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娜
(济宁市高新区柳行街道,山东 济宁 272100)
优质高产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重点是考虑外在因素对小麦培育过程、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通过使用科学栽培技术,调整栽培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小麦收益的目的[1]。科学栽培小麦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从选种、培育、田间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角度进行技术化管理,从而提高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小麦是一种广泛种植的温带作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耐旱、耐寒能力[2]。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动以后,其生长点除要求一定的综合条件外,还必须通过一个以低温为主导因素的影响时期,才能抽穗结实。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所需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可把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弱(半)冬性和春性三种基本类型。冬性品种的温度需要控制在0 ℃~3 ℃,天数应在30 d 以上。半冬性品种需要将温度控制在0 ℃~7 ℃,天数应控制在15 d~35 d。春性品种需要将温度控制在0 ℃~20 ℃,天数需要控制在5 d~315 d。在光照阶段,小麦的种植环境需要将温度控制在4 ℃以上,并以长日照为主。按照小麦对日照的需求,可以将其划分为反应型、反应敏感型、反应中等型。反应型小麦的每日光照时间需要在8 h以上,并持续15 d;反应敏感型小麦的每日光照时间则需要持续在12 h以上,持续天数应在40 d以内;反应中等型小麦的每日光照时间应控制在10 h,持续天数控制在24 d[3]。另外,小麦是一种高温作物,生长期需要充足的光照,光照强度及持续时间不足,小麦籽粒的饱满度会受到影响,极容易出现低产、减产的情况[4-5]。土壤环境对小麦种植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土壤性质发生改变,小麦的产量、质量以及总体经济效益等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6]。从栽培方式的角度分析,撒播的方式会导致小麦出苗不均匀,而且,小麦的播种深度也参差不齐,种子成本增加,整体种植成本也会相对增加,对优质高产小麦的栽培及产出等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小麦品种本身的品质对小麦是否高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区域土壤性质、气候环境等因素,选择优质小麦种子,筛除霉变、虫蛀等问题种子,以保证小麦种子的出芽率。选种后,需要将种子晾晒3 d 左右,以有效避免种子出现黑穗病、蚜虫等。小麦在种植栽培前,按照播种量,取适当的药剂,加入适量水稀释并搅拌均匀成药浆,将种子倒入,充分搅拌均匀,晾干后就可以播种,不能闷种;配好的药液应在24 h 内使用。例如,提前15 d 使用30%戊唑醇悬浮液进行拌种,在拌种阶段,可将药剂与种子充分混合在一起,促使药剂充分包裹在小麦种子表面,再搅拌后散开,并将小麦种子置于通风避光处贮存[7]。
在播种前,要进行精细整地,将土壤中的杂草、石块等清理干净,并保持土壤松软、细碎、平整。整地时要合理施用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量配施化肥,以满足小麦生长所需的营养。整地按照“早、深、净、细、足、实、平”的原则进行。“早”是要结合小麦的栽培时节,尽早进行整地,前茬收获后,趁墒整地,保证土地土质符合小麦的栽培需求。“深”是对土地进行深耕处理,耕深可以控制在30 cm 左右。“净”是对土壤环境进行清理,对根茬进行处理,方便小麦的栽培播种。“细”是在完成深耕后,要对土地进行细耕,清除地块中的土块、石块等,为小麦的栽培与生长提供良好环境。“足”是对地块进行足墒,保证土地有充分水分,保证全苗种植。“实”是对土壤进行上松下实处理,土地表面不能有板结的情况,下层则不能出现架空的情况。“平”是对地面进行平整处理,垄沟平直,方便后续灌溉[8]。
优质高产小麦的栽培与整地、降水等有直接关系,小麦在种植过程中,如果整地不及时,小麦的种植产量及质量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前茬收获后,如果整地不及时,田间土壤的水分极容易出现流失的情况,对土壤保墒会产生直接的影响[4]。此外,秸秆还田视角下,秸秆腐熟分解不成熟,极容易引发病虫害问题,对小麦的生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整地质量对小麦的种植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水分是否充足对小麦蛋白质成分变化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有强降雨天气,小麦的蛋白质成分会受到直接的影响[5]。
为保证小麦优质高产,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在土壤墒情满足小麦生长的条件下,尽快播种,可以选择9 月下旬、10月中旬的时间段进行播种。如果雨水比较多,则可以在10 月上旬进行播种。小麦播种过程中,要确保播种深度适宜、行距均匀、不漏播、不重播,以提高出苗率。例如: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 cm 左右;浅播压水种植的地块,播种深度应控制在2 cm 左右。播种过深,出苗所消耗的养分增多,导致长出的幼苗较为弱小,并且出苗时间不一致,严重时会导致部分幼苗无法出土。播种过浅,种子容易落干,影响发芽,造成缺苗断垄,同时造成分蘖节过浅或裸露,不耐旱,不抗冻,遇到干旱就会影响分蘖和次生根的正常发育,不容易形成壮苗,并且在越冬期间容易遭受冻害导致死苗,不利于安全过冬[9]。
条播、撒播、穴播是小麦三种播种方法。条播便于机械化管理,有利于高产。条播具有落籽均匀、覆土深浅一致、出苗整齐、中后期群体内通风和透光较好的特点。撒播有利于抢时、抢墒、省工,苗体个体分布与单株营养面积较好,但种子入土深浅不一致,一般用于麦棉套作或稻麦轮作地区,土质黏重、整地难度大时宜撒播。穴播也称点播或窝播,具有施肥集中、播种深浅一致、出苗整齐的特点,田间管理方便,但花工较多,穴距较大,苗穗数偏少,影响产量提高,适合在稻茬麦田和缺肥或混套作地区采用[10]。
科学施肥管理可以为小麦的优质高产奠定基础。小麦不同生长阶段,从肥料种类、用量等角度进行施肥管理,在选择肥料时,可结合土壤环境、小麦病虫情报等信息,对肥料的配比、用量等进行调整,从而满足小麦在不同时期的生长需求,对提高小麦的产量与品质有促进作用,如不同阶段施入基肥、种肥并进行追肥[11]。施肥管理是保障小麦培育养分的关键步骤,所以,在实际施肥管理中,可从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的角度,按照不同阶段进行施肥,并保证水分的充足,促进小麦的生长。
1)播种前施入基肥。播种前结合耕翻整地施入基肥,可以选择有机肥,也可以选择有机肥与无机肥、氮肥与磷肥结合的方式进行施肥。干旱地块,可以将肥料深施于犁底,然后翻垡盖土;土壤黏重地块,采用先撒肥、后耕翻的方式将肥料翻入土中。高产田,一般亩施45%复合肥40 kg~50 kg,有条件的可以和农家肥混合施用,效果更好。中低产田,可亩施45%复合肥30 kg~40 kg。
2)播种时施入种肥。一般可在播种时,每亩施用复合肥4 kg~5 kg,避免用量过大,确保一播全苗。
3)追肥。返青拔节期撒返青、起身肥和拔节肥。在返青、起身期结合浇水进行追肥,适合生长较弱的小麦,每亩施用15 kg~20 kg 的高氮复合肥或氮肥,可以增加有效分蘖,增加亩穗数;对于生长较壮的高产田,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20 kg~30 kg 高氮复合肥,可以减少无效分蘖,促使茎秆健壮,提高小麦抗倒伏的能力。孕穗期撒孕穗肥,有条件的地块,在孕穗期结合浇水亩追施7 kg~10 kg高氮复合肥,可以有效地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灌浆期撒叶面肥,在小麦灌浆初期结合小麦穗蚜防治,每亩喷施1%的尿素和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30 kg~40 kg,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千粒重,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对小麦的产量及品质等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结合小麦的生长发育阶段,应做好病虫害的预测与防治相关工作,提高防治效果。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极容易受到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的侵袭,其中,赤霉病对小麦的品质影响最大。因此,为保证小麦优质生长,选择施加氮肥,但过量施用会增加小麦患纹枯病的概率。要降低病虫害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则需要针对不同病症进行针对预防。针对小麦的赤霉病,可以使用100 mL 的36%粉霉灵悬浮剂兑水喷施,从花期开始,需要防治3 次,从而提高防治效果。针对小麦的纹枯病,可以使用井冈霉素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比较理想。小麦的蚜虫防治则可以使用20 g 的蚜虱净可湿性粉剂进行处理。灰飞虱对小麦的后期生长并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极容易被忽视,而忽视灰飞虱,可能导致条纹叶枯病传播,这对小麦的生长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小麦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为核心原则,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选择抗病品种,提高小麦种子本身的免疫力。在小麦播种前,可以利用20%的盐水进行选种,选择籽粒饱满的种子,并达到淘汰病虫害麦粒的目的。在选好种子后,可用清水进行清洗,并将种子摊在阳光下进行暴晒,保证种子吸热均匀,提高小麦种子的免疫力。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则需要从小麦实际生长的角度,对不同阶段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保证小麦生长发育的综合品质。例如,在二化螟的防治中,可利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进行处理,取悬浮剂75 mL并兑水750 kg/hm2,以喷雾的方式喷洒在小麦叶面。在对小麦的不同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要结合小麦的实际情况,对小麦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病害、虫害等进行提前预防,降低病虫害对小麦品质所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可通过田间管理工作,对土质环境、野草、残枝等进行综合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麦高品质栽培管理的综合水平。
综上,优质高产小麦的栽培技术需要从选种、肥水管理、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角度进行阶段性、流程化管理,以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在小麦栽培过程中,为保证高产稳定,需要科学优化栽培技术,并结合外界因素以及土壤环境等对小麦栽培所产生的影响,落实田间管理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小麦品质及产量的目的。采用高效的种植及田间管理办法,可以保证小麦在无污染、肥水充足的条件下生长,与此同时,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对小麦的生长过程进行跟踪关注,有助于提高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保证小麦优质、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