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壬, 王健
(山东信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公路桥梁需要跨越复杂的地形条件,在结构设计时相对复杂,必须根据建设条件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加强结构计算分析,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在桥梁设计方面的智能化管理手段主要体现在BIM技术应用上,利用相对成熟、功能齐全的参数化建模软件,建立精细化桥梁结构模型,有利于实现不同专业间的协同设计,提高正向设计水平,通过BIM模型可以自动计算统计相关位置、形状、尺寸等数据信息,如果需要作出修改,只要修改相关参数即可,其他关联数据也会自动更新,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将工程模型、地形模型、实景模型融合到BIM 平台上,根据设计中心线进行路线漫游,可全面观察设计效果,掌握实际行车状态。利用BIM 模型结合GIS 地理信息系统,可开展可视化设计复核工作,能够在三维模拟场景中直观展现地形、地貌、水域、建筑物等情况,以及桥梁的位置、角度、孔跨等关键数据,可以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将各专业BIM 模型导入到专业软件中,设置碰撞前置条件,执行碰撞检测命令,可自动进行碰撞检测,输出碰撞检测报告,经过比对校验后,确认优化方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返工问题。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桥梁工程,在工程量统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像钢筋、混凝土等影响较大的材料,可能会因计算偏差过大影响资源调配和成本管理效果,利用BIM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统计各阶段工程量和材料消耗量,选择相应构件,导出工程量明细清单,实现更为精确的建设资源管理。
受现场建设条件的限制,许多桥梁工程采用了预制装配式技术,需要在梁场生产结构构件,然后运输到现场拼装施工,所以,预制构件的生产管理也是公路桥梁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系统功能,提升整个制造过程自动化水平 ,RFID技术是一种数据自动采集与管理的有效措施,相当于给预制构件设置电子身份证,通过发送实时信息流,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采集和自动监控,而BIM 模型是智能化生产管理的核心和桥梁,通过优越的信息集成、交流共享功能,能够提高深化设计质量和效率,缓解设计与生产衔接不畅的问题。智能生产系统可以直接读取 BIM 模型中的预制构件生产信息,自动完成各项工序,并检测相关质量数据,利用BIM模型开展虚拟拼装试验,根据已经生产构件数据信息,结合三维打印,输出生产误差报表,及时进行优化调整。以BIM 模型为核心建立管理平台,可以通过手机端、大屏幕等多种方式,综合分析预制梁厂生产情况、构件生产计划、现场施工情况等内容,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管理,通过扫描预制构件电子身份证,可以实时查看相应构件的设计图纸、属性数据、施工工序等信息。在预制构件运输过程中,结合BIM模型与GIS技术,模拟分析运输路线的合理性,并通过GPS定位系统,实时监控运输车辆位置,保证能够按时间计划要求进场[1]。
1.3.1 质量管理
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是主要的施工技术指导性文件,必须保证合理可行,能够兼顾质量、工期、安全、成本等多个目标。建立施工工艺模型,利用BIM技术进行模拟施工,验证施工方案,如果出现问题,可以提前进行工艺调整,直到满足施工管理要求为止。把施工模拟成果制作成视频,用于技术交底工作,可视化三维展示重点施工程序,将完善后的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质量通病清单、质量保证措施等技术资料上传到BIM 系统中,构建质量管理数据库。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手机APP直接查看浏览,为具体施工活动提供科学指导。在质量巡检管理方面,利用手机APP、智能巡查眼镜等方式,可以对现场施工情况拍照上传,实时开展远程沟通协调,并将质量问题反馈到系统中,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整改意见具体落实,并将整改结果及时反馈,实现在线跟踪质量巡检管理,形成电子文档资料,为后续的竣工验收提供基础支持。另外,在关键施工环节,可以引入智能化监控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效果,比如,利用自动测温系统,可以智能化监控混凝土温度,保证混凝土施工管理质量。
1.3.2 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计划是施工进度管理的主要依据,直接决定着最终的进度管理效果,利用BIM 平台project 模式的进度编制模块,可以更好地进行任务划分、节点确认,能够保证进度计划编制的质量和效率,如果需要调整进度计划,在编辑一个节点后,其他关联计划任务都可自动调整,减少了计划编制工作量。在BIM模型中,融入施工进度计划数据,结合Navisworks 的应用,可以对进行施工进度可视化模拟,更好地掌握进度计划控制要点。在施工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采集实际进度信息,上传到系统平台中,可自动生成BIM 模型形象施工进度。通过电子沙盘系统,可直观形象地展现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对比情况,一旦出现进度落后,会通过系统延误提醒功能给出提示,以颜色区分突出显示的形式,明确延误工作内容,采取针对性的纠偏处理措施。同时,根据施工进度情况,自动统计已完工工程量和资源消耗量,在实现进度管理的同时,加强工程建设造价管理。
1.3.3 安全管理
公路桥梁施工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找到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安全风险隐患,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现场作业情况,通过与BIM 平台关联,能够对重要部位、隐蔽工程的施工安全进行全方位监管。设置桥梁应力监测系统,采用钢筋应力传感器、土体应力传感器、混凝土应力传感器检测桥梁不同位置应力,使用相关设备采集获取应力数据,将异常数据传递到服务器,通过WEB 软件实时预警,而且还可以开展应力趋势分析,在没有出现明显异常之前就可以提前预警。在人员行为监控上,采用智能巡检系统,可以有效识别人员身份,结合视频监控,检查人员违规操作行为,利用定位芯片能够实时显示人员运动轨迹,根据工作特点,设置预警条件,比如在某个区域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就会触发报警。正确佩戴安全帽等设备能够有效避免安全事故,降低损害程度,人工检查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安全管理需求,随着深度学习、5G网络、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技术设计安全帽佩戴检测智能算法,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识别安全设备的佩戴情况,在监控距离相对较远的少数场景也能够有效识别小目标,提高检测精度。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也非常关键,许多桥梁工程施工需要大型起吊设备,通过安装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机械设备运行状态数据以及周边环境数据,减少因超载、碰撞、监测盲区等产生的安全事故[2]。
与桥梁工程不同,隧道工程施工主要在地下环境中进行,影响因素更多,危险系数更大,很容易出现突水、塌方、冒顶等事故,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稳定性的准确分析至关重要,当隧道变形较大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引发安全事故。根据测绘专业地表三维模型资料,结合地质数据库,建立各地层地质体模型,并对地质体模型进行分层、添加属性,将工程EBS 编码与隧道BIM 模型有效结合,构建基于EBS的全参数化隧道构件库,然后利用WebGL图像引擎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能够更加高效、稳定地开展管理工作,建立基于BIM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风险评估信息化系统,可以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不同地质灾害进行预警、查询、分析,判断风险等级,指导开挖作业安全进行。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也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根据工程特点、施工环境、变形规律等综合因素,科学布设施工监测网,针对拱顶沉降、拱底沉降、隧道收敛、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地下管线沉降、建筑物沉降、爆破震动、边坡土体位移等方面进行监控测量,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设置监测点,能够保证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准确性、安全性。利用BIM技术建立隧道主体模型、监控量测测点模型,将每个测点的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关联到对应位置,根据监测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系统可以自动做出分析判断,按照不同预警等级,自动发出超限预警,实现隧道变形可视化监控预报的效果,实时展现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围岩安全状态。
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超欠挖与平整度控制上,可以采用BIM 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质量检测评估手段,对隧道初支的超欠挖、平整度、中线偏差等情况进行可视化质量分析,提高隧道开挖质量控制水平。公路隧道工程也涉及到预制构件的生产管理,对于后续的拼装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预制管片生产阶段,可以设计二维码标签,将所有信息通过二维码采集上传到管理平台,包括生产工序、堆场记录、出库台账、进场试验等方面内容,由于隧道工程施工环境相对恶劣,可以采用稳定性好、强度高、耐环境变化的PVC材料制作二维码,保证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够发挥作用,使用手机APP 扫描二维码,将相关质量数据上传到管理系统中,系统将相关数据计算分析后,生成各种图表,记录每个阶段的作业成果。利用二维码结合BIM 模型,可实现智能堆场定位,优化管片合理分布,确定最佳吊装路线和运输路线,实现生产与施工的有效衔接。二维码的使用寿命要低于RFID,所以,在管片拼装阶段的信息采集将由RFID完成,针对管片拼装、盾构掘进、壁后注浆、成型质量等方面开展质量管理,重点分析管片质量、病害统计、隧道轴线偏差等方面,采集整理拼装外观质量、施工质量记录等数据信息[3]。
综上所述,公路桥梁隧道工程项目建设管理需要面对复杂的外界环境,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否则将会产生质量和安全隐患,影响进度计划和成本控制。采用智能化建设管理措施,能够改变以往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优势,实现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的资源优化整合,达到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