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主要经济体通胀居高难下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延续了回升向好态势。在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支持下,棉纺织行业经济持续恢复,但是与宏观经济相比,行业恢复力度偏弱,具体表现在原料价格波动对企业运行影响明显,终端产品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链安全存在隐患,企业融入“双循环”存在堵点等。行业亟需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工业化的先导产业,纺织规模优势、体系优势的基础支撑,棉纺织行业融合科技与文化、关联生产与消费、融通国内与全球,是积淀深厚的基础产业、关系民生的富民产业、开放合作的全球产业。综合经济、社会、生态、民生价值,其高质量发展对于纺织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具有特殊重要性。因此,棉纺织行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落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就棉纺织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上述表示。
5月24日,2024中国棉纺织大会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第六届第四次理事(扩大)会议、第六届第七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山东邹平举行。大会以“开新局·促新质”为主题,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带动棉纺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研讨,同时探讨棉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寻求破局发展之策。
行业:
棉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
纺织行业作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制造部门,正处于向更高级形态和更合理结构跃迁的关键期,围绕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
在孙瑞哲看来,棉花“功同菽粟”,棉纺事关全局。因此,棉纺织是纺织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和关键支撑。棉纺织行业面临上游原料价格高企,下游终端需求不足,外部“涉疆法案”持续冲击,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以及招工困难等现实挑战,不少企业处于微利边缘。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新突破,棉纺织行业义不容辞,势在必行。
针对棉纺织行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孙瑞哲提出,坚持集约发展,强化规模优势,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雄厚的产业基础,行业才能筑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盘;坚持创新发展,形成引领优势,以创新驱动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行业正在加快汇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坚持共享发展,塑造全球优势,集聚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行业需持续优化国际合作体系,融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力。
面对行业的风险和挑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兆华提出,要全面准确把握与行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促使政策作用最大力度地在行业内得到发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去年发布了《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棉纺织行业要以此为纲,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棉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行业、企业必须增强信心和底气。同时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表示,宏观政策加力增效、新动能加速培育、改革红利加快释放、产出缺口加快回补以及开放红利加速显效等“五大效应”将支撑我国经济稳定回升。
对于原料价格的波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奎勇认为2024年棉纺织原料价格仍然存在较大幅度波动可能,棉纺织企业应加强市场研判,有效利用对冲工具等控制风险。面对终端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董奎勇建议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专精特新”等方式实现新发展。在产业链安全方面,企业可在原智能制造基础上,向发展培育品牌和技术输出两方面发力,并持续加大拓展新疆棉内需市场和非棉纤维外贸空间。为实现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利切换,企业应聚焦下游需求、市场反馈和供应链建设,找准市场定位,在产品质量、技术含量、时尚水平、绿色表现等方面持续发力。
集群:
借助新质生产力塑造新优势
近年来,山东始终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滨州市作为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培育形成了魏桥、愉悦、华纺、亚光等世界级、国家级纺织企业品牌,为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贡献了滨州力量。其中,邹平工业基础雄厚,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29个,培育了铝业、纺织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邹平工业总产值常年保持全省县域前二,是山东省首批工业十强县,打造了“中国棉纺织名城”等产业名片。
孙瑞哲评价说,作为长江以北唯一的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滨州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处于引领地位。
滨州快速发展的背后有什么秘诀?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田解释说,滨州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四个化”的特点。一是锚定“链群化”做大做强,滨州坚持工业立市,培育了智能纺织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千亿纺织产业集群。二是聚焦“智能化”向新向优,强力推进纺织产业“智改数转”。三是突出“绿色化”高质高效,从大幅减少水污染的无水染色技术,引领滨州纺织产业加速迈向绿色低碳发展新阶段。四是围绕“品牌化”提档提级,2023年滨州有53项产品的产能或市场占有率列全国乃至全球第一位,其中智能纺织产业独占6项。
山东省工信厅副厅长王晓表示,下一步山东将加快推动行业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聚焦“协同共进”,抓实抓细“链长制”,大力提升大中小企业抱团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将聚焦“优化供给”,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加快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优化升级,充分释放纺织服装先进制造能力,赋能消费升级和市场开拓。聚焦“服务保障”,加大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技术改造、金融等发展要素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纺织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的开发及推广应用。
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刘建国认为,目前纺织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带动棉纺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重要课题。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一定能够把握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企业:
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提到滨州、邹平,人们自然联想到魏桥,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正是从这里成长为全球500强企业和世界最大的棉纺织企业,邹平既是滨州的亮眼县域名片,也是山东制造业的地标,中国棉纺织的重要工业基地。在行业人眼中,魏桥创业集团不仅是邹平和滨州发展的顶梁柱、定盘星,更是行业变革的实践者、探路者。
走进魏桥宽敞明亮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只见AGV运输小车穿行自如,它可轻松地将百斤重的棉条筒运到下个工序,智能落纱粗纱机可实现自动落纱、自动换管、自动运输……从纺纱到织布,全流程走下来,竟然看不到什么人。
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家坤介绍说,近些年,魏桥积极打造“智能矩阵”,先后落地了以魏桥纺织绿色智能化工厂为代表的十余个智能化分厂,大力推进重点工序智能化改造,打造“纺织—印染—服装/家纺”一体化完整链式生产体系。
除了智能制造,魏桥提出向“新”发展,夯实新质生产力基础。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每年开发各类新产品3000多个,包括生物基纤维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在智能穿戴领域,魏桥也实现突破,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合作,在国内率先实现柔性弹性电子材料与器件的产业化。为客户提供户外运动定位、电子信息、康养、医疗、特种防护等功能,实时提供监控传输。打造纺织产品可感知功能、健康防护的定制化方案。
裕大華集团前身是创立于1919年的武昌裕华纱厂,历经百年的岁月洗礼,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纺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进程。近年来,公司把智能、低碳绿色发展,作为构建百年裕大华的新质生产力。武汉裕大华纺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田青介绍说,在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裕大华积极对标绿色制造体系,从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生产智能化、废物资源化等全流程顶层化来构建绿色发展之路,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下一步,裕大华将继续按照绿色工厂年度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大力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比例,新建5MW光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可比产品综合能耗。
青岛赛特环球深耕机械装备制造业58年,是工信部认定的粗纱机和筒纱包装线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赛特环球机械(青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加阳说,赛特环球依靠自主创新推出了第四代AI视觉技术,实现了多重品种识别、筒纱缺陷及异纤纱、黄白纱检测,建设海量筒纱数据模型大数据库,让视觉检测更简单更精准。基于人工智能视觉分析技术,依靠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算法和高性能硬件产品,对前端图像数据进行实时识别分析预警,对人员违规行为、人员安全行为等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发出警告,并通过信息化设备对影像文件进行记录和显示,实现了智能监管。郭加阳表示,环球对自身发展和未来充满信心,对中国纺织充满信心,将用更多“环球智工厂”装备回馈客户。
“多年来,华孚时尚始终坚持‘坚持主业、共享产业、发展新业的战略定位,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华孚时尚总裁助理兼产业运营公司总经理董平介绍,作为色纺标准制定者、色纺趋势引领者、色纺技术创新者,华孚31年来始终专注于“一根丝”,不仅实现了三纱合一,一应俱全,建立了独家产品吊牌,还实现了柔性定制,从理念到行动全面践行了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当前,华孚在打造数智化纺服垂直一体化供应链平台的同时,正加快布局新能源、智算领域,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十年中国男装市场格局将如何演变?增长机会点在哪里?雅戈尔公司商企总监蒋裕鑫认为,中国“大商务”赛道包括政商及所有严谨场合着装市场体量维持稳定,但品牌整合加剧,严谨场合着装呈现品类休闲化。中国人口基数大,硬科技和先进制造带来的新的“造富”机会也不容小觑,一线城市预计会像美国一样呈现休闲品类化,市场空间可观。质价比需求提升,驱动价格下探,带来向下整合机会。未来十年,如何抓住品牌整合机会是致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