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把孩子从小培养到大学毕业要花多少钱?这恐怕是很多人一时难以计算和回答的问题。连续七八年,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魏易一直在围绕这件事做研究。
2021年7月,“双减”政策落地。魏易带领团队成员通过某消费评价网站,并与地理信息匹配,一家家统计2018—2019年度的课外补习机构,2023年再次回溯反查,发现其中88%的中小学学科类辅导机构已经停止运营了。
他们对于学生的调查统计显示,2019年校外学科补习率24%,到2022年降到17%。同時发现,“双减”之后的家庭教育投入,对低收入、高收入家庭没有太大影响,尤其是高收入群体的校外培训支出没有影响,有变化的是中等收入家庭。可以说,低收入家庭面临多维度挑战。
魏易发现,中国大部分中等收入及以下家庭“很舍得”将支出用于子女教育。他们初步估计了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全国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为14.9%,农村为15.8%,城镇为14.1%。分地区来看,东北部家庭教育支出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地区(18.8%),其次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15.7%和14.4%,而东部地区最低,为14%。
从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支出占比来看,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比例较高,尤其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平均占家庭生均教育支出的26.2%和18.4%。其中城镇地区远高于农村地区,为农村的3倍。
高中阶段校外支出占比大幅下降,普通高中平均占比为11.7%,中职为2.6%。普通高中仍存在城乡差异,农村校外支出占比为5.5%,城镇占比为农村的3倍。各学段城乡家庭教育支出差异最大的是小学阶段,其次是学前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差异逐渐缩小,中职甚至出现了城乡倒挂,而大学阶段城乡家庭教育支出差异甚至要小于高中阶段。
“孩子教育,中国父母到底花了多少钱”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2月 作者: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