任务[1]。”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有别于过往的高速发展时期,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所在,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指明了实践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必须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理性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特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是紧密结合的,认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超越了政治经济学范畴,具有了极强的哲学意蕴。

马克思所处的年代正是科学脱离宗教而与技术不断深入结合的时代,科技革命的爆发和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马克思在这时敏锐地指出“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才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现在,实验和观察——以及生产过程本身的迫切需要——才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2]”。因此,正是由新的生产需要所推动,同时在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下形成了新质生产力,同时,马克思也指出“自然界没有造出任何机器,没有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自动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3]”。这就将一切生产力的进步归功于“人”和“劳动”,新质生产力是人类最新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是充满了对“人”和“劳动”的肯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动力,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进一步相结合。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论断,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此时,大力发展教育培养科技人才,迎头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成为中国发展的实践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全新态势展开,停留在掌握现有成熟技术的发展路线,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力求把握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将我国建设为世界科技强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为科技生产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谨记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5]”,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以人为本的底色,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重要标志,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实践路径,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

二、新质生产力依赖于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继往开来之作,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科学路径,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依赖于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首先是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直接相关联的,与传统高科技行业的不同在于,新质生产力是踏足全新领域、应用高新科技、深耕新兴产业的生产力,“新”字贯穿新质生产力的始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6]。”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形成创新型社会,在半导体、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探索突破,促进新思路、新材料、新技术不断交融组合,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样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工作,是开辟新质生产力新赛道,创造我国发展动力新优势的有力举措。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高素质、高水平、高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挥好高校培育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的作用;必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行之有效的体制统筹优化一切创新力量。

(二)协调: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规划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布局,针对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问题补短板、促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7]。”全领域协调发展,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体制优势,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样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各领域之间、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重大关系。

有力促进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总体布局,也是新质生产力的自身优势,首先新质生产力代表了高新技术主导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是补足我国发展短板的关键所在,是打破科技封锁,实现充分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次,新质生产力中的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应用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利用新质生产力在各个领域、区域和城乡之间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的平衡发展。

(三)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存续条件

让绿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底色,是实现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的发展模式造就了当今人类世界的工业文明,然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只能实现少数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并且导致了当前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对人类自身生产生活和地球物种延续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不仅在于科技之“新”,也在于质量之“新”,新质生产力不仅是高新科技的产物,也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经济的产物,是我们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国由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8]。”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的“粗放型”科技生产力,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三高”模式,新质生产力则是代表了低浪费、低排放、低破坏的绿色发展道路,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四)开放: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任何国家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今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逐渐抬头,但是经济全球化仍然是时代主流,“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视而不见,或者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9]”。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已经证明,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顺应历史发展之规律,主动迎合并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之浪潮,加快加深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全球化过程中整合资金、技术和人才,形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高新科技主导的生产力,其需要的技术、资金、资源、原料都与传统生产力有着巨大差异,只有不断增强内外联动,完善国内国际双循环开放格局,在更高水平、更多领域实现对外开放才能更好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多种需求。其次,新质生产力需要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高端人才领域坚持开发理念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措施。最后,我国想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管理等制度制定,统筹经济开放和国家安全,就必须通过开放式创新突破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加快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五)共享: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共享实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但是相对贫困问题亟须解决。如今我们已经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正是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大局的,需要始终保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的发展追求。

国内外的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当社会财富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不能继续开拓创新,找到新的发展动力源,社会就会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落实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形成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发展成果,不仅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还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共享与共建是一体两面的,只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断做大“蛋糕”以供分配,才能让全体人民积极参与到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设中,全面发挥人民群众创造财富和美好生活的活力和潜力,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团结奋斗。

三、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外部风险,维护我国经济发展安全的核心举措。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扩大国内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关键性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激发国内经济活力、稳固国内经济支柱并减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必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利用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依托国内大循环这一稳固主体,发挥国际循环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利用好国内庞大的市场容量和新质生产力主导的新兴产业,能够不断增强对全球范围内各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规模、质量和水平,同时坚持顺应并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提供稳定与确定。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工业化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存在发展不充分、产业体系落后的问题,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体系正摆脱粗放增长型模式,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等高质量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近年来的全球经济热点和动力源,都是在新技术应用下产生的新产业,例如全新的通信技术、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等。当前,现有的产业体系无法完全适应中国发展的未来预期,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立足我国发展战略,瞄准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提前布局,积极推进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孵化成型。

新时代以来,中国的产业体系已经由二维平面的扩大规模走向三维立体的结构优化,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实现中国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动力源泉。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就是产业体系的更新过程,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产业结构向创新驱动和效能驱动转变,不断提高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过程,必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材料科学、能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使其成为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最后,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加快形成数实融合、以数促实的产业结构,实体经济是我们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而发展数据经济已经成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

我国产业规模巨大,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是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关键一环。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放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主义逐渐抬头、国际政治局势日趋紧张,为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的问题逐渐浮现,“卡脖子”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阻碍着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11]。”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实现“量”的增长和发展,更是对“质”的强化和提高,也将不断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和灵活调整能力。

着力提升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必然要依托新质生产力所具有的强大推动力和重塑能力,首先,新质生产力是高新科技落地转化的产物,将催化产生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产业链和供应链具有明显的补充、延长作用。其次,新质生产力是统筹规划、整合创新的产物,是“全国一盘棋”体制优势的突出体现,具有强大的协同发展效应,对于疏通供应链堵塞、修补产业链缺失具有巨大作用。最后,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不断带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在关键领域对“卡脖子”技术实现攻关突破,不断稳固、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寻找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