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华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830)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网络、生物识别等新数字化技术和工具的推广及应用,在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的同时,也让连锁行业面临着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连锁企业只有建立相应的数字化转型治理人才团队,才能迎接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研结果,未来五年连锁行业数字化管理人才需求量缺口较大;商务部行业研究报告指出:连锁零售行业人才培养亟须加强。2020 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2.0”计划,要求建设与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三全”育人体系。2021 年,教育部制定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提出要将数字化融入人才培养标准中。高职院校作为为连锁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只有根据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专业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数字化背景下高职人才的培养路径,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高职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才能满足企业对数字化管理人才的需求。
在数字化时代,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形成门店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和用户数字化等数字化体系,且数字化已成为企业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因此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需随之进行调整。当前,连锁企业普遍设立了大数据、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类)相关的岗位,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对各连锁店进行更精准的管理。相关数据分析岗位主要从事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消费者洞察、经营数据监测、辅助决策等工作。基于此,在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需要突出数据分析技能。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供应链管理非常重要,供应链管理包括商品采购、品类管理和物流配送等内容,以数据分析赋能供应链管理,对供应商和供应链进行更为合理的统筹规划,以降低管理成本。在品类管理上也以大数据分析提升商品规划和优化品类结构;门店运营也体现出数字化特征。门店基层管理人员需具备数字化思维,并能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统筹管理好线上线下门店。
对照数字化经济下连锁企业所发生的上述变化,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对学生数字化思维、大数据分析、数字化营销和门店数字化运营管理等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完善。
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在数字化经济时代,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新增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课程。着眼于连锁企业的发展趋势,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增设经济基础、管理基础、大数据分析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基础技能。同时结合连锁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经营需求,还应当增加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课程,以满足连锁企业电子化营销的需求。财务数据是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要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财务观念,让学生从财务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上,就门店工作人员的必备能力而言,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已开设顾客服务管理、视觉营销(主要是布局与陈列)、直播运营、门店数字化营运管理、品类管理、零售数据分析、数字营销等课程。对于连锁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而言,其主要工作内容为做好管理、为业绩负责,因此应重点建设零售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课程,以使学生掌握对具体业务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的能力。同时,随着线上营销模式的发展,用新媒体手段开展数字化营销成为连锁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当开设新媒体运营与推广、网站运营管理等课程。对于后勤工作岗位而言,应当匹配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特许经营管理、仓储与配送等课程。随着企业运营模式的成熟,为满足公司扩张需求,需要增设战略管理、投融资等课程。
在数字化时代下,没有纯粹的电商或实体店,所以如何协调线上与线下的关系,是连锁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1]。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要考虑学生将数字化经营与管理和传统经营管理相融合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提升业绩,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为解决当下连锁经营中的问题提供有效支持。
随着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更新与发展,本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更新,教师需要加强学习,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在数字化时代,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还需要更新教学能力,掌握数字化教学能力。
对于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而言,校企合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很重要,将本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和企业的兼职教师队伍统筹起来,形成协同效应,将数字化背景下连锁经营与管理的知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院校可以与企业进行互聘,学校的教师到企业中发挥理论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瓶颈问题,企业的高级技师来校,为院校带来行业企业发展的前沿资讯并指导实训。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协同,共同开展职业教育工作是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经验。这种多重融合的教学团队能够给职业教育带来更多的活力。
大数据技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全过程全方位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数据,并设计更为精准的教学模式。因此,大数据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一步突出,传统的教学思维正在被颠覆,教师不再居于课堂主体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督促者,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料,同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与学生一起讨论、辩论、练习,打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院校可以从职称考评、工资考核方面入手,鼓励教师发展数字化教学能力,还要给教师提供资金和教研时间,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实践工作,提高实践能力。院校还需给教师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与同行交流、分享数字化教学经验。
数字化技术推动了教学改革工作,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使得课程教学形式更为创新,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数字教学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学生有效开阔眼界[2]。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内化知识,课上由教师指导巩固强化,课后由企业导师指导实训实现知识外化。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应用互联网整理和查找在线的学习和教学资料,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相关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状况,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公司公告,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教育工作质量。信息化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过去教学工作以教师为本位的模式,教师需要全面转换教学理念,掌握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能力。
同时,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也可以实现对教学活动的精准化、智能化设计和管理,首先,教师收集学生学情和学习数据展开分析,整理出学习特征、学习效率、学习偏好等特征;之后,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师提供精准干预和引导。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数据进行记录,教师登录平台便可查看他们自主学习、课堂参与、学习效果等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其学习行为的潜在特点与规律,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方案。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中的各项数据,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案,对易遗忘、重难点知识进行再次巩固。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更高效地展开“一对一”指导,并督促学生及时完成线上作业,及时查看线上学习资源。大数据平台还能智能生成学生个人学习报告,学生在线查看学习报告,制订针对性强、智能化的学习方案。
数字化教学平台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等手段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辅助教师进行有预见性、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因此,教师还需要持续深化大数据精准教学,准确把握学生的需要,促进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产学研融合为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整合了更为丰富的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习实践机会,同时,加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了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的精准性。要发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高职院校须吸纳更多样化、更多专业领域的市场主体进入教学、教研过程,持续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数字化建设加强产学研各环节之间的连接,推动产学研各项资源共享,构建起一套科学、理性的协作机制。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将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但是由于校企两者性质不同,因此在合作项目的发展目标上也有不同追求,这就很容易造成冲突与矛盾。所以,高职院校应构建协作机制,打造一个协作共同体,在项目的设计和执行中,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统一的规章制度,经过试点测试逐步成熟之后,再将其运用到产学研的整个流程中。
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并不是扮演企业代工厂的角色,而是按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挖掘企业需要开展科研工作,以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支持。在现代产业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应当多元化,优化人才培养机制,让学生在企业实践和学校学习中自由切换,让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要分析企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基于职业能力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就业竞争力。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运行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要强化对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基于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意见沟通,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对产学研一体化的管理。通过数字化平台,校企之间实现充分的意见互换,将实践教学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工作过程有效结合[3],高职院校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基于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变化,为企业培养更优质的人才。
数字化背景下,连锁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在不断更新升级,高职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要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关注连锁企业的数字化经营与管理,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师学习与培训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化专业知识和数字化教学水平,搭建产学研一体的数字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开展岗位实践、了解连锁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发展变化提供支持。由于经验有限,因此本文的讨论还不够全面,广大教师同仁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数字化背景下高职人才的培养路径,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高职专业的发展,从而满足连锁企业对数字化管理人才的需求。