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菁 浙江水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水的循环流动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串联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水利工程也从最初的抵御水害、消极适应,逐渐转变为主动适应和利用水资源,以至当下提出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逐水而居与水形成紧密的联系,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其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粗放型的传统水利注重实用性而忽视生态性,对乡村水生态造成的严重的破坏。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如何在保护水资源的基础上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水利不仅包括水利工程,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管理措施,以实现生活生产为主功用的水资源利用。但从中国传统的水利发展来看,水利一直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如埽工技术、岸坡植树种草等,且中国古代兴建拦水、护岸设施也是以石、木为主,并多采用活体枝条结合土石堤岸来通过植物生长形成稳定的堤岸。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发展的水利发展理念。
新时期的水利建设规模相较于古代而言不具有可比性,水库、水坝的建设截断了水体上下游自身的联系,最明显的一种情况就是动植物难以依靠自身实现跨越水坝和水库的上下游联系;此外,硬质的堤岸也阻碍了水陆空间的物质交换。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水利在防治洪涝、供水供电及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水利的发展,水利的建设必然需要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的考量,在保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效益进行考量,通过综合性的措施以获得较大的效益并逐步降低水利建设的生态风险。
生态水利归根结底是一种对水资源利用方式和理念的转变,在传统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水利工作中融合了生态的理念,关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针对于生态理念下水利工程改变来讲,主要为以下几点:(1)生态保护与补偿。生态理念强调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水库水电站对河流的截断作用十分突出,需要在其上下游河道中进行生态补偿。生态水利工程需综合考虑河流水生及陆生生态系统的需求,采用相关措施来保护湿地、河流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2)可持续性。生态理念下的水利工程需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的实际需求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有条件结合生态的区域,应尽量减少使用硬质化水工措施,降低水工对河流的渠化,让水流可以慢下来以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互动,逐步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更加关注节水及水资源再利用;(3)生态化工程设计。生态水利工程需考虑河道纵向和横向上的联系,确保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不被截断,例如,采取诸如鱼道以缓解水利工程对河流上下游的阻隔作用;在水陆交接地带因地制宜地选用合适的材料和堤岸形式以沟通水体与陆域之间的生态联结,采用生物工程学原理设计防护结构,如人工湿地、绿色植被等,以减缓洪水冲击、改善水质,同时提供生态栖息地;(4)自然治理和工程组合。结合自然治理和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在基本保持河道原有蜿蜒性基础上,宜坡则坡、宜草则草,易受冲刷处则使用硬质挡墙等进行防护,结合多学科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尽量避免对河道岸线进行简单的直线化处理,降低对生态系统的扰动;(5)社区参与教育。生态理念的水利工程更加重视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以促进人们对水资源的理解和保护意识,增强社会对生态保护的支持和参与度。综合来看,引入生态理念的水利工程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努力实现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共赢,以更加全面、可持续的方式管理和利用水资源[1]。
生态水利是一种综合性的水利理念和管理方法,旨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保护和维护水陆生态系统的健康。其核心理念是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中,综合考虑水利的生态化和经济的可持续,以促进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关键,对于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和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上,通常有两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农家乐”模式。这种模式以农家为基本单元,利用乡村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以及特色农产品等资源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农家美食,感受乡村文化。通过提供住宿、餐饮和其他相关服务,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平台。
第二种是“景区依托”模式。这种模式依托知名景区或旅游景点,利用其品牌效应和客流量优势,开发周边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与景区合作,乡村旅游可以共享客源,提高知名度,同时借助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自身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这两种模式各有特色、各具优势。农家乐模式注重原生态乡村体验,景区依托模式强调与景区的协同发展。实际操作中根据乡村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开发模式,或将两种模式结合,形成具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当然,除了这些方式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模式。诸多随着地区的水利建设的加快,诸多村镇都具有乡村旅游条件,如库区水资源、水景观等,这也可以衍生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例如沿着面状的水库分布的乡村旅游点,主要围绕水库开展观光和旅游活动;带状的河道可以整合河道周围村落的旅游资源,带动区域共同发展,部分山地区域还可体验漂流;渠道通常在村庄内部,可以形成天然流动的水景观,而这些水景也可改善村庄小气候环境[2]。
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进行融合不仅可以实现相互促进,也能够共同发展,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既能够保障当地经济发展,也可以提升水利风景区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点轴乡村振兴开发模式主要策略是在水利风景区选定规模较大且发展条件优越的旅游景区,确定具备旅游发展条件基础设施轴线。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多个旅游点,形成点轴式的乡村振兴开发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不断提升,这种点轴模式可实现远距离发展延伸。原本仅限于局部地区旅游发展,通过轴线的延伸,将资源、机遇和影响力扩展到更广泛区域。对于资源较少地区,模式为其提供难得发展机会。点轴乡村振兴开发模式能提升特定旅游景区吸引力,增加游客数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诸多旅游资源单体,既有水面、山体,也有岛屿、洞穴,人文资源也十分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对该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的详细研究,以水府湿地公园作为核心增长极。挑选交通干线地带那些资源条件优越景点进行深度开发,利用轴线将这些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随着增长及持续扩展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模式逐渐成熟。推动了周边乡村产业的多样化和经济全面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点—轴”发展模式是一种协同发展策略。通过选择具有优势的景点作为增长极,迅速吸引游客和投资,形成规模效应[3]。
圈层乡村振兴开发策略通常以水利风景区中的某一具有高潜力的旅游景区或自然保护区为核心。这个核心区域通过重点发展和完善,成为吸引游客热点。为实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核心区域应借助不同旅游线路将外围区域景点连接。有助于形成区域内的旅游网络,使游客便捷游览景点。外围区域的景点也能借助核心区域的热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某些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呈现线状聚集状态,景点间联系需借助特定道路或交通,将各景点有效地串联,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从区域空间位置的角度看,水利风景区内拥有多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景点。根据其特色和优势被划分为不同主题或类型。合理地设置和组织,形成系统化的旅游网络。这种网络化布局优点在于提高区域内联动性,使景点之间联系紧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方便游览整个区域,有助于加强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重点区域和边界区域,这种联动性更重要。通过加强区域内合作与交流,使重点区域与边界区域实现资源上的优势互补,推动整个区域的均衡发展。
水利风景区多个旅游路线有机融合,衍生出高度吸引力旅游节点以形成核心圈层。重点区域旅游业壮大时,周边旅游资源自然会集聚。以某水库水利风景区为例,该景区位于三个县交界地带和四个乡镇区域内,拥有丰富水文、地文、生物和工程景观等旅游资源。森林公园环绕库区多个旅游景点环环相扣。千佛洞在东北方位,誉为天然氧吧。北区、西区等区域拥有丰富旅游资源[4]。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形态分析,周边资源有序地分布在中心线周边。水库是整个景区核心,其他资源围绕水库分布。将水库作为圈层重点核心,为基础构建生态旅游下的生态-生产空间。
多源联动互助开发模式主要依赖于旅游产业集群,要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旅游产业的协作与合作。这种模式的目标是确保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关联发展关系。
对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水利风景区,在水利风景区内各景点和资源不再孤立,通过多源联动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这种集聚化的发展模式还可促进产业链完善和升级。通过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水利风景区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提供就业机会。
水利风景区融合多种产业的特殊区域,涉及到旅游企业、相关企业以及水利部门等多个方面。为实现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间需保持紧密的联系与合作,构建以水利资源为核心的合作关系。水利风景区的内部企业需与外部企业建立互惠共赢的关系。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水利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的投入和引导。在空间集聚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水利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实现紧密协作。
例如,D 湖水利风景区拥有广阔的规模,不仅与周边的旅游景区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还发展成为了一个大型旅游产业区。为进一步推动其发展,需全面加强产业的文化层次,使旅游业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融入其中,如住宿、交通、购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完善这些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借助水利风景区旅游媒介的融合来确保旅游业产业空间实现集群化。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内的产业耦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一般提及水利,多指传统的对于水资源的安全利用,通过工程及管理措施对水资源进行调配,以实现防洪、灌溉、航运、渔产业等功用。生态水利相对于传统水利而言,增加了生态的概念,致力于满足社会及防洪要求的基础上,兼顾水绿岸线的生态性,以期通过生态性的水利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当今社会,随着消费需求不断变化和新发展趋势,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持续推进。在这一背景下水利风景区的升级发展也需实现业态创新,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游客需求。
对单一点状旅游资源水利风景区,需将水文化资源和水形象资源具象化,通过实体化方式呈现给游客。例如,建设水文化博物馆、水形象展览馆等,让游客直观了解和感受水利风景区的特色和魅力。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潜在旅游资源也会被开发和发现。通过培养和开发这些新旅游景点,实现以水资源为核心多点资源聚集。丰富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资源,提高其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游览[5]。
如以某河道项目的为例,这一项目建设总长为3180m,分布在东南两端,在河道施工完成以后,就需要修复和治理水环境系统,确保水环境能够达到地表水质标准,通过生态系统修复且稳定之后,水环境自净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同时这一工程项目使用了直立墙护岸,这一墙体与工程所在道路及建筑项链,很好的缓解了项目用地不足这一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借助人为调控优化了景观设计与生态化建设,全面改善了的生态系统受损现象。这种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不仅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也完善了河道景观区域和休闲旅游区域规划,在河道功能分区与景观建设融合的背景下,促进了旅游协调发展。除了上述因素,由于旅游资源内涵具有广泛性特点,根据旅游市场实际需求来更新和再生旅游吸引要素。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创新以水资源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满足市场的变化和游客需求。在这一基础使水利风景区推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结合,然后开发出全新的旅游产品和全新业态,业态创新应依托规范,这样才能够实现自由发展,同时展现出具有活力的环境及制度体系[6]。
水利风景区是跨越水利工程产业和旅游业的综合体,其发展不仅涉及到当地政府和水利部门决策和规划,与旅游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紧密相关。推动水利风景区发展过程中,需充分协调和整合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和力量。政府和水利部门需与旅游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和合作,制定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方案。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水利风景区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为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不同部门间的协作和跨行业发展是实现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通过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来构建和谐社会,使乡村旅游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针对于政策制度的完善来讲,可使用财政扶持措施,在生态水利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应坚持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主要就是对水利风景区旅游服务项目建设进行补贴,构建起水利风景区旅游的良性发展模式,借助外部条件的优化来实现乡村振兴发展[7]。
从生态水利角度出发,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水利风景区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支撑。为确保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须在水源涵养、水利工程维护和生态保护等核心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开发过程中须高度重视水源周边植被保护。通过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应与当地社区利益紧密结合[8]。
路线规划及保护方式主要为以下几点:(1)生态旅游路线规划。开发涵盖水域、湿地和河流等生态景观的旅游路线,游客可以参与生态考察、湿地保护、水域清理等活动,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2)水体保护与游览结合。将水资源保护和游览结合起来,例如在水库、湖泊周边开发生态旅游区,游客可以观赏风景、学习水资源保护知识,并参与生态保护活动;(3)生态农业与水利观光。将水利设施与生态农业结合,展示水资源利用的创新技术,让游客了解可持续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4)水文化体验。强调水文化和水利工程的历史,提供参观水利工程、了解当地水利文化的旅游项目,例如水坝、水渠、传统灌溉系统等;(5)生态教育和参与式活动。设计生态教育项目,让游客参与水资源保护的实际行动,如河流清理、植树造林、水质监测等,增强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这种模式可以使游客更全面地了解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同时,推动当地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进步。同时,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9]。
结合全文,在水利建设逐步强调生态发展的背景下,将水利与旅游结合进行考虑,不仅可以改善流域的生态状况,而且结合旅游要求进行考虑的水利工程还可以提高流域的美学和便民服务价值,而改善后的生态状况可以进一步促进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也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过程中应遵循旅游业发展规律,融入多种资源,同时确定市场定位,以便体现出乡村旅游的功能,使乡村旅游开发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