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雉
党的二十大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战略高度,强调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由此可见,粮食安全问题是我们坚守的底线问题,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农业要强,种业必须强。种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芯片,只有将种业技术发展好,才能将农业发展得更好,因此,理解种业技术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目前存在的困境以及相应的解决路径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是当前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
种子是粮食增产的关键。新时代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培养良种。就土地资源看,中国国土面积大,物产丰富,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三。然而,中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大,人均耕地面积排在全球126 位以后。基于这一显著特征,粮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事关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问题。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粮食安全,其中种业是关键。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种子事业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7年的“户户留种”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58~1977 年的“四自一辅”阶段[2],在这个阶段,农业生产主要以农民自繁、自选、自留、自用为主,以政府调剂为辅,这一特征与我国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主要靠农民自身来协调农业发展,但是农民自主对种业进行调控只能解决最基本的粮食供应问题,不能对经济发展起任何作用。第三阶段是1978~1995 年,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对内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种业发展也过渡到了“四化一供”阶段,其中四化指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在这一时间段,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6~2010 年是种子产业化发展阶段,也是中国种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在这一段以实施“种子工程”为标志,将种业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了由种子到种业的转变,这一重大转变,使我国种业发生了由量到质的飞跃;2011 年4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表,明确了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这也使我国种业发展开启了现代化种业发展的新征程,自此,中国种业发展进入到了第五阶段。中国种业的几次蜕变使我国粮食产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统计局显示,中国粮食产量从1949 的11318.4 万吨增长到了2022 年的68653 万吨[3],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与种业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可见,随着种业技术的不断完善,种业技术革命带来了一系列高品质优异品种,推动粮食不断增产增收,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装满了国家的“米袋子”,这种以农民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进而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粮食安全是最基础的安全,唯有抢占种业技术的制高点,才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2023 年2 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4]同时还指出,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上,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对农业安全的潜在威胁,早在2004 年4 月,我国就重视到了农业安全的问题,2004 年4 月,76 个蔬菜样品送到了山西省农业环境检测中心的化验室,检测结果显示45个蔬菜样品中的农药、重金属等项目严重超标。已有研究表明,长时期食用这种蔬菜会导致慢性汞中毒,出现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状况,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危害,也不利于粮食安全。由此可见,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产量,但是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会使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还会使食物、水源受到污染,畜禽粪污长时间暴露在外,会使大气遭受污染,生成大量颗粒物,影响人类健康。因此,要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产生的环境问题,就要不断地改进种业,用科技发展推动种业发展,培育更多优质种子品种,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新时代以来,随着种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使用,23年印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要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2023 年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主要农产品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自2021年起,农业农村部等6 部委提出了更多农业绿色发展的规划,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生态发展问题,进而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调整优化种业产业结构、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助推核心技术攻关是建设产业韧性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重中之重。种业技术不仅有利于增加种业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民收入,而且以收入增长带动人才回流。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劣事关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增收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传统农民的收入主要靠出售粮食,但是粮食产量逐渐提高的同时,价格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在一定意义上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耕地荒废,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用工荒、城市地区就业难的不协调发展状况,因此,面对这一状况,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再到不断开展产业扶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流失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 年,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432 元,比上年增加691 万人[5],种业振兴意味着生物育种、资源集中和成果转化等一系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种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农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使农民生活、农村状况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农村农业想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农业人才投入。种业技术的革新和重任人才的引进一方面不仅能为农业技术研发人员和管理者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提升人才吸引力。
种业技术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种业技术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难题。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克服种业技术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助力乡村振兴。
没有创新力自然也谈不上竞争力,种业技术问题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困境就是企业主体创新力不足。从世界农业发展客观进程来看,种业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农家育种、常规杂交选育为主的传统育种、分子育种,以及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现代生物育种的大体过程。目前来看,一些发达国家的育种技术主要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现代生物育种为主。而我国,看似粮食产量高,然而种业发展还处于常规杂交选育为主的传统育种向分子育种的转化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技术水平还存在很大的距离,亟待赶超。对此,应该不断增强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实现种业技术的突破和种业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粮食产量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升,然而外来资本对国内种子市场供需和种业技术的垄断对我国种业构成了一定威胁。我国大部分种业都选择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企业主体自主性和主动权的有效发挥。但是,粮食问题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种业发展更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关键,全面提升种业科研水平,尤其是关联企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资源采集和扩大生产等方面科技创新的自主性,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因此,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好企业主体创新问题,要从技术、政策、资金对企业创新主体予以帮助,进而增强我国种业的创新力,进而推动种业振兴。
种业技术发展面临的第二个难题,就是种业产权的问题。关注种业产权至关重要,种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种子产业的主体由公共机构转移至私人领域,如果丧失了对种业产权的保护,就会导致企业主体以及科研人员对种业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同时也会使更多的可复制的、没有增产、增优意义的种子出现,不利于良种的培育和种业技术的产权保护。在实践中,种业产权问题相对棘手。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由于农产品本身存在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使得在培育过程中存在被复制侵权的风险。另一方面,不同于其他产业,种业侵权成本较低,相应的政策不完善,也导致了目前种业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假冒伪劣现象较为严重的境遇,对此,不仅应从种业人员本身及侵权人角度出发,提升产权保护意识,而且要从制度层面制定更符合种业产权特色的法律法规,强化产权保护力度和提升侵权责任追究力度,保护我国种业发展。
起步晚、发展不均衡是我国种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谷物总产量居世界首位[6],这证明了我国口粮科技水平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其他种业技术有待提高。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大豆、玉米、大量蔬菜以及花卉都需要进口,中国农业信息网显示,2022年,我国出口农产品集中于水产品、蔬菜和水果,出口额占比分别为22.29%、17.58%和6.94%;进口农产品集中于食用油籽、畜产品和谷物,进口额占比分别为27.68%、21.67%和8.26%。这证明了我国种业目前发展的不平衡性。协调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不同产品种业质量不协调的发展趋势势必会对农业发展造成影响。因此,通过提升种业技术水平,对于改进种业价值链构成,降低优质种子生产成本,降低种子产业国内外贸易逆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我国种业技术转型变革,为我国种业后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推动种业技术更好地发展,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具体而言,首先,推动构建运行有效的物质激励机制,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其次,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满足员工心理需求。以颁发人才称号、畅通晋升通道、优化劳务派遣等形式,重点对有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予精神的鼓励和支持;最后,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和人才带动计划,搭建国内外种业技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传播与交流。2021 年,现代种业技术被列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对种业技术的重视。现代种业技术所要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农业技术员等职业,农作物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检测、种子销售及技术服务、新品种培育、种子企业经营与管理等岗位。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培养相关人员,对高效种子的生产管理及控制能力,对农作物选种育种及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还有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诊断鉴定能力等。基于质量为王、内容为本的种业科技人才奖励与培养机制,我国种业也会更加健康地发展。
发展好种业科技的同时还要加大政策实施的力度。具体而言,首先就是要完善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在2000 年7 月8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经过4 次修改,最新一次修改的法律自2022 年3 月开始实施,《种子法》强调种源的重要性,要求运用多种手段,对盗用、冒用、侵权、套牌等问题严厉打击,让侵权者付出代价;另外,也将原来的植物新品质知识产权从行政法规提升到法律层面,保护育种者的合法权益。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国家战略举措。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土地便是粮食的命根子,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在陆域产业中的比重显著降低。对此,要严格守住国家耕地十八亿亩红线,确保农业用地的数量保持在合理水平,并依托种业技术的转型升级,将农田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打赢种业的翻身仗。
种业技术的发展是粮食安全的保障,是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种业技术发展面临的科技短板、人员积极性不足、产权意识薄弱问题是阻碍种业发展的关键。对此,应该不断地加大创新力度,完善政策措施的落实,推动中国种业的蓬勃发展,使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这条必由之路行稳致远。乡村振兴不是简简单单,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种业技术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广大青年、广大科技人员、广大农民积极配合,合理分工,推动我国种业取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