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2024-06-09 16:06本刊编辑部
奋斗 2024年8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文化遗产中华

■ 本刊编辑部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从文明传承创新高度认识历史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延续的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2023 年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定位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强调“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也标志着我们党在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达到全新的高度。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文化遗产,从中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史,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基础。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已经上升为关系到中华文明延续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与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

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历史文化遗产是伴随时代发展不断生成的,但现存文化遗产大多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当社会进入工业、后工业时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重重挑战。按照国际社会的普遍认识,公共和私人工程的威胁、城市或旅游业迅速发展造成的危害、土地的使用变动或易主造成的破坏,都是威胁文化遗产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超越眼前功利、以长远眼光协调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就成为当下文保领域面临的艰巨任务。但是,我们强调的保护,并不是将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捂得严严实实的,一动也不能动,而是要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同时,还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具体到城市建设,就是反对大拆大建和崇洋媚外的行为,反对建设假古董,主张采用微观改造、有机改造的做法。

加强研究和利用

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等待着我们认识和挖掘。没有深入的研究,就难以深刻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更谈不上准确、合理的利用。要通过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力度,将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真正揭示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做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建立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以更好地展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和法治是历史文化遗产获得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最可靠的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在各层级建立高效的文化遗产管理机制,推进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制度化。法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依靠,2021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专门强调要“完善政策法规”。现在,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建设取得显著进步,仅就文物保护来说,已有近20 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连同200多部地方性法规,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我们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对传统文化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选择地加以改造,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突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我们要担负起新的历史发展使命和文化传承重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加快构建具有中国风格、时代特色、开放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格局。

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新需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挖掘传统文化重要元素,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宝藏,努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挖掘其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推进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的研究阐释,提炼好、展示好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激扬迈向新征程的创新创造活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育人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创新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机制,让古人古籍“活”起来、让文物文学“动”起来,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着眼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场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感受、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身心、引领实践、激励创造。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和世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主体意识的基本因子,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宝库。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推动体现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塑造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创新话语体系,善用新媒体技术,推进中华文明、中国故事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实效性和亲和力。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深化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文化遗产中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