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学院附属小学 林 玲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更加强调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旨在发挥美育效能,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感体验。陶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深度融合,能够充分发挥陶笛独特的音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陶笛的兴趣。本文在简述陶笛教学意义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陶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融合策略。
陶笛是一种便携式管乐器,由陶土烧制而成,具有价格低廉、音色优美、简单易学等特点。陶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职能,既能通过“讲解示范—分组讨论—反复练习”等形式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专注度,使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确保学生正确掌握陶笛的基本指法,扎实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表演技能;又能在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上,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新课堂学习环境,转变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刻板印象与固有认知,调动学习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参加音乐学习活动。这有助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以及对陶笛的探索热情。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陶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深度融合,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来合理应用陶笛,发挥陶笛外形的个性化优势。尤其是各种动物造型或卡通造型的陶笛,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带给学生良好的审美体验,有助于落实跨学科教育理念,提高美育效能。
《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促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陶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深度融合能够发挥陶笛操作简单的优势。其中,十二孔陶笛的排列指法更为简单,轻吹气便可发声,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陶笛基本指法,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以及对陶笛的热爱之情,为学生的音乐启蒙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突出强调学生能动性,教师的引导性,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目前,在陶笛音乐教学中,因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较为滞后,对《新课标》的理解较为浅显,使得小学音乐教学目标模糊,难以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与引领作用。既无法帮助教师科学构建教学结构,又无法指明后期教学方向,易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偏离,阻碍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
陶笛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以其简单易学、音色独特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陶笛演奏效果。目前,因部分教师尚未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对陶笛元素的认知较为滞后,忽视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导致陶笛元素的融入形式单一,融入较为僵硬,增加了学生掌握陶笛演奏技巧的难度,还难以发挥陶笛独特音色效能,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音乐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释放压力,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但因部分教师尚未明确小学音乐教学目标,且未围绕教学目标科学制定陶笛教学规划,导致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较为生硬,教学效果不佳,无法及时巩固、强化学生掌握的陶笛技巧,难以引导学生将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易降低学生思维活性,影响学生利用陶笛创编音乐的能力的提升,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艺术表达中表达思想和情感。目前,部分教师尚未树立生本理念,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不清,忽视学生好奇心强、表达欲强的特点,未充分结合小学音乐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发展需求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度研究陶笛技法的兴趣,易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难以提升陶笛的影响力和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
1.合理设定陶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既能保证教学结构设计科学,又能指明后期教学方向,同时避免教学内容偏离教学方向,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陶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性,合理设定陶笛教学目标,同时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将整体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分行为取向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确保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清晰,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以《牧童谣》为例,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第一学段的教学任务,围绕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行为方式、学生状况以及兴趣爱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维度合理设定陶笛教学目标。如,使学生感受到湖北民歌的特色以及小牧童可爱、活泼的形象,让学生掌握陶笛的基本技法,能够使用陶笛演奏歌曲的部分旋律并参与到课堂表演活动中等,进而明确后期教学方向,确保陶笛教学有序推进,以构建高质量的小学音乐课堂。
2.围绕目标完善教学规划。
教学规划是在正式开展教学工作前,由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与教材资料,围绕学生学情特点与发展需求合理制定的清晰、完善、系统的规划,进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保证教学方向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将陶笛深度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陶笛演奏活动的能动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结合小学音乐教学目标合理完善教学规划、明确课程教学范围,并合理设置导入、讲授、巩固等教学环节,以确保教学进度适宜。
以《牧童谣》为例,为有序推进音乐教学活动,教师要树立大局观念,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一步优化完善教学规划,合理设置不同环节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以遵循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确保学生专注、高效地配合教师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合理规划课程导入以及讲授阶段,既要在导入阶段运用多媒体播放陶笛演奏的《牧童谣》旋律,带给学生良好的听觉体验,又要在讲授阶段带领学生认识陶笛,进而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陶笛的音色特点。
1.发挥陶笛内在优势,强化歌唱基础教学。
小学阶段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及歌唱技巧较为薄弱,其知识与技巧的获取需要依赖教师的示范及引领。教师要结合学生对陶笛认知较为浅显的特点,采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创新陶笛元素表达形式,以发挥陶笛内在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进而强化歌唱基础教学,促使学生在听陶笛、学陶笛、用陶笛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声乐技巧与陶笛指法,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以《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为例,为确保学生掌握3—5 级跳进,准确歌唱一字多音,教师要立足问题导向原则,针对部分学生对音高、音阶控制不到位的现象,充分发挥陶笛操作简单、音色独特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陶笛,并采用陶笛独奏或伴奏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理气”的方法,培养学生咬字清晰的能力、控制气息的能力以及标准发音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声”与“歌词”相结合,正确掌握音调变换形式,以培养学生唱功,帮助学生唱准音调。
2.巧用陶笛独有音色,创设有效教学场景。
陶笛音色独特,具有优美、纯正、无杂音等特点,能够带给学生独特的听觉体验。陶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深度融合过程中,为加深学生对陶笛的认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陶笛指法,提升学生音准,教师应当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巧用陶笛独有音色,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效教学场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唤醒其已有认知,消除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使学生沉浸在场景中感受音高与音程,体会音乐作品的美感,提高学生学习陶笛的趣味。
以《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为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挖掘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陶笛表现力丰富、感染力较强的特点,合理创设一位母亲正在哼唱摇篮曲哄宝宝睡觉的教学情境,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夜晚的图片,通过满天的繁星以及蟋蟀此起彼伏的叫声烘托夜晚的宁静,同时配合陶笛演奏摇篮曲,以巧用陶笛独有音色,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深情、轻柔等歌曲情绪,帮助学生掌握音准,确保学生学会运用陶笛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情感。
1.呈现多种鉴赏资源,激发审美意识。
为实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深入解读《新课标》,正确认识“欣赏”作为音乐学科课程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并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围绕学生已掌握的音乐知识以及审美能力,通过呈现多种鉴赏资源的方式调动学生所有感官,促使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聆听、欣赏、品味音乐、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与表现形式、理解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掌握音乐的内涵与情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以《野蜂飞舞》为例,为帮助学生感受速度、力度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同时准确感受作品情感,能够借助肢体动作来表达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作品的创作背景,介绍歌剧《萨旦王的故事》,打破学生与作曲家的距离界限,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表现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聆听作品的第一部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通过边听边做动作的方式体会“变成野蜂的王子急着寻找父王”的形象,促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紧凑的节奏,并体会到紧张、兴奋的情绪,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2.围绕音乐展开对话,促进审美评判。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师要根据其好奇心强、表达欲强等特点合理设置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围绕音乐展开对话,发散思维,大胆交流自身对音乐内涵与情感的理解,营造激烈讨论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评价判断能力。
以《野蜂飞舞》为例,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音乐形象、乐曲力度、音乐情绪的理解,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结合该作品音乐形象生动鲜明以及全曲急促、快速、紧张的音乐性质,设置“野蜂是怎样飞行的?乐曲表现的野蜂是有一只还是有很多只?第二部分音乐情绪与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不同?乐曲结尾部分的野蜂是越飞越近还是越飞越远?”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围绕音乐展开对话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帮助学生梳理音乐欣赏思路,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同时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乐曲速度、力度与节奏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构建陶笛社团,提升陶笛校园影响力。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陶冶学生情操、释放学生压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正确认识到陶笛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组建陶笛社团,既要发挥自身引导职能,引导学生在掌握陶笛指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陶笛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又要发挥陶笛极强音乐表现力与渲染力的效能,提升陶笛校园影响力。
以《小鸟 小鸟》为例,为提升陶笛校园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使用陶笛演奏音乐,教师可以在组建陶笛社团的基础上,指导社团成员利用陶笛演奏《小鸟 小鸟》音乐作品,为学生讲解通过控制气息、运用舌头改变吹奏效果的方式,以提高学生陶笛演奏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充分发挥陶笛独特的音色,也促使其他学生在聆听音乐时沉浸到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到小鸟雀跃和展翅高飞的场景,进而转变学生对陶笛的认知,推动更多学生主动学习陶笛的演奏技法。
2.组织多元化陶笛音乐活动,丰富学生表现机会。
小学阶段学生的表现欲较强,且不同学生因年龄、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核心素养背景下,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陶笛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表现欲较强的特点积极组织多元化的陶笛音乐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并给予学生正向的陶笛演奏反馈,使学生感受到陶笛演奏给自身带来的情感价值,进而为其他学生提供榜样,提高陶笛吸引力。
教师可以围绕“陶笛”主题开办音乐节,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进行陶笛演奏,通过集体合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陶笛演奏技巧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增强学生陶笛演奏自信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强的特点,合理设置“陶笛擂台赛”,鼓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推选优秀的陶笛演奏作品,促使学生集思广益,围绕课堂所学知识自主创编音乐作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性,提高学生学习陶笛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立足《新课标》合理设定陶笛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完善教学规划,明确后期教学方向;遵循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新陶笛元素表达形式,创设有效教学场景,发挥陶笛内在优势,组建陶笛社团及多元化的陶笛音乐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与音乐展开对话,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陶笛校园影响力,使更多学生学习陶笛,推动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