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

2024-06-10 06:06福建省连城县第三中学邓尧元
家长 2024年1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活动

□福建省连城县第三中学 邓尧元

本文以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探讨为主题,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的:“创设多样化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要求”,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内涵、原则、构建对策,希望为相关阅读参考者提供帮助。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帮助学生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人文学科,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优势,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使其深入理解思政课堂知识,推动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因此,教师要积极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拆分为多元化活动,以活动实践的方式驱动学生主动探索思政知识,打破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困境,释放学生活力,让学生以活动实践的方式提升道德品质,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一、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内涵

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与其他活动型课堂的区别在于,其不仅仅展示教师精彩的活动设计,也并不只是单纯地构建素质拓展活动,而是解决学生知与行、学与思结合的问题,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依据我与自己,我与家庭、他人、社会、国家、人类文明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只有帮助学生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才能够实现道德与法治活动性课堂的教育理想。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目标,既要聚焦思政学科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科素养,又要丰富活动形式,结合具体内容创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实践学习中,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自我的认同、对社会国家的认同,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引人入胜的课堂模式高效落实上述目标。

二、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构建原则

(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为主旨。”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突出体现在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活动型课堂与学生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的统一,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除此之外,新课标还强调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性,表明其核心还具有学科知识性,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促进学生掌握活动型课堂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树立新时代公民价值观和发展观。

(二)理论性和探究性相统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其实践性主要围绕生活展开,所以教师既要从理论性的原则出发,帮助学生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识升华,也要关注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创设具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目的。

教师应当重视理论性和探究性的相统一原则,让学生在活动性课堂实践中产生乐于表达自我、渴望得到认可的心理,让学生自己参与、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教材观点的认同感。

(三)主动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在传统初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真正发挥自身主体性,经常受限于教师的主导。而活动性课堂是对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探索,整体课堂活动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首先,教师既要主导学生深入参与到活动实践中,也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热情,基于学生的学情和时政要闻创设课堂活动,通过开展辩论、知识竞赛等方式搭建起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

其次,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既不能让活动型课堂变成学生随心所欲的场所,也要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心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使活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促进学生思维的跃迁和素养的培育,以此更好地进行活动创设,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三、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对策

(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构建当中,教师要遵循这一特点,以学生学情为基础,将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贯穿其中,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坚持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原则,根据教学预设及时推进教学进度,保障教学目标和活动目标的顺利达成。特别是在教学内容较多、知识复杂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及时把握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以此提升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和专业素养。

例如,教材《公民基本权利》一节中提到:“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集会、游行、示威等权利”,教师便可以借助上述文字提出问题:“宪法赋予了我们游行的权利,如果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是否可以随时随地上街游行呢?”学生听完问题后纷纷陷入了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已经赋予了我们游行的权利,那我们就可以自由上街游行。”

有的学生认为:“如果大家都上街随意游行,未讲究方式方法,交通秩序怎么办?有人借机生事怎么办?”

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我们遇到问题,应该先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一味地游行维权。”

……

面对学生的回答和争论,教师可以找准时机,让学生分成两个对立的辩论方,根据本节课程内容,以模拟辩论的方式在互动交流中寻找答案。最终,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很快开始借助本节内容来为自己的逻辑提供材料支撑,并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辩论活动中。等学生辩论快结束的时候,教师再根据《集会游行示威法》来汇总和补充学生的观点,以达成促进学生深入认知公民基本权利的教育目的,帮助学生从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权利自由中对公民享有的权利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如果学生不能清楚认识到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那么无论多么精彩和完美的教学设计都无法促使其深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无法保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因此,只有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其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来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思考者、探究者,最终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索道法课程的优秀思维品质。

例如,在《网络生活新空间》教学中,部分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只停留在游戏、视频、社交等层面上,为此,学校可以与网络安全警察支队共同开展“网络生活要安全”课堂活动,让学生从网络安全的角度深化对于网络的正确认知。比如,邀请警察同志,以网络安全规范条例的解读,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促使学生对网络生活的认知不只局限于课堂之上。学生在警察同志的讲解和宣传下,不但认识到了网络让我们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同时也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上升了一个新的认知高度。最终,学生获得了充实的活动体验,拓展了网络生活的知识储备,对于本节的课程内容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学习活动当中,跟随教师共同完成了本节学习任务。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价作为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难以量化的部分关注度不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评价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使评价机制可以以量化的方式展示出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教师要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解决活动型课堂构建中出现的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措施,强化活动型课堂的构建思路,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例如,在《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节教学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内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能力展开评价。比如,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可以从是否有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平等交流乐于合作、作业按时完成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而后转变为同桌互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路,又要利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在活动实践过程中的短板。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意见,将学生之前参与活动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评价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思路,在以后的活动型课堂构建当中避免出现“走弯路”的情况。

(四)用活动助力知识迁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保障学习活动质量的前提下,教师还应注重发挥活动在课堂中的载体作用,用活动助力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打造具有生活情境的教学活动,以组织活动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会利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达成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目的。

例如,在《守护生命》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图文学习课堂轻活动,让学生从了解身体的重要性来感知生命的存在。首先,教师分别展示财富、健康、幸福、地位等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为其排序,而后根据学生的排列顺序提问:“大家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哪一个应该放在首位呢?”学生异口同声道:“健康最重要,因为健康是发展一切的基础。”

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接着运用新的图文卡片对“健康保障什么?”进行展示,如“幸福、生命、学习”卡片,并让学生从中分析什么是最重要的。学生根据图文陷入了思考,但紧接着不约而同喊出“生命”。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已然感知到了生命的存在,但部分学生仍然没有对本节《守护生命》有所深入认知,没有达成对知识迁移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新闻报道,播放多媒体视频,为学生展示“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生命何等脆弱”等新闻视频信息,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感知身体的脆弱,并从中跟随消防人员学会如何珍惜生命。

最后,教师让学生以总结的方式轮流陈述个人观点,并加以补充,让学生认识到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应该是生命至上,面对突发情况时要学会保护自己,珍爱生命。

(五)构建实践类型的活动,助推学生掌握要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特点显著,难以仅凭教师的理论讲授完全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难点。这并非仅因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足,更主要的是他们缺乏通过实践活动来体验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因此,教师应挣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积极构建实践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知和内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学习。

例如,在《认识自己》教学中,该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自身的成长是一个持续深化发展的过程,同时认识到正确认知自我价值的重要性。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入手,帮助他们正确审视和认识自己。

首先,教师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进而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价值导向。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马德堡半球实验”模拟活动,让学生尝试用书本夹住另一本书并用力拉扯。当发现无论如何用力都无法扯开两本书时,学生会陷入困惑。此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树立自我感知的价值导向。

其次,教师可以引入破解大气压强的道具,让学生尝试再次拉扯书本。当学生成功破解书与书之间的缝隙时,教师可以结合科学视角进行讲解,引出“促进发展”的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是在不断学习和发展中成长的。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询问学生的想法,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实验方法,对学生勇于尝试的精神进行分析和肯定。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促使他们正确感知自身的价值,学会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还能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活动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以活动实践的方式释放学生内在潜力,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深化对思政知识的认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新课标政策下的教学要求,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前提下,为以后的思政学习发展开启一个美好的开端。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